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9)
- 2023(2267)
- 2022(2110)
- 2021(1933)
- 2020(1622)
- 2019(4129)
- 2018(3930)
- 2017(6956)
- 2016(4338)
- 2015(4589)
- 2014(4857)
- 2013(4825)
- 2012(4684)
- 2011(4276)
- 2010(4256)
- 2009(4080)
- 2008(3985)
- 2007(3739)
- 2006(3270)
- 2005(2951)
- 学科
- 济(18863)
- 经济(18849)
- 管理(8894)
- 业(8597)
- 方法(8180)
- 数学(7480)
- 数学方法(7306)
- 地方(6998)
- 企(6125)
- 企业(6125)
- 学(5411)
- 农(5392)
- 农业(4057)
- 地方经济(3942)
- 中国(3462)
- 业经(3126)
- 环境(3120)
- 财(2985)
- 和(2832)
- 贸(2627)
- 贸易(2626)
- 生态(2542)
- 易(2482)
- 划(2321)
- 资源(2284)
- 发(2076)
- 制(2054)
- 技术(1979)
- 理论(1972)
- 出(1843)
- 机构
- 大学(63260)
- 学院(62809)
- 研究(27815)
- 科学(21686)
- 济(20960)
- 管理(20654)
- 经济(20402)
- 农(19840)
- 中国(18253)
- 理学(17527)
- 理学院(17231)
- 所(16723)
- 管理学(16631)
- 管理学院(16538)
- 农业(15904)
- 研究所(15719)
- 业大(15679)
- 京(14937)
- 中心(11996)
- 省(11340)
- 院(10378)
- 农业大学(10273)
- 江(10223)
- 北京(9549)
- 科学院(9536)
- 室(9215)
- 范(8886)
- 师范(8753)
- 业(8599)
- 技术(8505)
- 基金
- 项目(47910)
- 科学(34389)
- 基金(31587)
- 家(31059)
- 国家(30842)
- 研究(28963)
- 科学基金(23527)
- 省(20362)
- 划(17445)
- 自然(17067)
- 基金项目(16755)
- 自然科(16610)
- 自然科学(16600)
- 自然科学基金(16255)
- 社会(16092)
- 社会科(15158)
- 社会科学(15149)
- 资助(14048)
- 教育(12720)
- 科技(12421)
- 计划(11983)
- 重点(11673)
- 发(10949)
- 编号(10560)
- 科研(9648)
- 部(9420)
- 创(9084)
- 专项(8911)
- 成果(8798)
- 课题(8710)
共检索到93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义 郭小娇 赵婷 宁伟
采用常规品质评价分析方法测定在保护地和露地分别栽培的8种蒲公英的干物质、粗灰分、蛋白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粗脂肪、硝酸盐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干物质(4.03±0.1)mg·g-1、总黄酮含量(16.98±0.09)mg·g-1显著高于其他7个种;硝酸盐含量(247.67±7.23)μg·g-1显著低于其他7个种。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适合作为菜用种质材料。本试验为东北地区蒲公英种质资源评价的一部分,研究结果为有目的评价出安全高产的蒲公英菜用栽培种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蒲公英 品质指标 种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吴志刚 吕双双 马铭 张建
蒲公英属中广泛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通过对不同种蒲公英生殖方式的研究和确定,为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去雄套袋试验、流式细胞仪和胚胎学观察对东北地区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 Kitag.)、斑叶蒲公英(Taraxacum variegatum Kitag.)的生殖方式进行研究,首次对这3种蒲公英的生殖方式进行确定。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为有性生殖,丹东蒲公英为专性无融合生殖,斑叶蒲公英为兼性无融合生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周丹丹 李海娟 赵鑫
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筛选东北地区8种蒲公英(Taraxacum)核心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从花部和瘦果特征中选出12个最具稳定性和分类学意义的形态指标,包括花色、外层总苞片被毛情况、瘦果表面纹饰等,如瘦果周身具刺或仅上部具刺,并依据植物志分类要点进行验证。核心指标为种质分类提供简便快速的识别方式,可作为分类辅助依据,为蒲公英属植物分类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蒲公英 形态学 核心指标 东北地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贾庆飞 朱丹 李天来
比较东北地区不同种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ODS-C18色谱柱(250mm×4.6mm,5m),以甲醇-水(含0.5%冰醋酸)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3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绿原酸Y=11892X+0.0291,r=0.9991,平均回收率(n=6)为98.9%,RSD为1.53%。回归方程:咖啡酸Y=17993X-4.6433,r=0.9996,平均回收率(n=6)为99.5%,RSD为2.58%;11种蒲公英咖啡酸和绿原酸差异较大,丹东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最高,戟片蒲公英咖啡酸含量低于药典标准,为蒲公英药材的质量控制和种质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邢艳萍 张建 吴杰 陈倩倩 宁伟
以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为试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其花粉数量以及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丹东蒲公英、亚洲蒲公英、蒙古蒲公英和朝鲜蒲公英的单花花粉数量分别为5028粒、2948粒、3184粒、2460粒和3017粒。花粉在含有PEG和ME3培养基上才能萌发,萌发率为2.8%~16%;蔗糖对蒲公英花粉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开放阶段的花粉活力不同,柱头为Y字状时活力最强;相同开放阶段的花粉在9:00~10:00时活力最强。此外,各种蒲公英花粉的离体萌发均有多重花粉管现象,二重花粉管的比例为9.8%~24%,三重花粉管的比例为0~13.8%。试验蒲公英花粉需要PEG和ME3互作才能萌发,花...
关键词:
蒲公英 花粉 离体培养 萌发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贾庆飞 李海娟 宋文婵 吴杰 李天来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在分类学类上存在的种归并问题。结果表明:蒲公英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花粉粒极轴(P)大小为19.6~31.7μm,赤道轴(E)长为24.5~36.4μm,P/E变化范围不明显;萌发孔孔型为圆形凹陷、扁圆形凹陷和近圆形凹陷;外壁纹饰均为刺状雕纹,条脊宽和条脊距因种各异,内部穿孔的有无也存在差异;脊上突起的小刺密度不同,最大的为斑叶蒲公英,最小的为蒙古蒲公英。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差异支持《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结果:将卷苞蒲公英(T.antungense Kitag)和丹东蒲公英(T.urban...
关键词:
蒲公英 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 分类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娇 郑义 张建 孙俊坤 宁伟
通过对营养生长阶段不同时期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产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测量分析,挑选出适合水培的蒲公英资源,并摸索出蒲公英水培营养液配方中硝酸钙的最适配比及采收时间。利用不同浓度Ca(NO3)2的营养液在水培条件下对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和亚洲蒲公英(T.asiaticum)进行栽培管理。丹东蒲公英和亚洲蒲公英水培营养液中硝酸钙的最适浓度为656μg·g-1。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相比亚洲蒲公英更适合水培;从4月中旬开始利用水培两种蒲公英,在6月中下旬采收产量与安全性最佳。
关键词:
蒲公英 硝酸盐积累 光合特性 水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磊 杨延杰 林多
研究贮藏温度对蒲公英采后生理指标和品质的影响,探索适宜的贮藏温度,为蒲公英贮运技术的发展与延长供应期提供指导。设置25,10,2,-18℃4种贮藏温度,测定了蒲公英在贮藏过程中外观、营养成分含量和采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后蒲公英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叶片逐渐黄化,粗纤维的含量升高,维生素C和绿原酸含量下降,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下贮藏能够使采后蒲公英具有较高的叶绿素、维生素C、绿原酸,较低的硝酸盐和粗纤维含量,较低的细胞膜渗透率、MDA含量和较高的SOD活性,显著地延缓其衰老进程,延长贮藏寿命。
关键词:
贮藏 温度 蒲公英 采后生理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磊 杨延杰 林多
以蒲公英为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其生长及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蒲公英净光合速率、叶片中叶绿素、硝酸盐、绿原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硝酸盐、绿原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叶面积和单株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粗纤维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与其他处理相比,施氮量为每 kg 基质0.250g 氮,即每生产1kg 鲜商品蒲公英施入4.4g 氮的处理下,蒲公英具有最高的单株叶面积、单株产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最低的粗纤维含量,硝酸盐含量较低,同时绿原酸、VC 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比较高。
关键词:
蒲公英 施氮量 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张建 陈倩倩 赵鑫
以无融合生殖的四倍体斑叶蒲公英为材料,研究其种子萌发特性。考察授粉与否、冠毛有无,浸种时间、不同萌发温度和光照处理等对斑叶蒲公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授粉处理的蒲公英种子比未经过授粉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高40%。授粉与否产生不同萌发类型,授粉种子属于爆发型的机会主义萌发策略,而未授粉种子属于低萌型的谨慎萌发策略。缺少冠毛的种子发芽率比有冠毛种子低16%,并需更长时间萌发。浸种时间长短对发芽率影响不同,浸种12h种子发芽率最高,浸种超过48h,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降低。而对未授粉处理的种子,浸种却有促进发芽率和发芽势的作用。斑叶蒲公英种子在高温(>30℃)及低温(<5℃)情况下,种子萌发...
关键词:
无融合 授粉 萌发特性 冠毛 温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亚波 宁伟 赵鑫 高维凡 曹珍 邓静
对11种蒲公英(Taraxacum)材料的34个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性系数为0.648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组;几种蒲公英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43~0.82之间;供试材料的聚类与地理来源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蒲公英种质的鉴别、创新及合理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成艳 周小栋 马小婧 黄帅
本试验旨在研究蒲公英对苜蓿青贮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蒲公英分别以0(对照组)、2%(2%T)、4%(4%T)、6%(6%T)和8%(8%T)添加至苜蓿中进行青贮,每组4个重复,发酵60 d后测定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营养品质上,4%T组的DM和EE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37.85%FM和2.08%DM,6%T组的EE和WSC含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2.27%DM和6.52%DM,6%T和8%T组的NDF和ADF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37.82、32.17%DM和34.85、30.12%DM。发酵品质上,所有蒲公英添加组青贮的pH值和P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降到4.90,所有蒲公英添加组A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均在1.00%DM以上,4%T组LA含量和LAB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4.85%DM和7.19 log cfu·g~(-1) FW,且NH_(3)-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为2.46%TN。抗氧化活性上,8%T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为1.37%DM,4%T、6%T和8%T组的总酚和总多糖含量及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6%T组青贮的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为241.37 U·mg~(-1) prot,2%T和6%T组青贮的DPPH清除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均在90%以上,2%T、4%T和8%T组青贮的T-AOC均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0.51、0.60和0.43 mmol/L。主成分分析和综合得分排名为6%T组>4%T组>2%T组>8%T组>对照组。综上所述,蒲公英添加量为6.0%时对苜蓿青贮的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抗氧化活性效果最好。
关键词:
苜蓿 蒲公英 青贮品质 抗氧化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爱国 保尔江 张建国
通过分析离体叶片保水力大小、荧光参数随胁迫程度加深的变化及荧光参数与水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了毛白杨、华山松等华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离体枝叶叶绿素荧光参数随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针叶树种保水力普遍较阔叶树种强,各树种保水机制具有较大差异;(2)失水时间对荧光参数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失水过程中,5种针叶树种荧光参数Fv/Fm、Fm/Fo与失水率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是,参数Fv/Fm的变化曲线呈“凸”状,Fm/Fo的变化曲线呈倒“S”状;(3)不同胁迫程度时,树种荧光参数与水分参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程度愈深,相关性愈显著;(4)荧光参数能对树种抗旱性给予定性的描述,但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建 赵鑫 陈倩倩 宁伟
为从细胞水平探明朝鲜蒲公英花粉败育的原因,通过卡宝品红染色和石蜡切片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及雄配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大量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染色体分离不同步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情况,染色体行为异常导致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以及多分体等现象;朝鲜蒲公英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存在多核的异常花粉粒。综合分析,认为朝鲜蒲公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雄配子的生殖核异常发育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波 吴志刚 刘文毅 董文轩 赵鑫 宁伟
以丹东蒲公英为研究材料,利用常规压片法对去雄切柱头和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的种子根尖染色体进行观察,同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丹东蒲公英胚珠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为二倍体,人工去雄切柱头后的丹东蒲公英子房切片中可以观察到二分体的形成,一个退化,另一个经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卵细胞逐步发育为成熟胚,表明丹东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类型为二倍体孢子生殖。此外,丹东蒲公英去雄切柱头后的结籽率高达90.34%,发芽率为84%。
关键词:
蒲公英 无融合生殖 石蜡切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