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2)
2023(15192)
2022(12806)
2021(11810)
2020(9576)
2019(22176)
2018(22072)
2017(42478)
2016(23070)
2015(25825)
2014(25908)
2013(25745)
2012(23888)
2011(21774)
2010(21977)
2009(19973)
2008(19650)
2007(17575)
2006(15653)
2005(13888)
作者
(67566)
(55820)
(55362)
(52667)
(35677)
(26672)
(25258)
(21949)
(21222)
(19926)
(19055)
(18890)
(17767)
(17729)
(17215)
(17160)
(16601)
(16346)
(15854)
(15852)
(13787)
(13777)
(13552)
(12667)
(12528)
(12467)
(12405)
(12388)
(11241)
(11014)
学科
(102306)
经济(102206)
管理(65421)
(63256)
(51751)
企业(51751)
方法(38873)
数学(32724)
数学方法(32380)
中国(31245)
地方(28286)
(27002)
业经(24938)
(20437)
(20175)
农业(18346)
(17090)
贸易(17076)
(16966)
环境(16793)
(16450)
(16411)
技术(16190)
理论(15877)
地方经济(15407)
(15323)
产业(15244)
(15226)
银行(15187)
(14644)
机构
学院(329477)
大学(328936)
(132470)
管理(131113)
经济(129395)
研究(115296)
理学(112608)
理学院(111297)
管理学(109558)
管理学院(108947)
中国(84602)
(72187)
科学(71007)
(57932)
(57597)
研究所(52349)
(51534)
中心(51109)
(49189)
业大(47788)
北京(46324)
(46322)
财经(46173)
师范(45933)
(42408)
(41823)
(40540)
农业(39844)
经济学(38625)
师范大学(37103)
基金
项目(222982)
科学(175652)
研究(165431)
基金(159642)
(138230)
国家(137021)
科学基金(118058)
社会(103912)
社会科(98485)
社会科学(98461)
(87826)
基金项目(85290)
自然(75758)
教育(74731)
自然科(73828)
自然科学(73813)
(73569)
自然科学基金(72461)
编号(68145)
资助(64689)
成果(55254)
(52063)
重点(49692)
(48087)
课题(47670)
(46373)
创新(43123)
发展(41973)
国家社会(41955)
科研(41447)
期刊
(152953)
经济(152953)
研究(100805)
中国(65821)
管理(50002)
学报(48604)
(47673)
科学(47200)
(41088)
教育(39848)
大学(36817)
学学(34382)
农业(33320)
技术(29154)
(28842)
金融(28842)
业经(26896)
经济研究(23564)
财经(21664)
问题(21305)
图书(18735)
(18596)
(17224)
科技(16556)
技术经济(16286)
现代(16223)
理论(15934)
商业(15730)
资源(15157)
(14980)
共检索到494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吴宇晖  郭静  张嘉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长期以来,煤炭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比例均在75%以上。因此,煤炭城市经济的可持继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实施东北煤炭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是实现东北煤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姚平  喻登科  
煤炭城市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煤炭城市发展战略类型的科学划分,构建煤炭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绩效影响关系的二阶段分析模型,并进一步构建模型的指标体系。将熵权PrometheeⅡ评价方法引入并用于第一阶段的评价过程,第二阶段则采用二因素方差分析辅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悉发展战略与城市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18个煤炭城市2006年数据的实证,得出我国煤炭城市应采取均衡型知识效益战略和持续型经济效益战略相结合的混合战略的结论。最后,针对不同战略类型城市给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措施,为煤炭城市战略转型提供决策指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多贵  周志田  陈劭锋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解析,从人口、资源、环境、时间、空间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实施“人口零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十倍’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自然资本投资”四大战略,以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秀英  高胜恩  
社区是认识和研究社会的起点和基础。研究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提供动力保证的煤炭能源社区的发展规律,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趋利弊害、降低制度运作成本的途径,对于实现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战略发展观总结了我国煤炭能源区建设上的成就,探讨了制约煤炭能源区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化解矛盾与解决现存社会问题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王天津  
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第四个目标。由于国家生态安全目前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总体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必须采用新方略、新措施,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建立新型环境资源产业,是既符合西部的自然环境特点,又具有最小成本投入和最大产出效益的经济特色。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亚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生产煤炭的重要基地,它在国民经济和城镇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终会因资源枯竭而带来经济上的衰退。因此,应积极探索、及早规划、科学安排、实施积极转型战略,延续城市生命力,力求避免"矿竭城衰"的现象发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颜新长  侯沛  
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基础和前提。自然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重建人与自然平衡,走向和谐发展之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保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建强  
近年来,煤炭企业的和谐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山西省来说,由于开采时间长、历史欠账多,更应该对此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要实现煤炭企业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安全生产、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生态示范型矿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山西煤炭企业的和谐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秀春  姚平  
煤炭城市在我国基础产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资源衰竭、环境恶化、结构失衡等却已成为这些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窘境。本文深入剖析煤炭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工业城市振兴经验,阐明煤炭城市发展的创新目标、创新模式与创新路径,为我国煤炭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阎安  
本文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及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的原因,并指出人类要维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旭红,安树伟  
本文从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对于全国其它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具有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董正爱  
环境权是于20世纪中后期基于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新的理念,已经成为环境法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一般认为,环境权维护的是人对环境的权利及利益,是传统人权理论的延伸与扩展。但环境权在其从提出、发展及被人们所逐渐接受的过程中就充斥着各种争论,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等各种主张。突破传统法学的樊篱,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视角对环境权理念予以审视,从而以环境权为中心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积极推动环境权入宪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环境权的现实意义,将环境权的具体权利框架在法律体系中建构起来,推进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有益于促进环境权的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淑文  
环境伦理将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认为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本文从环境伦理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提出环境伦理原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判断,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观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越如   曾文钫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法治现代化等具体展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