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2)
- 2023(1611)
- 2022(1387)
- 2021(1317)
- 2020(1062)
- 2019(2653)
- 2018(2502)
- 2017(4388)
- 2016(2707)
- 2015(2966)
- 2014(3007)
- 2013(3040)
- 2012(3033)
- 2011(2767)
- 2010(2724)
- 2009(2477)
- 2008(2573)
- 2007(2405)
- 2006(2132)
- 2005(1878)
- 学科
- 济(11983)
- 经济(11976)
- 地方(5393)
- 业(5286)
- 学(5080)
- 管理(4667)
- 方法(4019)
- 农(3838)
- 企(3387)
- 企业(3387)
- 数学(3385)
- 数学方法(3322)
- 地方经济(3228)
- 农业(2983)
- 中国(2440)
- 业经(2372)
- 和(2350)
- 物(2303)
- 植(1965)
- 环境(1963)
- 植物(1931)
- 生态(1886)
- 贸(1569)
- 财(1568)
- 贸易(1568)
- 易(1448)
- 划(1375)
- 制(1325)
- 资源(1292)
- 及其(1272)
- 机构
- 学院(40672)
- 大学(40491)
- 研究(18318)
- 科学(14663)
- 农(13587)
- 济(13095)
- 经济(12777)
- 中国(12217)
- 管理(11879)
- 所(10918)
- 农业(10843)
- 研究所(10314)
- 业大(10242)
- 理学(10038)
- 理学院(9821)
- 京(9691)
- 管理学(9485)
- 管理学院(9421)
- 中心(7895)
- 省(7185)
- 农业大学(7093)
- 室(6759)
- 科学院(6644)
- 院(6534)
- 江(6524)
- 实验(6283)
- 北京(6217)
- 范(6028)
- 实验室(6027)
- 师范(5902)
共检索到60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周丹丹 李海娟 赵鑫
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筛选东北地区8种蒲公英(Taraxacum)核心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从花部和瘦果特征中选出12个最具稳定性和分类学意义的形态指标,包括花色、外层总苞片被毛情况、瘦果表面纹饰等,如瘦果周身具刺或仅上部具刺,并依据植物志分类要点进行验证。核心指标为种质分类提供简便快速的识别方式,可作为分类辅助依据,为蒲公英属植物分类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蒲公英 形态学 核心指标 东北地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义 郭小娇 赵婷 宁伟
采用常规品质评价分析方法测定在保护地和露地分别栽培的8种蒲公英的干物质、粗灰分、蛋白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粗脂肪、硝酸盐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干物质(4.03±0.1)mg·g-1、总黄酮含量(16.98±0.09)mg·g-1显著高于其他7个种;硝酸盐含量(247.67±7.23)μg·g-1显著低于其他7个种。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适合作为菜用种质材料。本试验为东北地区蒲公英种质资源评价的一部分,研究结果为有目的评价出安全高产的蒲公英菜用栽培种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蒲公英 品质指标 种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吴志刚 吕双双 马铭 张建
蒲公英属中广泛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通过对不同种蒲公英生殖方式的研究和确定,为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去雄套袋试验、流式细胞仪和胚胎学观察对东北地区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 Kitag.)、斑叶蒲公英(Taraxacum variegatum Kitag.)的生殖方式进行研究,首次对这3种蒲公英的生殖方式进行确定。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为有性生殖,丹东蒲公英为专性无融合生殖,斑叶蒲公英为兼性无融合生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贾庆飞 朱丹 李天来
比较东北地区不同种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ODS-C18色谱柱(250mm×4.6mm,5m),以甲醇-水(含0.5%冰醋酸)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3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绿原酸Y=11892X+0.0291,r=0.9991,平均回收率(n=6)为98.9%,RSD为1.53%。回归方程:咖啡酸Y=17993X-4.6433,r=0.9996,平均回收率(n=6)为99.5%,RSD为2.58%;11种蒲公英咖啡酸和绿原酸差异较大,丹东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最高,戟片蒲公英咖啡酸含量低于药典标准,为蒲公英药材的质量控制和种质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邢艳萍 张建 吴杰 陈倩倩 宁伟
以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为试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其花粉数量以及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丹东蒲公英、亚洲蒲公英、蒙古蒲公英和朝鲜蒲公英的单花花粉数量分别为5028粒、2948粒、3184粒、2460粒和3017粒。花粉在含有PEG和ME3培养基上才能萌发,萌发率为2.8%~16%;蔗糖对蒲公英花粉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开放阶段的花粉活力不同,柱头为Y字状时活力最强;相同开放阶段的花粉在9:00~10:00时活力最强。此外,各种蒲公英花粉的离体萌发均有多重花粉管现象,二重花粉管的比例为9.8%~24%,三重花粉管的比例为0~13.8%。试验蒲公英花粉需要PEG和ME3互作才能萌发,花...
关键词:
蒲公英 花粉 离体培养 萌发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贾庆飞 李海娟 宋文婵 吴杰 李天来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在分类学类上存在的种归并问题。结果表明:蒲公英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花粉粒极轴(P)大小为19.6~31.7μm,赤道轴(E)长为24.5~36.4μm,P/E变化范围不明显;萌发孔孔型为圆形凹陷、扁圆形凹陷和近圆形凹陷;外壁纹饰均为刺状雕纹,条脊宽和条脊距因种各异,内部穿孔的有无也存在差异;脊上突起的小刺密度不同,最大的为斑叶蒲公英,最小的为蒙古蒲公英。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差异支持《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结果:将卷苞蒲公英(T.antungense Kitag)和丹东蒲公英(T.urban...
关键词:
蒲公英 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 分类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回莉君 沈波
建国50年来,东北地区在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产量却增加了3 5倍,增产除种子、化肥、栽培技术等诸多因素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是农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坡耕地作为主要粮食产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不合理的土地耕作习俗下,成为下游河道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同时,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破碎、肥力减少、土层变薄,直接导致生产力下降。通过对典型区调查分析表明,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占坡耕地总面积的85%。解决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的基地上,探索出3°~5°的坡耕地修筑植物带方式,植物多为胡枝子、苜蓿、黄花菜等乡村品种,带宽主要考虑今后修筑梯田的田面要求...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流失 植物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雪娇 何军 冯俊涛 马志卿 张兴
【目的】对西北地区106种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具较高杀虫活性的植物种类,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方法】以粘虫3龄幼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对供试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在1g/mL的供试剂量下,甘草、中国粗榧等10种植物对粘虫24h的拒食率在95.0%以上;牡丹、细柱五加、沙打旺、砂蓝刺头、白头翁和大籽蒿等6种植物对粘虫72h的校正死亡率在50.0%以上。牡丹、中国粗榧、细柱五加、天名精和甘草等5种植物样品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h拒食率和72h死亡率均在90.0%以上。【结论】细柱五加、牡丹、中国粗榧、天名精和甘草等5种植物...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杀虫活性 粘虫 小菜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俊涛 祝木金 于平儒 李玉平 韩建华 邵红军 丁海新 张兴
室内以离体方法测试了采自西北地区的187种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r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gulat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等5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以活体方法测定了部分样品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对供试病原菌有80%以上离体抑菌效果或有50%(或60%)以上防效的植物样品98种,其中菊科24种、豆科10种、伞行科7种、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文彬
阐明了桦属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特点,白桦(BetulaplatyphylaSuk.)的分类学位置及分布,以白桦及其变种为优势种的森林植被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分析了桦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组成植被的特征:①桦属狭域种是北方林线的重要组分.②桦属植物是植被动态中比较活跃的组分,表现为桦属植物多是次生植被的先锋组分,多为超地带性植被的组分,桦属广域分布种多是植被交错区的组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连方 尹祖棠
就华北地区分布的22种堇菜属植物进行了果实和种子形态方面的观察,并对一些有争议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果实和种子形态对本属分类具有一定价值;支持将毛萼堇菜作为细距堇菜亚种;北京堇菜与蒙古堇菜应该是独立的2个种。
关键词:
堇菜属 果实 种子 形态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建芳 曹让 辛清婷 蒋亚辉 杨培志
由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根中获得了乙醇提取物,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其中含有绿原酸、咖啡酸、黄酮及蒲公英甾醇等多种抗氧化活性物质。为了确定蒲公英根提取物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效果,将该提取物以不同质量分数分别添加到菜籽油中,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以过氧化值(POV)、酸价(AV)、硫代巴比妥酸(TBA)值为指标,以常用的市售食用油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及维生素E油(VE)作为对照,对菜籽油进行了抗氧化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蒲公英根提取物在菜籽油中的添加量和抗氧化效果呈显著的量效关系(P 0.05);对TBA值升高的抑制能力比BHT和VE强(P 0.05);对AV升高的抑制能力较三者略强(P> 0.05)。蒲公英根提取物对菜籽油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有望成为一种绿色天然的新型食品抗氧化剂。
关键词:
蒲公英根 提取物 抗氧化 菜籽油 添加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冲 宋建农 王继承 刘彩玲 庄乃生
为解决东北地区年积温小、水稻安全生长期短、种植模式多样化等特点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模式影响的问题,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机械化种植模式中的机插秧、机直播、机抛秧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一种钵苗行栽技术,实现了钵苗的有序浅栽,增产增效效果显著。田间试验表明,钵苗行栽技术满足水稻种植的农艺要求,增产8%~10%,比常规人工种植节约成本约20%。研究认为,机械化插秧与钵苗行栽是2种适合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模式,对该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水稻 机械化 种植 钵体苗行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期望单产 东北 适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