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51)
- 2023(3050)
- 2022(2581)
- 2021(2400)
- 2020(2066)
- 2019(4938)
- 2018(4803)
- 2017(8286)
- 2016(4794)
- 2015(5425)
- 2014(5453)
- 2013(5444)
- 2012(4726)
- 2011(4312)
- 2010(4386)
- 2009(4169)
- 2008(4529)
- 2007(4322)
- 2006(4049)
- 2005(3785)
- 学科
- 管理(23593)
- 业(17657)
- 企(17568)
- 企业(17568)
- 济(14381)
- 经济(14367)
- 财(7791)
- 务(6276)
- 财务(6240)
- 财务管理(6225)
- 企业财务(5899)
- 方法(5743)
- 制(4933)
- 业经(4818)
- 理论(4442)
- 划(4319)
- 策(4280)
- 经营(4093)
- 中国(3883)
- 数学(3785)
- 数学方法(3691)
- 银(3630)
- 银行(3625)
- 人事(3614)
- 人事管理(3614)
- 决策(3577)
- 和(3515)
- 计划(3482)
- 学(3404)
- 农(3382)
- 机构
- 学院(63990)
- 大学(63835)
- 管理(26987)
- 研究(21130)
- 理学(21026)
- 济(20861)
- 理学院(20738)
- 管理学(20386)
- 管理学院(20232)
- 经济(20073)
- 中国(18886)
- 京(14689)
- 科学(14395)
- 农(13099)
- 财(13074)
- 所(11702)
- 江(11239)
- 中心(10632)
- 业大(10628)
- 农业(10474)
- 研究所(10434)
- 省(9936)
- 北京(9541)
- 州(9177)
- 财经(8698)
- 技术(8321)
- 经(7867)
- 公司(7853)
- 范(7754)
- 师范(7653)
- 基金
- 项目(37757)
- 科学(28213)
- 研究(26265)
- 基金(25548)
- 家(23286)
- 国家(23087)
- 科学基金(19122)
- 省(15735)
- 社会(14477)
- 社会科(13676)
- 社会科学(13666)
- 基金项目(13626)
- 自然(13469)
- 划(13331)
- 自然科(13125)
- 自然科学(13122)
- 自然科学基金(12867)
- 教育(12241)
- 编号(10943)
- 资助(10522)
- 成果(9144)
- 重点(8664)
- 课题(8050)
- 计划(7966)
- 创(7952)
- 发(7718)
- 部(7546)
- 创新(7444)
- 科研(7365)
- 科技(7097)
共检索到111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军 吕艳杰 刘慧涛 边少锋 王立春
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常年种植面积约15 732万hm2,总产量为10 335万t左右,分别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7.3%和总产的40.2%[1],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3]。在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用地数量与质量矛盾日益突出的全球背景下,粮食总产进一步增加必须依靠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4-6]。然而,东北黑土地农田长期玉米连作,产量不断提高主要依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雅琪 王寅 朱琳 李玉玺 郑春雨 陈安吉 冯国忠 高强
为评估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ISSM)的应用效果并为区域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09-2020年开展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施肥(CK)、农民习惯(FP)、高产管理(HY)和ISSM 4种管理方式对玉米产量、植株磷钾养分吸收量、利用效率及土壤磷钾养分状况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12年间CK处理玉米产量大幅下降,FP处理产量略有下降,而HY和ISSM处理产量呈上升趋势。ISSM处理的年均产量、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较FP处理显著增加26%、24%和32%,达到了HY处理的98%、91%和85%。ISSM处理的平均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较FP处理增加18.7和1.2个百分点,较HY处理增加17.4和24.8个百分点。采用ISSM方式12 a后较FP处理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的全量磷、钾和速效磷、钾含量及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的速效磷、钾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植株磷、钾吸收利用指标间,土壤磷、钾养分与>0.25 mm粒级团聚体磷、钾养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ISSM方式可实现春玉米的长期高产稳产,增加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提高土壤磷钾养分供应能力,促进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梁尧 展文洁 张洪喜 曾子豪 蔡红光 任军
【目的】研究综合农学管理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开花前后植株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旨在为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于2009—2011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铁北区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农学管理模式,即无肥区(CK)、农户习惯模式(FP)、综合农学管理模式1(Opt-1)、综合农学管理模式2(Opt-2)、综合农学管理模式3(Opt-3),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监测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与累积特征,重点对开花前后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合理增密、平衡施肥和深松作业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5种模式间以Opt-3最优,与农户习惯模式(FP)相比,Opt-3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增幅分别为13.9%和22.4%,其增产贡献主要来自于收获穗数(较农户模式增加34.3%)。在与FP处理化肥投入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Opt-3处理下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9.5%、28.1%和23.9%,氮、磷、钾素转运效率分别增加47.7%、21.7%和45.0%,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4.0%,磷肥偏生产力增加4.4%。与Opt-1模式相比,Opt-3处理主要通过增加密度实现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较Opt-1种植密度增加10 000株/hm2,增产56—346 kg·hm-2);与Opt-2模式相比,Opt-3主要通过肥料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较Opt-2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9.5%)。通过肥料成本核算,Opt-3处理较FP处理增加收益2 218元/hm2,较Opt-1处理增加收益290元/hm2,较Opt-2处理节约成本367元/hm2。【结论】合理增密至70 000株/hm2、优化化肥用量(N 225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和施用时期、增施有机肥(15 000 kg·hm-2)、补充中微肥(150 kg·hm-2),并结合土壤深松是较为优化的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东北中部春玉米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升。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喜全 王成根 盛良学 乔德良 罗建国
以南方双季稻田改种春玉米杂交晚稻这一新型水旱轮作制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稻田春玉米不同施肥水平、不同追肥次数及不同追肥时间的效果。结果表明 :稻田春玉米最佳施氮量为 30 0 kg/ hm2 左右 ,以二次肥 (即基肥和穗肥各占一半 )较为省工。穗肥以 9— 10叶全展时施用增产效果较好。
关键词:
稻田春玉米 高产高效 施氮技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沈迪柱 张波
高产攻关玉米试验综合效益评价黑龙江林甸县农经总站沈迪柱,张波玉米是林甸县主产粮食作物之一,年均播面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左右,是该县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饲料。为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实施丰收计划,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经济条件,在去年卫星村72亩玉米高产攻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高聚林 张瑞富 刘志雄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2个施钾水平(K2O 150和300 kg/hm2)下,研究了施钾方式(一次性施入和钾肥后移)对高产春玉米钾素养分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钾水平下,钾肥后移春玉米钾素养分含量、积累量均低于钾肥一次性施入,后移量越多越明显,且前期差异更为显著。不同施钾方式间,除出苗期-拔节期外,不同生育阶段钾素养分吸收量为钾肥后移处理低于钾肥一次性施入处理,后移量越大差异越大,尤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为甚;钾肥吸收比例为钾肥后移处理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低于一次性施入处理,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高于一次性施入处理。同一施钾水平下,吐丝前和吐丝后钾素养分吸收量及对籽粒贡献均为钾肥...
关键词:
春玉米 施肥方式 钾素 积累 转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向高 王爱玲 秦向阳 李志民
春玉米与生姜间作是根据二者空间生态位、时间生态位与营养生态位相协调而设计的。本试验以行比为处理,研究了间作后春玉米与生姜的生理特性变化及互补与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间作的春玉米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光合速率较单作都有提高;而生姜的生理特性则随配置方式及生育期的不同而不同。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配置方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得出1:2式为春玉米与生姜间作的最优模式。
关键词:
春玉米 生姜 间作 生理效应 综合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鹏 董树亭 李少昆 张吉旺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围绕玉米高产,国内学者在栽培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各地培创了一批玉米高产纪录,仅2006—2010年就有159个地块的玉米籽粒产量达到15 000 kg·hm(-2)以上[1],这些高产田块出现显著提升了中国玉米的高产水平,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不同生态区玉米
关键词:
高产玉米 氮素 玉米籽粒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梁 陶洪斌 周祥利 朱平 刘慧涛 王璞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公主岭市及乾安县高产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分配及转运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公主岭地区吐丝后的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26.1%、乾安为28.0%;磷素方面分别为20.5%,25.8%,而钾在吐丝期前吸收量占最大吸钾量为84.2%,92.3%。养分在各器官内的分配转运特点体现在:氮、磷均随生长中心转移而发生变化,而钾的变化不明显。地区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公主岭地区的氮、磷累积量显著高于乾安地区,而钾的累积量差异不明显。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公主岭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积温较高、降水偏多以及生育期较长。同一地区不同品种间比较发现,先玉335的氮、磷、钾累积量总体上均高于郑单958。
关键词:
春玉米 氮 磷 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兴仁 张福锁 曹一平 陈新平 江荣风
本文以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为例 ,阐述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 ,展示了在轮作施肥运筹 ,作物氮营养基因型与施肥调控的关系 ,施肥与节水灌溉等农业管理措施的优化组合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养分资源 综合管理 小麦和玉米 高产轮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云鹏 孔丽丽 蔡红光 刘慧涛 高玉山 王永军 王立春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昆仑 靳立斌 董树亭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目的】研究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对播期、播种方式、密度、氮肥施用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组合,设置综合农艺管理试验,共4个处理:按当地农户习惯即麦田后期套种玉米、苗期一次性施氮和苞叶变白、籽粒变硬时收获等设置为处理1(T1);在此基础上改套种为直播,减少氮肥施用量,优化施肥时期,延迟收获时间,设置为处理2(T2);在T2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施肥量,增加磷、钾肥比例,将氮肥分次施用,增加种植密度,以期达到最高产量,设置为处理3(T3);在T3的基础上减少施肥量,进一步优化施肥时期,适当降低种植密度,设置为处理4(T4)。然后以T4处...
关键词:
夏玉米 综合农艺管理 施氮量 保护酶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宏 王克如 赵如浪 王楷 赵健 王喜梅 李健 梁明晰 李少昆
【目的】明确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的源库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揭示玉米不同密度对源、库及其产量的调控规律。【方法】在新疆、宁夏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玉米高产区共设置4个试验点(新疆农四师71团、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宁夏大学试验农场、宁夏同心县),按照统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广适、耐密、高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12个密度处理(从1.5万—18万株/hm2)以创造不同源库类型和产量水平,研究高产(15 000 kg.hm-2及以上)玉米的物质生产特征、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单株粒重、单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粒叶比等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
关键词:
高产 春玉米 物质生产 源库关系 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仁和 王博新 杨永红 杨晓军 马向峰 张兴华 郝引川 薛吉全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利华
利用塑料拱棚,人为创造与控制玉米幼苗生长需要的微生态条件,可使冷凉地区春玉米提前15~20d播种,提早20~30d出苗,有效积温增加100~1800C,光照增加200h,灌浆时间延长10d左右,光能利用率是常规栽培方式的1.26倍;移栽春玉米株高降低13~35cm,穗位下降15~32cm,结合定向移栽,可增加种植密度10%~15%,最大叶面积提早呈现10d,全生育期总光合势提高约10%;灌浆期间,CGR提高88.3%,RGR提高61%,NAR提高93.6%,LAR降低16.7%;移栽玉米根系发达,建成早,衰老慢;营养和生殖生长关系协调,同化产物的分配明显偏重于根系与生殖器官,有利于形成经济产量...
关键词:
春玉米,育苗移栽,生态,生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