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50)
- 2023(13614)
- 2022(11593)
- 2021(11036)
- 2020(9003)
- 2019(20829)
- 2018(20474)
- 2017(39414)
- 2016(21408)
- 2015(23859)
- 2014(23679)
- 2013(22882)
- 2012(21052)
- 2011(18535)
- 2010(18592)
- 2009(16696)
- 2008(15945)
- 2007(13723)
- 2006(11897)
- 2005(10276)
- 学科
- 济(85826)
- 经济(85737)
- 管理(57871)
- 业(56874)
- 企(44467)
- 企业(44467)
- 方法(41294)
- 数学(37418)
- 数学方法(36871)
- 农(26218)
- 财(22190)
- 中国(21714)
- 业经(18640)
- 农业(18173)
- 地方(17736)
- 贸(15712)
- 贸易(15702)
- 易(15324)
- 学(15129)
- 制(14176)
- 理论(13397)
- 务(13089)
- 财务(13041)
- 环境(13017)
- 财务管理(13013)
- 策(12817)
- 技术(12608)
- 企业财务(12322)
- 银(12311)
- 银行(12275)
- 机构
- 学院(289411)
- 大学(288243)
- 济(121898)
- 经济(119497)
- 管理(114654)
- 理学(99403)
- 理学院(98373)
- 管理学(96641)
- 管理学院(96098)
- 研究(95540)
- 中国(72165)
- 京(59059)
- 科学(56784)
- 财(56074)
- 农(48134)
- 所(46097)
- 中心(45674)
- 财经(44370)
- 业大(43486)
- 江(43156)
- 研究所(42025)
- 经(40537)
- 范(38009)
- 经济学(37674)
- 农业(37665)
- 师范(37601)
- 北京(36358)
- 院(35264)
- 经济学院(34194)
- 州(33539)
- 基金
- 项目(201547)
- 科学(159552)
- 研究(149056)
- 基金(146024)
- 家(127080)
- 国家(126025)
- 科学基金(108823)
- 社会(94963)
- 社会科(90174)
- 社会科学(90152)
- 省(79072)
- 基金项目(76456)
- 教育(70635)
- 自然(69663)
- 自然科(68077)
- 自然科学(68061)
- 自然科学基金(66864)
- 划(66558)
- 编号(60488)
- 资助(60469)
- 成果(48424)
- 重点(45592)
- 部(45585)
- 发(43806)
- 创(42350)
- 课题(42079)
- 国家社会(39655)
- 创新(39564)
- 教育部(39359)
- 科研(38674)
共检索到4216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东亮
通过利用马奎斯特(DEA-Malmquist)指数计算得到我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对比分析东北三省与全国各省的计算情况,发现2003~2007年我国东北振兴政策实践未达到理想效果,提出东北振兴政策的一个重点指向就是对技术研发与创新、资源节约和生产要素高效利用进行大力支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薇
本文基于增长核算法中的"索洛余值法",选取1990—2019年中国由宏观经济总量统计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动水平。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呈现波动趋势,且与同期产出水平变动趋势相似。然后利用事件系统理论,结合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颁布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方针战略及相应政策实施所带来的"事件"影响进行分析,诠释了同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成因,总结科技进步的趋势及发展要求。本文丰富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影响成因分析视角,为后续推进科技发展工作、定位改革关键领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目标提供了重要线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菊花 申伟宁 柴泽阳
以中国2004—2020年1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PSM-DID法考察开发区升级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区升级政策有效推动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差异上,开发区升级对中部、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小;政府效率高、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政府效率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菊花 申伟宁 柴泽阳
以中国2004—2020年1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PSM-DID法考察开发区升级政策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区升级政策有效推动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差异上,开发区升级对中部、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小;政府效率高、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政府效率低、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开发区升级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钱雪松 康瑾 唐英伦 曹夏平
近年来,如何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中国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一冲击导致实验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下降;而且与选择性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政府直接干预手段发挥作用的经济直觉一致。基于地区和所有制视角的分组检验显示:(1)与政府干预程度较弱地区相比,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相对更大;(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与对照组企业相比,产业政策冲击导致实验组企业投资对投资机会的敏感程度下降,而且该效应对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及国有企业而言更为显著。这揭示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通过资本配置效率渠道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施加了影响。本文不仅识别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厘清产业政策导致实际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而且对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容 许婧 黄开华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途径。政策是促进产业发展、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基础。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在保障重大政策落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文章基于201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机制路径。结果表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政策执行效果审计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机制路径是通过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和加快僵尸企业出清,进而提高产业的技术效率,实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更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更高的地区,政策执行效果审计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彦斌 谭涵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面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趋势性放缓的局面。笔者测算,2008~2022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均值为1.2%,相比1978~2007年增速均值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他一些学者和机构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针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选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陆春华 李虹 易卓睿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市)2003~2022年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助于促进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发现在2013~2022年间,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纯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提升,规模效率提升的贡献相对较低。具体的,在2013~2022年间,纯技术效率、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所作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6.8%、36.9%和6.3%。但是从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碳试点地区依赖于纯技术效率提升和纯技术进步实现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规模效率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在稳步增强,在2019~2022年、2020~2022年以及2021~2022年3个样本期内,规模效率提升所作的平均贡献均超过了20%,未来碳试点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愈发依托规模效率改善的增长模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哲 白雪洁
严格的环境规制会倒逼北方地区通过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缩小南北差距,还是诱发了经济增长压力下地方政府的保增长动机,反向加剧了南北方地区的绿色发展差距?文章使用地级市数据细化分析精度,并以2011年制定的“能耗双控”政策为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一刀切”式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能耗双控”政策实施后,南北方地区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显著扩大,并且经济增长压力的上升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分化趋势,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个视角进行了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政策实施后,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和绿色创新的分化是导致南北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压力的存在会通过放大南北方地区在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引致南北方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双碳”目标下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经验证据,基于不同地区差异化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和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纯洪 刘海英
本文分别计算了1989至2008期间中国30个省际地区的曼奎斯特-伦伯格(ML)与传统曼奎斯特(M)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研究表明如果考虑环境因素约束,传统忽视污染排放的M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被高估;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经济M全要素生产率被高估的主要原因与环境规制水平直接相关;通过三阶段DEA产出调整、ML全要素生产率模拟和检验后,发现中国环境规制的实施总体上是极其宽松的,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实施有利于中国经济ML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正是由于环境规制实施不严才导致中国经济ML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因素约束非常敏感。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满林
该文利用中国271个地级市1994-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对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效果进行检验,重点分析东北振兴政策的短期刺激与长期失衡效应。结果表明:首先,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增加了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短期刺激效应明显;其次,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显著增强东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显著恶化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期失衡效应明显。
关键词:
东北振兴 短期刺激 长期失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满林
该文利用中国271个地级市1994-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对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效果进行检验,重点分析东北振兴政策的短期刺激与长期失衡效应。结果表明:首先,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显著地增加了东北地区经济总量,短期刺激效应明显;其次,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显著增强东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显著恶化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期失衡效应明显。
关键词:
东北振兴 短期刺激 长期失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梁伟健 张乐
利用1999—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样本期内,财政教育科技支出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直接投资、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消费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均不明显;财政企业税与个人税收均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财政教育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教育科技支出能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支持整体经济R&D投入,从而促进创新,间接作用表现为教育科技支出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速国外知识与技术溢出;财政企业税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表现为企业税会抑制企业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改革 生产率 创新 复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传明 马青山
文章基于2005~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网络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及缓解资源错配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科技水平较高、传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西部地区、小城市、科技水平较低及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未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梁伟健 张乐
利用1999—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样本期内,财政教育科技支出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直接投资、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消费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均不明显;财政企业税与个人税收均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财政教育科技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教育科技支出能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支持整体经济R&D投入,从而促进创新,间接作用表现为教育科技支出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速国外知识与技术溢出;财政企业税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作用表现为企业税会抑制企业从事创新的积极性,间接作用表现为企业税通过阻滞FDI流入,从而不利于内资企业对国外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与吸收;为发挥财政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改革应先于直接政策支持。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改革 生产率 创新 复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