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42)
2023(4246)
2022(3594)
2021(3369)
2020(2925)
2019(6563)
2018(6293)
2017(11837)
2016(6774)
2015(7272)
2014(7416)
2013(7348)
2012(6787)
2011(6160)
2010(6118)
2009(5465)
2008(5598)
2007(4940)
2006(4182)
2005(3827)
作者
(23052)
(19436)
(19299)
(18277)
(12128)
(9708)
(8656)
(7775)
(7210)
(6997)
(6675)
(6428)
(6389)
(6185)
(6096)
(6056)
(5835)
(5609)
(5510)
(5493)
(5066)
(4835)
(4821)
(4481)
(4417)
(4331)
(4330)
(4292)
(4230)
(4040)
学科
(26428)
经济(26404)
(16874)
管理(16396)
(13624)
企业(13624)
方法(12525)
数学(11193)
数学方法(11020)
地方(7596)
(7512)
(6509)
(6379)
中国(5407)
业经(4841)
(4772)
农业(4536)
(4396)
财务(4388)
财务管理(4376)
技术(4322)
企业财务(4227)
环境(4144)
(4093)
贸易(4090)
(3952)
地方经济(3899)
(3845)
(3768)
金融(3763)
机构
大学(97286)
学院(97223)
研究(38660)
(34684)
经济(33792)
管理(33687)
理学(29213)
理学院(28773)
科学(28376)
管理学(28070)
管理学院(27897)
(26862)
中国(25908)
(21836)
农业(21568)
(21055)
业大(20789)
研究所(20402)
中心(16934)
(15550)
(14543)
(14397)
(13813)
农业大学(13806)
科学院(13423)
北京(12871)
财经(12706)
(12640)
(12469)
师范(12435)
基金
项目(72593)
科学(55373)
基金(51863)
(49027)
国家(48698)
研究(45511)
科学基金(39428)
(29650)
自然(28304)
社会(27710)
自然科(27627)
自然科学(27606)
基金项目(27526)
自然科学基金(27071)
社会科(26309)
社会科学(26296)
(25813)
资助(21534)
教育(20218)
重点(17282)
计划(16922)
编号(16338)
科技(15933)
(15728)
(15121)
(14791)
科研(14450)
创新(14036)
(13172)
成果(12671)
期刊
(35426)
经济(35426)
学报(25041)
(23981)
研究(23934)
科学(19908)
中国(19627)
大学(16674)
学学(16208)
农业(16150)
(12318)
管理(11042)
(9599)
教育(7496)
业大(7438)
技术(7244)
(7121)
金融(7121)
(6351)
农业大学(6165)
财经(6069)
资源(6037)
科技(5883)
经济研究(5430)
林业(5417)
中国农业(5382)
业经(5231)
(5212)
统计(5062)
(4830)
共检索到137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振  常迺滔  赵达  程晖  
2005-2006年对东北春麦区主要推广应用的54个品种(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鉴定。结果表明,在参鉴品种中,3份材料对白粉病表现抗病,占供试材料的6%;46份材料对秆锈病表现抗病,占供试材料的85%;11份材料对叶枯病表现中等抗病,占供试材料的20%。东北春麦区生产品种对秆锈病抗性表现较好,但也存在品种抗锈性下降的威胁;生产品种中普遍缺乏对白粉病的抗性,在育种中应加强新抗源的导入和应用;叶枯病发生普遍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解决办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太国  邱军  周益林  徐世昌  陈怀谷  刘艳  高利  刘博  郑传临  陈万权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娜  陈向东  胡铁柱  李淦  张亚娟  茹振钢  
为了初步明确39份外引小麦种质中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基因组成,利用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条锈病基因Yr5、Yr10、Yr18和抗白粉病基因Pm4、Pm13、Pm21进行检测,同时结合田间鉴定,对外引种质的抗病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携带Yr18基因的种质有6份,对条锈病菌表现近免疫至中抗,抗性表现稳定; Yr5连锁标记S1320阳性的种质有21份,Yr10连锁标记SC200阳性的种质有2份,但标记阳性的种质中抗病性表现不一致,可能跟载体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利用这些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时,要结合接种鉴定结果综合判断。Pm4基因基本丧失白粉病抗性,携带该基因的7份种质中仅有1份抗病。在39份种质中,均未检测到抗白粉病基因Pm13和Pm21。此外,有2份种质澳阿优1号和bermude兼具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综合抗病性好,在育种中可以合理利用。为小麦抗病育种亲本选择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永春  刘永丽  张书绅  
2001~2003年连续3年对来自国内外44份优质春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秆锈、叶锈和白粉病的鉴定。结果表明:44份材料对秆锈病抗性较好,部分材料对叶锈病表现抗性,但全都感染白粉病。据此提出了选育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和育种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李祥  侯明生  
研究了小麦抗病品种SK-4、SN7859和感病品种8201-69、81-5对梭条斑花叶病毒病的抗病性与其抗病毒(WSSMV)和抗传毒介体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与它们抗病毒的能力一致;与它们抗传毒介体的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尽一致。具体表现为抗病品种SK-4抗病毒和抗介体能力均强,SN7859抗病毒能力强,但抗介体能力较弱;感病品种81-5抗病毒能力弱,但抗介体能力较强,而8201-69则抗病毒和抗介体的能力均弱。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宏潮  冯峰  王虹  胡道芬  余露  
采用从小麦细胞壁提取的低聚糖处理小麦的悬浮培养细胞和愈伤组织,并从这两种处理材料中都分离出抗毒素.这种通过低聚糖处理而诱导积累的抗毒素对小麦赤霉病病菌具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抑菌作用的机制是抗毒素引起菌丝生长点膨大、破碎和解体.从而抑制了菌丝的正常增殖.同时.用低聚精直接处理小麦的大田植株.适宜浓度的低聚糖可以降低锈病和白粉病感染麦株的程度,改善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大钧  
从亲缘植物向小麦品种转移抗病性已成为小麦抗病育种中解决种内基因资源贫乏和抗原单一化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在回顾小麦通过染色体工程转移外源抗病性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近10多年来,从亲缘植物中寻找、鉴定与转移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的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其中特别侧重介绍了该所在综合应用有利于精确鉴定外源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各种方法技术方面的经验体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亚娟  王长有  刘新伦  张宏  吉万全  
为了发掘蕴藏于人工合成小麦中的优异种质资源,以138份人工合成小麦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白粉病抗性、条锈病抗性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了研究。根据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筛选出千粒重≥50 g、穗长≥12cm、穗粒数≥40粒和株高≤80 cm的种质分别为87份、24份、26份和19份。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出抗白粉病种质27份,占总数的19.5%,其中免疫、高抗和中抗种质分别为21份、2份和4份;筛选出抗条锈病种质55份,占总数的39.9%,其中免疫、高抗和中抗材料分别为28份、12份和15份;其中10份人工合成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SDS-PAGE分析表明,在Glu-A1位点上存在5种变异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限鑫  李天亚  陈思  王冠钦  曹远银  马世良  李明菊  
【目的】云南省在中国小麦秆锈病的大区传播与病害流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Ug99及其变异体入侵中国,极大可能会首先在本地区定植、增殖、向其他麦区传播,引起全国小麦秆锈病新的流行。因此,论文旨在分析云南省主要生产后备品种及CIMMYT抗Ug99的材料对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的抗性及含有Ug99抗病基因情况,为抗病品种布局提供指导。【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植保学院玻璃温室中,将119份云南省小麦品种(系)、20份经国外穿梭鉴定抗Ug99的材料及感病对照小密穗分别在直径为10 cm泥盆中播种,小麦一叶一心时,用中国小麦秆锈菌流行小种21C3HTTTM、34MRGQM和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建敏  李浦  廖晓虹  杨梅  饶世达  蒲宗君  
为加快川麦59的推广应用,本文对化控两系杂交小麦新品种———川麦59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川麦59在两年的区试中比对照分别增产19.2%和30.9%,在大区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23.5%,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9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川麦59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较高,硬度中等。由此表明,川麦59是一个新型高产中抗中筋小麦强优势组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北  徐琪  杨宇衡  王琪琳  曾庆东  吴建辉  穆京妹  黄丽丽  康振生  韩德俊  
【目的】重庆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中重要冬繁区,准确评价该地区小麦品种(系)对当前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的抗性和了解抗条锈基因在该区的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品种合理布局及小麦抗条锈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该区征集了18份当地主栽品种和89份高代品系材料,应用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CYR33)、V26/G22-9和V26/CM42,在杨凌进行苗期分小种(CYR32、CYR33、V26/G22-9和V26/CM42)温室抗病性鉴定、并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畅  段京涛  张建夫  庞丽  宋昊跃  陈发菊  何正权  张福丽  
为探究盐胁迫条件下木霉菌肥对小麦生长、抗病性、产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小区试验,采用木霉菌肥代替30%化肥与100%施用化肥2种施肥方式,在盐胁迫条件下测定了小麦品种周麦36的株高、根长、根数、生理生化指标、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效、千粒质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盐胁迫条件下木霉菌肥的施用与化肥相比显著增加了小麦株高、根长和根数,增加值分别为10.91%,43.45%,42.86%。其次,盐胁迫条件下,施用木霉菌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同时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显著低于施用化肥的小麦。再者,施用木霉菌肥的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施用化肥的小麦,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了88.29%。千粒质量分析表明,施用木霉菌肥小麦籽粒的千粒质量与化肥相比增长了9.5%。另外,小麦根际和非根际的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木霉菌肥提高了土壤的脲酶、蔗糖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总之,盐胁迫条件下,木霉菌肥通过提高小麦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增加了产量和提升了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萍  杨宝军  陈佩度  
小麦条锈病和小麦白粉病是中国小麦的两大病害 ,由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高抗白粉病 ,并对中国当前新优势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用 6VS/ 6AL易位系与中国不同小麦生产区的栽培品种宁春 4号、扬麦 5号、扬麦 15 8、申 32 10 9、豫麦 13、豫麦 18等进行杂交 ,对其杂种后代进行田间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鉴定。从各杂交组合中均选出对白粉病和条锈病高抗的单株和株系 ,其抗病性在小麦不同遗传背景中可以正常表达。对从F3 ~F8代中选出的抗病材料进行根尖染色体C 分带和分子原位杂交鉴定 ,在所鉴定的高抗单株和株系中均含有一对或一条 6VS/ ...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军  李祥  侯明生  
比较了4个对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具有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和未接种处理中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未接种处理中,叶片PPO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根系中PPO活性则与品种的抗介体(禾谷多粘菌)能力呈正相关。在接种处理中,各品种叶片中的PPO活性和POX活性均比各自的对照高,其中PPO活性的升高率是抗病品种明显大于感病品种;POX活性的升高率则是感病品种明显大于抗病品种。根系中的PPO活性,在初见病期前后,各品种亦比其对照高,且升高率与品种的抗介体能力呈正相关。无论接种与否,感病品种叶片中的POX同工酶总是比抗病品种多1条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立军  杨小军  喻大昭  赵永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