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34)
- 2023(10515)
- 2022(9371)
- 2021(8915)
- 2020(7441)
- 2019(17546)
- 2018(17500)
- 2017(34229)
- 2016(18771)
- 2015(20832)
- 2014(20720)
- 2013(20627)
- 2012(18815)
- 2011(16858)
- 2010(16666)
- 2009(15173)
- 2008(14682)
- 2007(12760)
- 2006(11065)
- 2005(9524)
- 学科
- 济(75956)
- 经济(75882)
- 管理(52793)
- 业(51543)
- 企(43195)
- 企业(43195)
- 方法(37400)
- 数学(32443)
- 数学方法(32113)
- 农(19558)
- 中国(18172)
- 学(18120)
- 财(17736)
- 业经(16731)
- 地方(16047)
- 贸(13401)
- 贸易(13392)
- 农业(13104)
- 易(12958)
- 制(12602)
- 理论(12580)
- 和(12253)
- 环境(11777)
- 技术(11541)
- 务(11387)
- 财务(11330)
- 财务管理(11313)
- 企业财务(10764)
- 划(10490)
- 银(9679)
- 机构
- 大学(265483)
- 学院(262673)
- 管理(108295)
- 济(103386)
- 经济(101203)
- 理学(95048)
- 理学院(93964)
- 管理学(92338)
- 管理学院(91892)
- 研究(87949)
- 中国(62759)
- 京(57053)
- 科学(56940)
- 所(44312)
- 财(44178)
- 农(43743)
- 业大(42843)
- 研究所(40994)
- 中心(38590)
- 财经(36519)
- 江(36503)
- 北京(36129)
- 范(34698)
- 师范(34378)
- 农业(34015)
- 经(33319)
- 院(32783)
- 经济学(30152)
- 州(29773)
- 经济管理(28317)
- 基金
- 项目(188507)
- 科学(147897)
- 基金(136829)
- 研究(135700)
- 家(120287)
- 国家(119328)
- 科学基金(102157)
- 社会(84286)
- 社会科(79871)
- 社会科学(79850)
- 基金项目(73744)
- 省(73405)
- 自然(68252)
- 自然科(66636)
- 自然科学(66621)
- 自然科学基金(65465)
- 划(61842)
- 教育(61451)
- 资助(56734)
- 编号(54781)
- 成果(43204)
- 重点(42038)
- 部(41082)
- 发(39797)
- 创(38840)
- 课题(37341)
- 科研(36337)
- 创新(36176)
- 教育部(34970)
- 大学(34649)
- 期刊
- 济(108809)
- 经济(108809)
- 研究(74890)
- 学报(44627)
- 中国(43985)
- 科学(41333)
- 管理(38411)
- 农(38113)
- 大学(33644)
- 学学(31794)
- 财(31392)
- 教育(27476)
- 农业(26873)
- 技术(22348)
- 业经(18851)
- 融(17643)
- 金融(17643)
- 经济研究(17183)
- 财经(17145)
- 问题(14744)
- 经(14582)
- 科技(14064)
- 林业(14006)
- 图书(13983)
- 业(13944)
- 技术经济(13310)
- 理论(13226)
- 实践(12263)
- 践(12263)
- 资源(12150)
共检索到366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兆飞 张雨秋 张忠辉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目的】探讨林分结构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为合理改善林分结构,优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林分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地区温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布点的方式在东北地区7座温带森林分布的主要山脉上设置了327个调查取样点,调查面积共计32.7 hm~2。研究以26 348株活立木的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基于大尺度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作用路径和大小,分析了温度、降水和林分优势高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及其驱动机制。【结果】在结构方程模型中:(1)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都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间有很强的相关性;(2)温度和降水对生产力没有直接影响,而是分别通过影响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作用于生产力;(3)林分优势高对生产力也无直接影响,通过影响林分结构作用于森林生产力,且影响比温度和降水更大。【结论】中国东北温带森林林分生产力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气候和林分优势高是通过作用于林分结构间接影响森林生产力。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温带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丽娟 国庆喜
为使IBIS(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更好地体现碳循环过程的空间异质性,引入GIS技术,改进了IBIS模型的土壤水分再分配和地表太阳辐射计算模块,增加了地形分析模块。在气象、地形、植被和土壤等数据的支持下,利用改进后的模型估算了2004年张家沟集水区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了森林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地形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改进后的IBIS模型适用于东北东部集水区森林NPP的模拟估算;研究区2004年森林NPP在空间上大体呈现为东北和西北2区域高,逐渐向中心沟谷地区减少;森林NPP年平均值为375 g/(m2·a),NPP年总量为541.7...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IBIS模型 集水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昌顺 刘爱兵 谢高地 陈龙 刘春兰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方法和GIS技术,系统研究了迪庆州森林类型的植被生产力。结果表明,虽迪庆州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生产力与中国主要森林植被生产力一致,但其平均生物量及平均生产力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这一结果符合迪庆林情,说明材积推算生物量法(材积源生物量法)适合用于该区域森林植被生产力研究;迪庆州森林总生物量为2.22亿t,其中乔木林2.15亿t,灌木林(含疏林和竹林)0.07亿t;乔木林和灌木林的总生产力分别为1723.77万t/a和386.25万t/a;各乡镇乔木林/森林的总生物量呈现随与澜沧江和金沙江距离的增加而增大;澜沧江和金沙江干流流经乡镇的森林具有较低的生物量和较高的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本文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中国森林 现实生产力 地理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世荣 徐德应 王兵
在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数据和与其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了中国森林生产力气候模型,模拟出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借助气候环境信息制图软件,绘制了中国森林生产力图。
关键词:
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气候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若楠 谢阳生 雷相东 陆元昌 苏喜友
从汪清林业局大荒沟林场、大柞树林场等11个林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中选取优势树种为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的小班。以海拔、土层厚度、坡位、坡向、腐殖质层厚度、坡度6个立地因子以及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差等19个气候因子为输入变量,以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为输出变量,应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分别建立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交林的立地质量评价模型,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地进行生产潜力预测。同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树种生长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1)所建立的3种回归模型的RMSE的值分别为:0.22、0.54、0.52,R~2值分别为:0.79、0.79、0.7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2)研究区域内,对蒙古栎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月平均气温差、温度季节性变化、坡度、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差;对针阔混交林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坡度、腐殖质层厚度、月平均气温差、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对阔叶混交林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温度季节性变化、最干旱季平均气温。3)通过对比同一立地3种类型的生产力,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均高于蒙古栎纯林,针阔混交林略高于阔叶混交林。4)因此,应客观考虑环境因子对于林木的影响程度,使其生长环境条件尽可能地处于最佳组合状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欧娅 汪洋 邵雪梅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反映了森林植被固定和转换光合产物的能力,表示了森林碳汇功能强度,也是评价森林植被的演替状况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主要指标。基于遥感、清查资料等方法估算NPP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受限于观测(调查)年份,难以有效获取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森林种群或群落年际NPP。树轮资料较为有效地反映了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逐年生长状况,从而在估算高精度且长时间尺度区域森林种群及群落NPP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对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区域森林NPP的两种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第一种方法主要是依据树轮资料提供的立木逐年生长量进行生物量以及NPP的估算;第二种方法则是利用树轮指数与其他植被指数的相关性间接反演过去时间段区域森林群落NPP的变化。上述两种估算NPP的方法均存在较多的限制性,未来利用树轮资料估算NPP的时空精度仍有待提高。
关键词:
树轮 净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植被指数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建国
从生产力和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森林自然生产力、森林经济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定义,提出了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构成。同时,还对林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生态经济系统、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加强森林经营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 定义 构成 森林经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翟保国 宋从和 张宏达 王文新
1991年秋季对山西太岳林区森林生态定位站11地位指数级34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的生物量为118.668t/ha,净生长量13.673t/ha·a;乔木层生物量117.064t/ha,净生长量12.469t/ha·a,叶面积指数(LAI)13.193 6,净同化率(NAR)0.834t/ha·a,属于较高生产力水平.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茂震 王广兴 刘安兴
基于1994,1999和2004年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基于生物量与蓄积之间关系的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全省3期森林生物量分别为1.496亿,1.615亿和2.244亿t。林分平均单位面积生产力在1994—1999年间为1.557t.hm-2a-1,在1999—2004年间为2.060t.hm-2a-1;浙江省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林分质量仍然较低,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生产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适合于大尺度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估算,但在总体单位蓄积很低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森林生物量被高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庆建 温作民 蔡志坚
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适应性管理问题,基于数量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多智能体管理与优化决策模型。模型中将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多个单元,分别建立智能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同类单元构成的区域适应性管理智能体和系统适应性管理智能体。除考虑气候变化、火灾、病虫害、人类破坏活动等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外,首次将适应性管理措施对生产力相关因子的作用纳入模型;同时,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分散管理的现状,建立了动态双层优化决策模型。文章还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适应性管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价值计算模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日文 刘健 余坤勇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数据库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数据库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栅格数据库.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和森林生产力分布图.通过对2个生产力空间分区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小飞 唐宪 胡月明 樊舒迪 王璐
在分析叶面积指数、降雨量、温度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应用Landsat 7卫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的温度、叶面积指数,建立了能反映温度、降雨量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影响的模型,模拟广州市2013年3月份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的nPP值与前人运用传统方法研究估算的nPP值相比较,精度可以达到91%,证明此模型在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城市森林 遥感 广州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艺 冯仲科 张晓丽 范永祥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在区域生态发展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计算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MODIS遥感产品MOD17A3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2000—2014年间NPP的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别从空间上与时间上研究森林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探究京津冀地区近15 a NPP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从空间分布整体情况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均对NPP有正相关影响。从时间相关性来看,NPP与年降水量为正相关关系,NPP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并根据所得结论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发展提出提高植被生产力的相关建议和对生态现状的改进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克勤 王斌瑞
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环境 ,从而影响到林分物质生产水平。根据不同集水造林密度对林地土壤水分环境的改善程度与林分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 (水分生产力 ) ,以“双优”模式标准 ,可以确定出合理的集水造林密度。供试的 5年生和 1 0年生刺槐林 ,分别以小于 1 0 0 0株·hm-2 和不大于 840株·hm-2 为合理的集水造林密度 ,其林木水分生产力分别达到 6 71 4 4g·kg-1和 1 2 1 6 32g·kg-1,符合“丰产理想株型”模式标准 ;林分水分生产力分别达到 8 4 1 0 3kg·hm-2 ·mm-1和 2 1 6 6 46kg·h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