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5)
2023(11243)
2022(9694)
2021(8580)
2020(7427)
2019(17131)
2018(16475)
2017(31627)
2016(17825)
2015(19608)
2014(19555)
2013(19439)
2012(18257)
2011(16721)
2010(16727)
2009(15646)
2008(15744)
2007(14318)
2006(12422)
2005(10909)
作者
(57473)
(48496)
(48181)
(45784)
(30480)
(23502)
(21896)
(18966)
(18105)
(17121)
(16619)
(16254)
(15475)
(15262)
(15253)
(15057)
(14864)
(14299)
(13998)
(13876)
(12439)
(11819)
(11740)
(11034)
(10857)
(10645)
(10643)
(10642)
(9887)
(9859)
学科
(75715)
经济(75633)
管理(47999)
(47468)
(36857)
企业(36857)
方法(36625)
数学(32774)
数学方法(32456)
(21556)
(19102)
(18831)
中国(17529)
地方(16259)
业经(15478)
(15097)
贸易(15096)
农业(14820)
(14633)
(12362)
环境(11943)
(11874)
财务(11858)
财务管理(11830)
企业财务(11223)
技术(10750)
(10707)
(10523)
(10485)
金融(10482)
机构
大学(270304)
学院(267075)
(106876)
经济(104806)
管理(98387)
研究(95093)
理学(86310)
理学院(85159)
管理学(83467)
管理学院(82985)
中国(68195)
科学(64877)
(60760)
(57076)
(51460)
业大(49550)
农业(49061)
研究所(47849)
(46172)
中心(42989)
(39808)
财经(38113)
(35729)
师范(35201)
北京(34878)
(34631)
经济学(33479)
(33391)
农业大学(32831)
(31269)
基金
项目(187802)
科学(145942)
基金(137202)
研究(125592)
(124706)
国家(123733)
科学基金(103003)
社会(80211)
社会科(76049)
社会科学(76019)
基金项目(74022)
(73723)
自然(70198)
自然科(68572)
自然科学(68541)
自然科学基金(67359)
(63768)
教育(57669)
资助(55182)
编号(48292)
重点(43492)
(41324)
(40570)
(38746)
计划(38662)
成果(38254)
科研(37391)
创新(36445)
科技(34303)
教育部(33984)
期刊
(109542)
经济(109542)
研究(69596)
学报(56112)
(53503)
科学(48069)
中国(46723)
大学(39657)
学学(37960)
农业(36246)
(35158)
管理(31160)
教育(22032)
(19826)
(19729)
金融(19729)
技术(19480)
财经(18755)
经济研究(17970)
业经(17966)
(16106)
(15738)
问题(15488)
业大(15327)
资源(14289)
技术经济(13312)
科技(13311)
农业大学(13009)
(12498)
统计(12342)
共检索到373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冲  姜博  张文琦  初楠臣  李晓庆  王玉迪  
[目的]对东北地区36个市(州)2005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找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得出各年各地区效率值,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其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4年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规模效率值较为稳定,纯技术效率值波动上升,纯技术效率始终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的综合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在分解效率方面,黑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吉林省的规模效率高于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受区域农业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全峰   严建文   瞿诗进   郭文昊  
耕地利用效益是评估区域耕地利用协调程度的必要前提,也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依据耕地利用系统理论,构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框架,运用综合评价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法与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县域尺度分析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整体上均呈现为由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向西部和北部低丘缓坡地形区减少趋势,社会效益则主要表现为由南部向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2)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上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高集聚主要在辽宁省南部以及北部黑龙江省县域范围分布,低集聚则集中分布在东部内蒙古和中部吉林省县域。3)从影响因素来看,黑土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中气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作物复种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更加显著。为更好的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益,需要把握乡村振兴协作、保护经营机制、农业综合措施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洁平  王霞  闫晶  
基于东三省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该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采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其效率变动值,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生态效率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且发展主要受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推动,利用Tobit模型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研发强度和利用外资外,其他因素对生态效率均呈负面影响,最后针对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冠荣  刘桂英  谢花林  
在测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业固定资产、劳动力、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投入量的基础上,基于Theil指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系统分析了中国1999年以来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逐年下降,而化肥、农用柴油、农药、农膜和农业固定资产的集约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固定资产增幅最大;2区域尺度上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序变化特征与国家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一致;除劳动力集约度中部地区最高外,其他投入要素的集约度均以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最低;3省域尺度上的劳动力集约度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变化方向,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集约度在上海、天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贾占华   李沫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东北地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明显落后于产品市场,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基于2002~2021年地级市层面数据,对东北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扭曲协调度和偏离度进行多维测度,并利用PVAR模型探究造成要素市场扭曲的障碍性因素,以畅通东北地区要素资源流动。研究表明:(1)资本和劳动力的价格均被低估。在时间序列上,资本价格扭曲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劳动力价格扭曲则随时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层面上,要素价格扭曲存在地区差异性,高要素价格扭曲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两翼和辽宁省、吉林省的中部;(2)在协调度方面,相邻地级市在要素价格扭曲变动上具有较高同步性;(3)在偏离度方面,辽宁省和吉林省中总产出占比越大的地级市,要素价格扭曲越大,黑龙江省中总产出占比越大的地级市,资本价格扭曲越小、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大;(4)在影响因素方面,对外开放在短期内可以缓解要素市场扭曲,过度的政府干预强化要素市场扭曲,城镇化可改善资本扭曲,但对劳动力扭曲的影响则由正转负。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力  韩光中  谢贤健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之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其利用效率的高低,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以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年度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利用DEA模型估算了耕地利用效率,并通过全局Moran’I、趋势面分析、G*i指数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借助GWR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间,耕地利用效率高值区的城市数量在不断扩大。在空间分布上,耕地利用效率稳定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省内的达州-德阳-成都-甘孜一线。重庆市耕地利用效率逐年增加的趋势;四川省持续保持高利用效率,且变化幅度不大;而贵州有下降的趋势,云南省则保持低效率利用状态。(2)西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主要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趋势呈现出从西向东递增,以及由南向北倒"U"型递增态势。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分异显著,具有相对高值(低值)耕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组团式集聚分布态势,冷热点空间极化现象较为明显,界线分明,层次清晰,且随着时间变化,冷热点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有由"组团式"向"条带式"分布转变的趋势。(3)西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复种指数,耕地质量和灌溉指数的影响程度相当,人均GDP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逐年增加,地形因素的影响逐年减弱。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谢旻琪  张宇  杨奎  钟太洋  
[目的]我国以“大棚化”为代表的耕地利用转型不断深入,意味着传统的露天耕作已逐渐被设施农业取代。少有研究在宏观层面上对耕地“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特别是其与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间的关系。[方法]文章以2006和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对象分析了耕地利用“大棚化”的时空特征,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对2016年全国209个地级行政区耕地利用“大棚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①2006—2016年中国大陆耕地利用“大棚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②大棚用地面积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坡度有显著负向影响。③“大棚化”率的正向影响因素与大棚用地面积的相同,而负向影响因素中新增了降水量、一产比重和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结论]人口密度是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的重要拉力因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可以主动有效推进耕地利用“大棚化”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徐秋  雷国平  杨厚翔  
[目的]揭示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区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采用了非期望产出SBM模型、Tobit模型、变异系数法、K均值聚类法。[结果](1)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综合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2)19942014年间耕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现增大趋势;19942005年各区域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小,但变幅较大,该时期综合技术效率区域分异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2006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较大,但变幅较小,该时期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志兴  王宗明  张柏  刘殿伟  杨桄  宋开山  李方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彬  胡振绅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其转型成了振兴东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运用改进后的动态DEA模型测量各城市转型效率的基础上,使用空间探索分析(ESDA)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演化及空间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转型极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在转型效率上陷入了瓶颈期;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结构随转型阶段提升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制约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在不同阶段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资源转型的主要因素为城市产业结构、金融资本、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锋  刘志明  王宗明  宋开山  
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2006年MODISNPP(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在经过统计数据验证之后,将东北地区农田生产力划分为五级:高产、较高产、中产、较低产和低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农田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农田以旱田为主,占总面积的89.8%,农田净初级生产力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旱田年均NPP变化范围在(309.8~329.5)gC(/m2·a),水田年均NPP介于(323.5~341.7)gC(/m2·a)之间,二者的年际变化趋势一致;2000年-2006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伟  
[目的]通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耕地区位指数模型测算各子区域耕地面积的空间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科技5方面共12个指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时间变化来看,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来看,总体来说,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区)为耕地密集区,北部(新北、钟楼、天宁、武进)为耕地稀疏区;从影响因素的效用来看,经济因素的影响效用大,尤其是人均GDP和地均GDP的比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房屋竣工面积、公路里程。[结论]总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常州地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已基本得到控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冷志杰   刘雪宁  
从生态安全视角,针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质量问题,依据压力、状态及响应的理念,构建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90—2020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核密度分异明显,集聚分布特征显著,表现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耕地状态、响应在波动中缓慢上升,而耕地压力则在波动中下降。(3)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呈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当前中国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建议控制耕地污染、加大土地整治及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冷志杰   刘雪宁  
从生态安全视角,针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质量问题,依据压力、状态及响应的理念,构建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90—2020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核密度分异明显,集聚分布特征显著,表现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耕地状态、响应在波动中缓慢上升,而耕地压力则在波动中下降。(3)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呈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当前中国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建议控制耕地污染、加大土地整治及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