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83)
- 2023(2320)
- 2022(2016)
- 2021(1845)
- 2020(1516)
- 2019(3482)
- 2018(3454)
- 2017(6333)
- 2016(3646)
- 2015(3979)
- 2014(3935)
- 2013(4005)
- 2012(3771)
- 2011(3531)
- 2010(3580)
- 2009(3199)
- 2008(3235)
- 2007(2938)
- 2006(2595)
- 2005(2349)
- 学科
- 济(16813)
- 经济(16802)
- 业(6971)
- 方法(6739)
- 管理(6460)
- 数学(6301)
- 地方(6275)
- 数学方法(6184)
- 学(5753)
- 农(4972)
- 企(4294)
- 企业(4294)
- 地方经济(3661)
- 农业(3658)
- 中国(3466)
- 税(3017)
- 财(2935)
- 环境(2839)
- 税收(2815)
- 收(2783)
- 业经(2542)
- 贸(2280)
- 贸易(2279)
- 制(2193)
- 易(2134)
- 生态(2097)
- 资源(2025)
- 和(1997)
- 融(1991)
- 金融(1990)
- 机构
- 大学(54276)
- 学院(54001)
- 研究(24638)
- 济(19815)
- 经济(19385)
- 科学(18393)
- 中国(18064)
- 管理(17090)
- 理学(14709)
- 理学院(14376)
- 所(14326)
- 管理学(13858)
- 管理学院(13755)
- 农(13508)
- 研究所(13478)
- 京(12811)
- 中心(11044)
- 农业(10842)
- 业大(10528)
- 院(9217)
- 财(8584)
- 范(8562)
- 科学院(8537)
- 师范(8453)
- 省(8258)
- 江(8151)
- 北京(8136)
- 室(8130)
- 实验(7506)
- 实验室(7241)
- 基金
- 项目(40966)
- 科学(31619)
- 基金(30145)
- 家(29065)
- 国家(28893)
- 研究(25155)
- 科学基金(23090)
- 自然(17103)
- 自然科(16666)
- 自然科学(16662)
- 自然科学基金(16324)
- 基金项目(16271)
- 社会(15035)
- 省(14781)
- 社会科(14149)
- 社会科学(14146)
- 划(14041)
- 资助(12382)
- 教育(10868)
- 重点(10361)
- 发(9524)
- 编号(9482)
- 计划(9403)
- 科技(8668)
- 部(8563)
- 科研(8310)
- 创(7565)
- 成果(7265)
- 专项(7241)
- 创新(7215)
共检索到79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莉 李帅 覃雪 张洪梅 张洪杰
东北地区是我国采暖期最长、采暖需求最高的地区。冬季供暖耗能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室外温度。论文利用1957—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变化速率、Mann-Kendall突变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东北全区、北区和南区的采暖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东北全区采暖期平均气温为-8.2℃,54 a来的变化速率为0.17℃/10 a,升温趋势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在1982—1983年发生了突变;采暖期天数平均为186 d,变化速率为-2.0 d/10 a,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在1990年发生了突变;采暖强度平均为4 959℃·d,采暖耗能变化率为-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永坤 郭建平
应用196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稳定农耕期、生长期及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平均农耕期、生长期分别延长了2.4 d.10 a-1、2.3 d.10 a-1;经Mann-Kendall检验,农耕期长度、生长期长度分别在1988年、1992年发生突变。46a东北三省积温表现为一致的增多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分析比较突变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耕期、生长期平均积温高值区向东、向北扩展;农耕期降水量高值区、低值区面积萎缩,中值区向东南方向扩张,生长期降水量中高值区面积减少;农耕期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占云 林而达 吴正方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享有"自然之肾"之称。本文从地貌景观视角,利用中国湿地数据库资料,及Leemans和Cramer(1990)建立的全球气候网格(0.5°×0.5°)数据库数据,选取东北地区湿地区域内358个网格点1950年~1989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计算东北地区湿地吉良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湿度指数HI值。东北地区湿地WI值基本在20℃~103℃.月之间,CI值基本在-205℃~-80℃.月之间,东北地区湿地的HI在4.5mm~20mm/℃.月之间。由于湿地的冷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突变 东北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突变 东北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金栋 王石立 张建敏
结合DKRZOPYC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模拟试验结果 ,利用随机天气模式WGEN对该地区未来水热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数值模拟 ,由此可以克服以基准气候下建立的线性统计关系 ,通过大尺度平均气候要素研究气候资源变化的不足。文中不仅给出了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量的变化 ,如作物生长季、≥ 0℃活动积温、≥ 1 0℃有效积温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降水量等 ,而且详细分析了 2×CO2 气候情景下 ,该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值的可能变化 ,如生长季内极端平均最高气温、冷害低温始日、≥ 3 0℃高温日、≥50mm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等。文中还针对不同作物类型 ,以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 ,模拟了未来气候条件下 ,该地区...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热 随机天气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西宁 王耸 郝志新 王禄禄 蒋姗姗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50年(1961~2010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动态分布,利用该区8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通过正交旋转主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3个时段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基于旋转载荷向量,1961~1990、1971~2000与1981~2010年3个时段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均可划分为4个区域,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分区较为相似,而1961~199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区差异明显;综合3个时段的分区结果...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距平百分率 正交旋转主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宏 王培娟 章建成 李祎君
基于1961—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东北地区稳定≥0℃积温以25~95℃?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三江平原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东部山区。稳定≥0℃气温的起始期在东北北部和中部显著提前,终止期在北部基本显著延后,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基本以2~4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终霜冻日期明显提前,初霜冻日期明显延后,无霜冻期基本以3~5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0℃积温以30~110℃?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 王占海 姜文来 肖碧林 雷波
利用东北地区89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候观测资料,采用气象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54年来东北地区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各季节平均气温都表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但各季节间气温增幅存在差异,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49℃/10年,夏季增温增幅最小,为0.17℃/10年;(2)≥0℃和≥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58.74℃/10年和60.97℃/10年;(3)≥0℃初日平均提前1.9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0.53天/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2.34天/10年;≥10℃活动积温初日平均提前1.1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热量资源 特征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莉 方修睦 方修琦 李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显著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和能源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文以全国458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为基础,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规定,确定了采暖初(终)日及集中(过渡)采暖期的划分方法,并采用度日法分析了采暖强度。结果发现与1980年以前时段相比,1985—2004年以及1995—2004年间,我国集中采暖区和过渡采暖区的界线明显北移,尤其110E°以东地区北移最大达2~3个纬距;北方大部地区采暖期长度缩短5~15d,长江以南地区缩短最大达30d以上;北方采暖强度普遍减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隋东 蔡福 武晋雯 纪瑞鹏 陈鹏狮 刘庆婺
蒸散是水分运动过程中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一项。进行蒸散量变化的研究,对了解气候变化、探讨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了参考蒸散量,分析了参考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这47 a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8℃/(10 a)的趋势递增,但是参考蒸散量总体上却以4.4 mm/(10 a)的速度递减。在地区分布上,三分之二的地区参考蒸散量呈下降趋势,显著下降的地区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三分之一的地区参考蒸散量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辽宁南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秀菊 王健
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发现:多数城市公众了解基本的气候变化知识,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主渠道为电视、广播和报纸;多数城市公众认为目前气候变化形势较严峻,个人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多数公众对科学技术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持积极态度;接近一半的公众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城市公众的气候变化知识和对气候变化问题所持态度对其减缓气候变化自觉行为指导性不强。建议政府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城市公众气候变化教育,在教育中以加强城市公众减缓气候变化行为参与度为主。
关键词:
气候变化意识 城市公众 东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