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61)
- 2023(12451)
- 2022(10973)
- 2021(10379)
- 2020(8694)
- 2019(20073)
- 2018(20000)
- 2017(38172)
- 2016(20788)
- 2015(23162)
- 2014(23182)
- 2013(22705)
- 2012(20722)
- 2011(18658)
- 2010(18538)
- 2009(16996)
- 2008(16482)
- 2007(14442)
- 2006(12636)
- 2005(10970)
- 学科
- 济(78249)
- 经济(78134)
- 管理(65171)
- 业(60299)
- 企(51782)
- 企业(51782)
- 方法(35860)
- 数学(30396)
- 数学方法(30026)
- 农(20974)
- 中国(20714)
- 财(19402)
- 技术(19028)
- 学(18977)
- 业经(18655)
- 地方(16785)
- 环境(15977)
- 制(15269)
- 理论(14476)
- 和(14076)
- 农业(13921)
- 划(13164)
- 技术管理(13149)
- 贸(13146)
- 贸易(13136)
- 易(12749)
- 银(12038)
- 银行(12000)
- 务(11919)
- 财务(11856)
- 机构
- 大学(291394)
- 学院(289152)
- 管理(118700)
- 济(112100)
- 经济(109582)
- 理学(103467)
- 理学院(102311)
- 管理学(100646)
- 管理学院(100103)
- 研究(95069)
- 中国(69260)
- 京(61971)
- 科学(60319)
- 财(50619)
- 所(46965)
- 业大(43804)
- 农(43751)
- 研究所(43082)
- 中心(42939)
- 江(41321)
- 财经(40792)
- 北京(39258)
- 范(38961)
- 师范(38615)
- 经(37075)
- 院(35054)
- 农业(34140)
- 州(33881)
- 经济学(32653)
- 师范大学(31349)
- 基金
- 项目(204156)
- 科学(160861)
- 研究(150735)
- 基金(147216)
- 家(128058)
- 国家(126994)
- 科学基金(109508)
- 社会(94305)
- 社会科(89206)
- 社会科学(89184)
- 省(80483)
- 基金项目(79351)
- 自然(71360)
- 自然科(69623)
- 自然科学(69610)
- 教育(68561)
- 自然科学基金(68368)
- 划(67662)
- 编号(61174)
- 资助(59288)
- 成果(49248)
- 创(46252)
- 重点(45506)
- 部(44606)
- 发(43426)
- 创新(42428)
- 课题(42114)
- 科研(38546)
- 教育部(38199)
- 国家社会(38011)
- 期刊
- 济(122246)
- 经济(122246)
- 研究(83656)
- 中国(55133)
- 学报(44643)
- 管理(44305)
- 科学(42219)
- 农(39068)
- 财(36640)
- 教育(34679)
- 大学(33792)
- 学学(31618)
- 农业(27591)
- 技术(25145)
- 融(21689)
- 金融(21689)
- 业经(20672)
- 财经(19057)
- 经济研究(18231)
- 科技(16876)
- 经(16163)
- 问题(15551)
- 图书(15544)
- 业(14713)
- 技术经济(14441)
- 理论(14227)
- 资源(13331)
- 现代(13260)
- 实践(13178)
- 践(13178)
共检索到413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洋 郭燕青
依据创新生态系统及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理论,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工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藉由测度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进化动量,摸清和梳理东北地区工业创新发展状况,总结东北三省工业创新生态位及其有关指标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结论是:辽宁省工业整体创新生态位层级较高,但演进势能呈逐步减弱态势;吉林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落后,创新资源及其整合能力普遍不足;黑龙江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优势偏低,但演进动能空间较大。东北工业的创新驱动急需构建起基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尤其需要从战略层面实现东北三省工业的创新联动效应,从"官产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全面提升东北工业的创新生态位级别。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创新 东北 工业 进化动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促进知识创新阶段创新效率的提高。最后,在协调系统内部各生态位之间的发展关系时,应注重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两个阶段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燕青 姚远 徐菁鸿
文章将生态位适宜度的相关理论推广到创新生态系统评价问题中,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该模型考虑创新生态系统所处空间(资源环境)和时间因素对其生长评价的影响,引入加权弱化缓冲算子弱化系统外部环境资源和时间因素对系统数据的干扰;引入生态位优先模型明确生态因子对系统内部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占有。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钒 张君宇 邓明亮
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伟 董影 吕静文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8-2021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融合在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对数字化转型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和培育我国重点区域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娣 刘柏成
数字情境下如何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亟待解决。基于五螺旋创新理论,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企业主导下用户创新驱动型、政府助力下产学合作创新驱动型是主要提升路径;(2)数字情境下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情境差异性和知识情境差异性,从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创新水平提升和数字环境建设是实现高生态位适宜度的关键。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字情境下多主体联结互动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的机制“黑箱”,可为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金莉 周婷婷 李佳馨 郭辰 王洁
基于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对公共研发组织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近10年我国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总体水平均在0.5以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态位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BCC模型测度结果显示,横向比较各省份之间公共研发组织的效率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效率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6左右,纵向比较各省份综合效率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对公共研发组织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显著促进作用持续到第二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弱化趋势。研究结论对于提升公共研发组织创新效率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公共研发组织 创新效率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波涛 王成成
从国有林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角度出发,界定了国有林区产业生态位与区域生态位的内涵并解析两者间的内在关联性,构建了国有林区产业生态位与区域生态位的适宜度评价模型;并以伊春市国有林区2002~200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解析了国有林区区域生态位的演进规律和关键性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汝华 马城楠
在创新发展战略的驱动以及创新范式的演进下,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已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广受关注。以江苏省为例,根据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Vague集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苏南地区普遍优势明显;省内绝大多数城市的进化动量值偏大,苏中、苏北地区在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郁培丽 金莉 周婷婷 李佳馨
公共研发组织因所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异质性而造成生态位适宜度差异,通过与其他主体竞争与协同实现价值共创。基于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价值测度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2010—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结果发现:(1)我国东部省份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普遍较高;(2)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普遍较高,2020年各省份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值均实现不同程度提升;(3)生态位适宜度对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生态位适宜度通过协同效应和竞争效应提高公共研发组织创新价值;(4)按地区分组证实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并且不同地区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存在异质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宗利 李英 关劲秋 赵越
以经济、资源、市场等作为生态位要素构建家具产业集群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13个省份的家具产业集群的生态位适宜度和生存环境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在地理位置上呈现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阶梯式条带状降序分布,且整体适宜度欠佳,大多数地区处于低适宜和不适宜状态;对适宜度最高的广东省进行要素分量测算发现影响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生态位要素按影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制度、服务、技术与创新、市场、资源、经济和信息化水平。因此,为了促进中国家具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应加大制度扶持力度,提高资源要素的供需匹配程度,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激活技术创新动能,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资源环境优势,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扩大网络布局,促进全国市场一体化,构建并优化新型多层次的家具产业生态系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汪肖肖 潘洁
文章将物流产业集群复合生态系统视为"生态场",把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引入集群适宜性评价中,以我国27省市物流业集群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制度生态位、技术生态位4个"生态势"角度构建区域物流集群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估模型测算27省市的生态势因子谱系和集群生态位综合适宜度。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集群具有异质性和阶梯性;物流业集群呈现出地理禀赋型、内生依附型集群、资源共享型集群、政策嵌入型集群4大类型。最后从"生态物流"、"静脉物流"、"智慧物流"和"影子物流"4个角度提出了优化物流
关键词:
生态位适宜度 物流业集群 异质性 阶梯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