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77)
2023(11491)
2022(10115)
2021(9480)
2020(7682)
2019(17892)
2018(17586)
2017(34213)
2016(18465)
2015(20555)
2014(20431)
2013(20236)
2012(18450)
2011(16572)
2010(16284)
2009(14656)
2008(13975)
2007(12018)
2006(10395)
2005(8841)
作者
(53137)
(44329)
(43963)
(41871)
(27958)
(21307)
(19933)
(17568)
(16745)
(15546)
(15290)
(14779)
(13834)
(13830)
(13680)
(13373)
(13241)
(13237)
(12555)
(12450)
(10977)
(10644)
(10532)
(9975)
(9888)
(9638)
(9627)
(9592)
(8799)
(8782)
学科
(79000)
经济(78929)
管理(51191)
(47475)
(38591)
企业(38591)
方法(36018)
数学(31675)
数学方法(31352)
地方(21649)
(19739)
中国(18856)
(16691)
(16559)
业经(16448)
农业(13771)
环境(13127)
(12577)
贸易(12572)
地方经济(12483)
(12211)
(12074)
理论(11650)
技术(11511)
(10958)
(10492)
(10249)
财务(10191)
财务管理(10177)
(9742)
机构
大学(261685)
学院(259980)
管理(106484)
(101699)
经济(99463)
理学(93892)
理学院(92756)
管理学(91148)
管理学院(90689)
研究(86559)
中国(60999)
科学(56203)
(55473)
(43312)
(42748)
(39749)
业大(39668)
研究所(39588)
中心(38872)
(36254)
财经(36183)
师范(35966)
(35581)
北京(34641)
(33001)
(32165)
农业(31163)
经济学(30160)
(29701)
师范大学(29475)
基金
项目(190745)
科学(151016)
基金(139291)
研究(138296)
(121957)
国家(121005)
科学基金(104383)
社会(87468)
社会科(82971)
社会科学(82951)
基金项目(75761)
(74137)
自然(68941)
自然科(67330)
自然科学(67318)
自然科学基金(66072)
(62901)
教育(62610)
编号(56200)
资助(56012)
成果(43966)
重点(42565)
(41595)
(41195)
(39432)
课题(38037)
创新(36734)
科研(36350)
国家社会(35839)
教育部(35513)
期刊
(105699)
经济(105699)
研究(74042)
中国(42387)
学报(41433)
科学(39251)
管理(36255)
(35230)
大学(30735)
(29602)
学学(28968)
教育(27362)
农业(25299)
技术(21553)
(17627)
金融(17627)
业经(17565)
经济研究(16665)
财经(16396)
图书(14401)
问题(14033)
(13884)
资源(13782)
科技(13486)
理论(12858)
(12553)
技术经济(12378)
实践(12000)
(12000)
现代(11714)
共检索到357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姜博  杨奇峰  王成  
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广义交通成本和土地价值增值模型研究东北地区高铁通车前后城市的可达性变化、经济联系变化、土地价值变化,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高铁通车前后,东北地区南部可达性及其改善幅度大于北部,可达性“T”形断裂轴带格局演变为“哈大”单轴格局,可达性优势要素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不规则递减,呈现新的“核心—边缘”特征;(2)高铁的运营加强了城际经济联系,哈大轴带是东北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主轴带,经济联系增加量高值区分布于哈大轴带沿线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吉林省中东部、黑龙江省中东部,低值区分布在蒙东区北部,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特征。(3)高铁的运行带来多数城市土地价值的飙升,不同城市土地价值增长存在差异,部分高铁新城(新区)依托高铁新站推动了城市多中心网络化格局的演进,促进了城市形态更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姜博  初楠臣  薛睿  王童  陈颜  
高铁可达性是土地经济价值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本文以东北地区高铁地级市为对象,基于时间、经济、频次、服务的视角分析高铁影响下的沿线城市可达性,运用广义交通成本、土地价值增值模型探讨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土地经济价值的变化,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选取高铁可达性等相关特征变量,探讨影响高铁土地经济价值的驱动力。研究表明:高铁开通改变原有辽宁可达性向吉林、再向黑龙江递减的趋势,及原有沈阳经济区可达性优势最强、沿海经济带与吉林中部次之、哈大齐稍弱的格局,带来黑龙江可达性改善幅度最大、辽宁强于吉林,位处边缘区位的城市可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赵伟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涛  张贵  李佳钰  
高铁开通降低知识空间阻隔,有利于知识溢出,进而对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将时间距离纳入分析框架,研究高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时间距离,均对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高铁开通后,R&D人员投入对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消费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分地区来看,高铁开通后东部地区收益最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和消费需求对创新的贡献;对中部地区而言,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多依赖本地区R&D资本和消费需求,高铁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创新受高铁的影响较小,更多依靠R&D人员投入与政府财政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研究对不同地区充分利用高铁优势,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涛  谢慧梅  
就业是民生之本,应对失业是世界性难题。东北地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点领域,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渠道。本文对运用翔实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东北地区服务业就业演变历程以及就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通过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服务业的就业效应进行探讨研究。最后,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东北地区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进行了预测。结果说明东北地区的就业结构的演变不符合克拉克定律,应该尽快调整其产业与就业结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振  赵儒煜  杨守云  
产业结构多样化与专业化之争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长期热门话题,区域经济韧性概念为区域发展产业结构多样化抑或是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视角。近年来,经济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第四次产业革命兴起等外部冲击后,长期处于下行态势。基于2009-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产业多样化与产业专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对本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但会降低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产业结构专业化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经济韧性起到提升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丹  杨犇  
区域交通可达性的改变是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皖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等指标分析了在有无高铁两种情景下皖北地区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皖北区域内部可达性和区域外部可达性均获得了较大提升,但区外可达性的改善要优于区内可达性;皖北整体可达性空间格局没有因高铁发生大的改变,可达性空间分布呈现的区域交通主干道指向性特征在高铁通车后更为明显;可达性改善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不同地区可达性受惠程度不一,皖北整体以及各城市内部的可达性均衡性程度都在降低,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朱志航  
本文定义高速铁路的建设时机与高速铁路建设时沿线区域的质量相关。本文基于"有无法"通过研究京广高铁对沿线城市产生的社会效用推演出沿线区域质量与高铁社会效用之间的关系,进而推断高铁最佳的建设时机。认为:区域质量为人均GDP20000元以下、第三产业就业及结构比例较为平均,高铁对于区域产生的社会效用最高,是高铁的最佳建设时机;区域质量为人均GDP20000元-50000元、第三产业就业及结构比例较为均衡时,高铁会带来一定的效用;对于人均GDP50000元以上的区域,高铁建设将使区域的发展得到二次提升。当区域质量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如贫穷没有特殊资源的地区,尽管高铁投资效应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一定的促进效果,但因高铁作用的长期发挥需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契合,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短期停滞。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湛泳  田知敏慧  
高速铁路开通对居民消费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周边地区的高铁运营对本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高速铁路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呈倒U型;(3)周边地区高铁通过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旅客周转量来促进当地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为此,我国需要充分利用居民消费的空间依赖性来改善各地区居民的消费,完善和优化现有的高铁网络,以高铁发展带动消费水平提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消费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柳泽  杨宏宇  姚涵  
高速铁路的出现被视为第二个铁路世纪的到来。当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高速铁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以下角度开展国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高速铁路对区域、城市和站点地区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等。分析结果表明:(1)各国研究内容和方法具有显著差异;(2)实证化、定量化研究方法得到普遍重视;(3)研究发展中呈现新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廷智  杨晓梦  赵星烁  梁进社  
自第一条高速铁路开通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其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观点和研究方法,并进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高速铁路通过影响可达性、要素流动、区域发展等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产生影响,但学者对影响的方向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进行,采用对比分析、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度量与定量化描述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目前,东北地区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大,结构问题凸显。基于此,本文将经济结构划分为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城乡分配结构,并构建了经济结构增长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考察2003-2015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要素投入结构中,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而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弱。(2)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增长效应,而扭曲的产业结构、失衡的城乡分配结构以及投资消费结构产生负增长效应。(3)部分经济结构要素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城乡分配结构具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中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结构调整时,应该注意区域间的联动机制,对不同的结构要素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稳步回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作为一种新型快捷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沪宁地区为例,探讨了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地区可达性的变化,采用了有效评价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日常可达性三类分析指标,初步得出不仅沿线地区将产生深刻变化,且临近区域也受益匪浅的结论,从客观上论证了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文  陈云峰  
将扩展的"中心—外围模型"应用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配效应研究,从理论上确立分配效应涉及通达性效应和中心—外围效应两个层面。文章对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空间实证表明,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等部门的就业增长较之非商业服务业受高铁带动的"通达性效应"影响较大,而"中心—外围效应"则使沿线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外围城市人口相应减少,其中以劳龄人口所受影响最为显著。因此,重视高铁的区域分配效应即高铁交通对人口与产业的要素配置作用,将有助于中央和地方在高铁设施发展进程中为平衡区域发展而采取更为有利的决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