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10)
- 2023(17351)
- 2022(14906)
- 2021(13859)
- 2020(11445)
- 2019(26529)
- 2018(25963)
- 2017(50019)
- 2016(26672)
- 2015(29997)
- 2014(29903)
- 2013(29274)
- 2012(26943)
- 2011(24229)
- 2010(24364)
- 2009(22818)
- 2008(20900)
- 2007(18277)
- 2006(15996)
- 2005(13614)
- 学科
- 济(109612)
- 经济(109498)
- 业(75356)
- 管理(74839)
- 企(60056)
- 企业(60056)
- 方法(51178)
- 数学(45290)
- 数学方法(44574)
- 农(37792)
- 中国(32162)
- 财(28008)
- 融(27697)
- 金融(27694)
- 业经(26113)
- 银(26084)
- 银行(26045)
- 地方(25604)
- 农业(25343)
- 行(25053)
- 学(23480)
- 制(21973)
- 理论(18097)
- 务(17935)
- 财务(17856)
- 财务管理(17819)
- 贸(17557)
- 贸易(17542)
- 易(17034)
- 企业财务(16986)
- 机构
- 学院(374770)
- 大学(373858)
- 管理(150096)
- 济(146834)
- 经济(143540)
- 理学(130915)
- 理学院(129454)
- 管理学(126757)
- 管理学院(126086)
- 研究(122012)
- 中国(95802)
- 京(78362)
- 科学(76745)
- 财(65858)
- 农(65522)
- 所(60036)
- 业大(58846)
- 中心(58623)
- 研究所(55066)
- 江(53916)
- 财经(53727)
- 农业(50357)
- 范(49313)
- 经(49024)
- 师范(48839)
- 北京(48763)
- 州(44573)
- 院(44432)
- 经济学(44369)
- 经济学院(40233)
- 基金
- 项目(266005)
- 科学(209437)
- 基金(193558)
- 研究(193003)
- 家(168964)
- 国家(167517)
- 科学基金(144587)
- 社会(121800)
- 社会科(115332)
- 社会科学(115300)
- 省(104468)
- 基金项目(102766)
- 自然(94868)
- 自然科(92655)
- 自然科学(92633)
- 自然科学基金(90901)
- 教育(88692)
- 划(87498)
- 资助(79827)
- 编号(79062)
- 成果(62736)
- 重点(59317)
- 部(58055)
- 发(56701)
- 创(55047)
- 课题(53846)
- 创新(51293)
- 科研(50990)
- 国家社会(50191)
- 教育部(49811)
- 期刊
- 济(156230)
- 经济(156230)
- 研究(104104)
- 中国(72039)
- 农(62939)
- 学报(60678)
- 科学(56335)
- 管理(51804)
- 财(48913)
- 大学(46602)
- 学学(44237)
- 融(42272)
- 金融(42272)
- 农业(42248)
- 教育(38457)
- 技术(32890)
- 业经(28218)
- 财经(25287)
- 经济研究(23826)
- 经(21557)
- 问题(20561)
- 业(19372)
- 图书(18928)
- 版(18634)
- 统计(18036)
- 科技(17982)
- 理论(17630)
- 资源(17587)
- 技术经济(17502)
- 业大(16432)
共检索到539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政宏 吕晓 徐畅 牛善栋 王亚男
化解东北地区乡村贫困与黑土地退化高度重叠问题,需探索统筹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系统策略,发现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在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二者间融合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过程追踪法对典型案例村庄开展调查,厘清二者间的互馈理路,明晰内在因果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二者在目标上高度统一、内涵上高度融合、利益上相互协调、措施上相互补充;(2)从驱动机制、链接机制、助推机制解析二者间的互馈理路,要求推动要素层整合优化、政策层中介链接、资源层转化提升;(3)要素驱动型、政策主导型、资源赋能型三类村庄发展历程具有差异化的因果传导路径。需从保护黑土资源本底、加快生产要素驱动、健全政策统筹机制、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支撑二者统筹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罗必良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自然资源督察联合调研组
日前,在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的统筹部署下,北京督察局会同南京督察局、济南督察局,针对土地政策支持乡村振兴的情况,选取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市和正定县,邢台南宫市和威县,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徐州市贾汪区和睢宁县,山东省德州市,河南省信阳市等6个地级市、7个县(区)开展了典型调研。土地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印发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凝聚共识,认真落实党中央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姿璇 潘方杰 黄琦 王璐瑶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该研究基于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网格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方向、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识别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结构类型,呈现出集聚型趋势逐渐增强的演化特征,其中传统村落类集聚程度最高。2)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呈现“东(略偏南)—西(略偏北)”态势,空间分布向心力较强,方向性较为明显,且呈现出向东、西两边逐渐扩散态势。3)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高密度区呈现出由散点独立结构向块状组团结构演化的态势,大体上呈现出横“V”字形核密度结构,宜昌始终是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不同类型村庄高密度区差异显著。4)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态势,存在围绕宜昌、荆州、十堰、襄阳、恩施等集聚分布的态势,且呈现出逐渐均衡的发展趋势。5)自然环境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选址与布局的本底和基石,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强,不同类型村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斌 宋智勇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累积了诸多问题,既造成了“城市病”,也造成了“农村病”。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以后,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在人口、土地、资金、公共服务、制度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破解二元经济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城乡一体化的资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何阳 杨年锦 李成明
近年来,以电子商务发展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推进,并呈现出由城市加速向农村渗透的局面,但当前关于数字经济对农民工群体影响的文献较少,更忽视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潜在作用。论文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并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五期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借助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工信息获取渠道、缓解农民工的社交网络约束和资金约束,进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返乡创业促进作用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更为明显,体现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包容性特征。论文的政策启示是,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强 王乾领 罗良文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采用政策评估中的断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农村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深入探析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外溢效应。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在减缓农村贫困的同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U型”作用,且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应为正;(2)精准扶贫政策虽然针对贫困人口,但“造血式”扶贫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非贫困人口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外溢性,一方面抵消转移支付“输血式”扶贫的局部负外部性,另一方面强化了扶贫政策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正向作用,从而使精准扶贫政策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3)进一步分析发现,精准扶贫政策通过改变居民的健康状况、医疗支出、非农就业、受教育程度和外出就业人数等因素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增加贫困居民对未来的信心而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此外,本研究丰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福利影响的定量评估成果,为巩固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鹏 郭新玲 富潇睿 王淑芬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农户数字素养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目标能否实现。文章基于2016年、2018年及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及宏观乡村生态振兴相关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及异质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农户数字素养对乡村生态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乡村生态振兴,其促进效应为0.0156,经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农户数字素养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从而助力乡村生态振兴。(3)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户数字素养可以显著提高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乡村生态振兴水平,影响系数分别为0.0140、0.0013,对西部地区促进效应不明显。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可知,乡村生态振兴水平越低,农户数字素养对其作用越大,在0.10、0.25、0.80分位点上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085、0.1778、0.1281。此外,森林覆盖率越高,农户数字素养对乡村生态振兴影响作用越大,高、低森林覆盖地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044、0.0030。文章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农户数字素养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关系;将宏微观数据相结合,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及中介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探究农户数字素养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作用机制,丰富了相关研究理论。文章提出注重农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森林覆盖率等政策启示,以强化农户数字素养对乡村生态振兴的积极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天一 黄善林 李静
明晰市场驱动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对提高黑土地保护技术应用效率、实现黑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江平原典型县市农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s-ISM模型探讨市场驱动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层次结构。结果表明:有84.47%的农户采用了黑土地保护技术,技术采纳程度均值为2.663;预期当年农产品价格、黑土地保护技术服务市场供给程度、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程度对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及其采纳程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农资信息获取便利程度仅对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上年农产品价格及农户对黑土地保护技术服务主体的信任程度仅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程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市场驱动因素对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的发生机制表现为两条路径及三个直接驱动,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受市场供求因素影响,主要通过市场价格及风险因素的间接影响,又受市场竞争及风险因素的直接影响;市场驱动对经营规模较大及经营旱田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为促进农户黑土地保护行为,政府需大力培育黑土地保护社会化服务组织,显化黑土地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及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实施差异化市场驱动策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颖 苟建汶 李果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征的空间)"。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城乡融合空间建构应坚守市场主导下的双向精准选择性、乡村本体的空间差异性、政府主导下的乡村空间多维共治、先锋典型带动下的乡村统筹与空间重构等原则。
关键词:
城乡融合 空间生产 “乡村+”公园城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吉平 赵丽敏 任大鹏
提升农民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利用2020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数据,探讨村庄民主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群体差异。研究表明,村庄民主中蕴藏着幸福效应,村庄民主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路径机制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通过增强农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抑制基层腐败以及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等途径增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村庄民主可以显著影响高中学历以下、60岁以上以及完成了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因此,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可以从重视村庄民主过程,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维护干群关系,增进政治信任;改善乡村人文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腐败治理;关注老年群体的民主事项和农村居民的财产稳定性等途径着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余 代岭
实证研究证明在利益关系和认同感的影响下,村民身份不同,村民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效用感知也不同,且在影响因素方面也存在差异。村干部更加关注与自身职责和政绩相关的因素,村民更关注与家庭发展和生活环境的相关因素,但总的来说,产业与就业、环境风貌、文化活动与社区安全是所有村庄成员都关心的内容,体现了乡村振兴中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展现了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成果;而乡贤与创业代表的人才振兴、村干部与集体事务代表的组织振兴相对影响不够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春凤
村庄红色文化对于丰富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红色文化价值实现形式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须破解的现实难题。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宏大背景,以红色文化利用为微观视野,以文化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研究案例,阐释村庄红色文化的丰富价值内涵,分析其产业资源价值,构建以创造性转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价值实现策略,以期提高村庄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 实现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秀慧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需融合发展,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在统一。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向“城镇化”看齐、盲目追求产业“规模化”、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亟待加强等难题,需要通过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融合性服务功能、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乡村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路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