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89)
- 2023(5600)
- 2022(4993)
- 2021(4464)
- 2020(4012)
- 2019(9631)
- 2018(9360)
- 2017(18560)
- 2016(10365)
- 2015(11837)
- 2014(12064)
- 2013(12165)
- 2012(11517)
- 2011(10466)
- 2010(10576)
- 2009(9982)
- 2008(10100)
- 2007(9325)
- 2006(7921)
- 2005(7070)
- 学科
- 济(49090)
- 经济(49050)
- 业(29435)
- 管理(28793)
- 方法(26304)
- 数学(24051)
- 数学方法(23880)
- 企(22260)
- 企业(22260)
- 农(13747)
- 财(12203)
- 中国(10672)
- 地方(9521)
- 学(9514)
- 贸(9119)
- 贸易(9119)
- 农业(9020)
- 业经(8987)
- 易(8837)
- 制(7819)
- 务(7621)
- 财务(7608)
- 财务管理(7587)
- 企业财务(7144)
- 环境(7131)
- 和(6906)
- 银(6515)
- 银行(6492)
- 融(6277)
- 金融(6274)
- 机构
- 大学(158462)
- 学院(157270)
- 济(68736)
- 经济(67411)
- 管理(60497)
- 研究(53268)
- 理学(52451)
- 理学院(51884)
- 管理学(51055)
- 管理学院(50774)
- 中国(39178)
- 科学(33599)
- 京(32807)
- 农(32101)
- 财(29584)
- 所(28103)
- 业大(26743)
- 农业(25827)
- 研究所(25772)
- 中心(24856)
- 财经(24131)
- 江(23463)
- 经济学(22008)
- 经(21875)
- 北京(20325)
- 经济学院(20143)
- 范(19706)
- 师范(19495)
- 州(18288)
- 院(18259)
- 基金
- 项目(104928)
- 科学(81786)
- 基金(76117)
- 研究(74332)
- 家(66880)
- 国家(66374)
- 科学基金(55882)
- 社会(47392)
- 社会科(45003)
- 社会科学(44984)
- 省(41584)
- 基金项目(40740)
- 自然(36255)
- 自然科(35393)
- 自然科学(35381)
- 划(35001)
- 自然科学基金(34781)
- 教育(34150)
- 资助(31405)
- 编号(30065)
- 重点(23914)
- 部(23866)
- 成果(23809)
- 发(23143)
- 创(21687)
- 科研(20693)
- 创新(20418)
- 课题(20290)
- 教育部(20103)
- 计划(19991)
共检索到221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天宝 李根 杨天红
基于中国东北大豆生产现状,采用Malmquist指数,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角度对大豆主产区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大豆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的时序变动趋势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东北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呈"W"式的波动变化趋势,总体下降趋势显著;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年均TFP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下降明显,但辽宁和黑龙江受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的影响,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才能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助推大豆产业良性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建斌 乔娟 龚崇高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中国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较慢;育种、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同时,大豆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技术效率较低,而且1990年以来没有显著提高;大豆生产集中在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和大豆种植比重是影响大豆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周丽涛 赵锦 杨晓光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亚楠 吕杰
本文利用1984-2016年东北三省玉米和大豆生产成本的面板数据,借助随机前沿成本模型与成本无效率模型对成本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玉米与大豆的成本效率变动幅度较小且变动趋势一致。(2)辽宁与吉林玉米的成本效率变动幅度均较大,其大豆的成本效率变动趋势基本一致。(3)黑龙江主要农作物的成本效率均高于其他两省。(4)农民人均纯收入对玉米的成本效率产生正的显著影响,播种面积对大豆的成本效率产生负的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即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当调整种植区域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溪晗 米前川 李海楠 王立为 姜丽霞 纪瑞鹏 高西宁
[目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严重,构建基于灾变过程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等级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大豆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大豆干旱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区域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45个农业气象站的大豆发育期资料以及大豆历史灾情资料,通过历史灾情资料反演,基于水分盈亏指数并进行累计概率分布转换获得大豆干旱样本序列,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拟合样本序列概率分布,通过t分布区间估计法确定指标等级阈值,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大豆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将大豆水分盈亏指数CD_(50,i)=0.56作为大豆干旱过程初始判别值,分别统计CD_(50,i)≥0.56干旱过程持续日数(D)及CD_(50,i)≥0.56逐日累加值(SDI),以此两要素构建大豆干旱灾害等级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东北地区大豆干旱发生情况,指标验证结果显示与灾情记录等级完全符合的样本占全部样本的82.4%。东北地区大豆每站平均总干旱频次最高的年份为1989年,达到1.51次·站~(-1),其次是2007年和1977年。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辽宁省北部、吉林省中西部以及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轻度干旱高频区集中在黑龙江西北部、吉林西部和辽宁北部地区;中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区,干旱频次最高的站点为吉林蛟河;重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站点为黑龙江北安;特旱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结论]通过构建动态化大豆干旱指标,实现大豆干旱等级动态判识,可以实时有效的对东北地区大豆干旱进行监测预警。在研究时间段内,轻旱频次最高,特旱频次最低。在20世纪60—80年代干旱高发区范围逐渐缩小,90年代之后逐渐增大,21世纪10年代又有所减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志本
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中国加入WTO后发掘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新机遇。东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大豆生产区,东北大豆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产品,东北大豆具有地理标志保护的内涵,实施“东北大豆”地理标志保护将对中国东北大豆产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支持和推进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顺萍
本文分析了当前世界大豆产业布局,重点关注美国、巴西、阿根廷3大大豆出口国的产业现状。同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布局和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最后针对中国大豆产业落后和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提出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加强国际合作来破除大豆产业危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豆 布局 种植 依存度 产量 进出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惠杰 王猛 尹小刚 姜雨林 文新亚 陈阜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变化特征,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内有效降雨量、需水量(ETc)与缺水量(W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花前有效降雨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花后有效降雨呈下降趋势,大豆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在大豆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长白山区的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幸雨 杨庆媛 王亚辉 刘世薇
本文基于1924—2019年美国大豆生产分布县域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大豆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重心迁移轨迹,为中国了解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应对大豆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大豆生产、贸易进出口政策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近百年美国大豆生产经历了引种扎根、迅速发展、波动性发展、稳定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924—2019年,美国大豆的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4.17%、1.55%。(2)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研究时段内大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地位上升,南部地区地位下降。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和艾奥瓦州的大豆产量多年位于全美前列,大豆高产的州多位于大豆主产区。各州之间大豆产量、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单产差距不大。(3)美国大豆产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集聚性逐渐增强。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较广,此两类集聚区均呈现扩张趋势。(4)1930—2010年,美国大豆生产重心总体呈倒“几”字形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后又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距离为63.54千米。基于美国的经验,未来中国大豆生产应注重安排轮作模式,制定大豆品种种植规划;改革创新大豆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大豆科技创新;推进大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培养壮大中国大豆行业协会,争夺中国大豆行业话语权。
关键词:
大豆 美国 时空变化 空间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学发 王海英 张惠君 杨艳琴 谢甫绨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综合生产力进行了两年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肥力条件下,亚有限型结荚习性大豆综合生产力优于有限型结荚习性大豆。亚有限型大豆辽豆14号的产量及综合生产力都显著优于其他品种(系)。而在育种目标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结荚习性大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来说,产量构成主导因素均是单株荚数、单株分枝荚数。努力提高大豆单株荚数是今后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大豆 综合生产力 灰色关联度 结荚习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章胜勇 李崇光
大豆和花生是两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中美两国在大豆和花生的生产及贸易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章在整合中美两国生产成本核算指标的基础上,对两国在大豆和花生的成本构成和效益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生产成本 市场竞争力 中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岳爱琴 杜维俊 赵晋忠 李贵全 丁起盛
对20个不同大豆品种的种子蛋白质、脂肪以及大豆异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种子贮存蛋白中的醇溶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分别进行了提取和电泳分析,从中筛选出7个高蛋白品种,4个高脂肪品种,6个高大豆异黄酮品种,2个高蛋白高大豆异黄酮的双高品种,1个高脂肪高大豆异黄酮的双高品种,1个高蛋白高脂肪高大豆异黄酮的三高品种。通过电泳分析得到4个优质蛋白品种,两个豆腐专用品种。将蛋白质、脂肪、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与电泳方法结合,可以成为筛选优质蛋白质兼用性品种的快速简便方法。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蛋白质 脂肪 大豆异黄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清岩 刘春燕 王家麟 胡国华 陈庆山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农作物,大豆的多数农艺性状均为重要的数量性状,对大豆的数量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以美国半矮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与高蛋白品系东农594杂交得到的154株RILs群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在亲本之间表现多态的SSR引物对群体进行分析,在群体开花期,利用数码相机获取花的图片,再利用Photoshop7.0软件测其色度值,根据已有的遗传图谱,利用浙江大学朱军的QTLmaper2.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LOD值的大小,确定与大豆花色有关的两个QTLs主要分布在F连锁群上,其相关QTL在GMRUBP和Satt030,Satt030和Satt146引物之间出现...
关键词:
大豆 花色 QTL SSR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