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66)
- 2023(9180)
- 2022(7997)
- 2021(7016)
- 2020(6157)
- 2019(14322)
- 2018(13985)
- 2017(27374)
- 2016(14878)
- 2015(16823)
- 2014(17132)
- 2013(17262)
- 2012(16544)
- 2011(15201)
- 2010(15485)
- 2009(14611)
- 2008(14246)
- 2007(13110)
- 2006(11703)
- 2005(10668)
- 学科
- 济(88626)
- 经济(88569)
- 管理(38015)
- 业(36391)
- 方法(33891)
- 数学(30634)
- 数学方法(30400)
- 企(26835)
- 企业(26835)
- 地方(22235)
- 农(19912)
- 中国(18090)
- 学(16887)
- 财(15552)
- 业经(15149)
- 地方经济(14595)
- 农业(13924)
- 贸(12884)
- 贸易(12879)
- 易(12375)
- 制(11737)
- 环境(11325)
- 和(10556)
- 融(10206)
- 金融(10203)
- 银(9652)
- 银行(9611)
- 行(9181)
- 理论(8985)
- 发(8983)
- 机构
- 大学(229099)
- 学院(228328)
- 济(106791)
- 经济(104806)
- 研究(83613)
- 管理(83309)
- 理学(71503)
- 理学院(70583)
- 管理学(69365)
- 管理学院(68924)
- 中国(61461)
- 科学(51062)
- 京(47843)
- 财(45002)
- 所(43997)
- 农(42557)
- 研究所(40051)
- 中心(37348)
- 财经(36100)
- 业大(35206)
- 江(35039)
- 经济学(34599)
- 农业(33609)
- 经(32535)
- 经济学院(31125)
- 北京(30070)
- 范(29812)
- 师范(29523)
- 院(28858)
- 州(27163)
- 基金
- 项目(147671)
- 科学(115064)
- 基金(106976)
- 研究(105201)
- 家(93993)
- 国家(93261)
- 科学基金(78328)
- 社会(68235)
- 社会科(64711)
- 社会科学(64688)
- 省(57488)
- 基金项目(56738)
- 自然(49499)
- 自然科(48316)
- 自然科学(48299)
- 划(48248)
- 教育(47700)
- 自然科学基金(47475)
- 资助(44105)
- 编号(41707)
- 成果(34333)
- 发(33917)
- 重点(33711)
- 部(32952)
- 创(29800)
- 课题(28871)
- 国家社会(28790)
- 科研(28309)
- 创新(28031)
- 教育部(27954)
共检索到344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鑫昊 孙猛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规模效应、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等东北地区五大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多重分解核算等。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究其原因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经济结构与投资结构的矛盾使东北地区的规模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资本产出弹性不断走低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规模效率的大幅降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经济产出,释放更大的增长潜力。未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从长远考虑,进行综合应对,注重提高经济效率、兼顾长短期效应、改善资本要素双重效应、培育区域创新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峰 张正云 温馨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经济增长陷入困局。从相对较长时期来看,东北地区的人口变动,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源泉;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变动给吉林省经济增长带来负影响,而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变动给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经济增长带来正影响;人口因素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对按政策进行生育的夫妻提供奖励,制定和完善吸引劳动年龄人口的政策,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环境。
关键词:
人口因素 经济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 贡献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李秋雨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每年人口净流出200万,人口结构正由过去的“纺锤型”逐步向“倒三角型”转变。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且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首先从人口结构视角,揭示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再以2003~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纳入空间效应后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并估计了人口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劳动年龄人口、城镇人口以及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为:劳动年龄人口>城镇人口>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失业人口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文章从人口扶贫、人口政策调整、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涛
文章从分析东北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和经济要素出发,研究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现状和经济增长的优势和劣势,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选择。得出结论,东北地区应该由目前的依靠资源优势和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向以发挥资源优势,在资本密集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的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形成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东北 区域经济 增长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柳如眉 刘淑娜 柳清瑞
根据"七普"数据,东北是全国人口下降最严重的地区,其人口变动主要表现为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速和人口外流严重等特征。文章利用2003~2019年东北三省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变动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负增长导致人口总量减少和有效劳动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社会保障负担加重,抬高企业成本和政府债务;人口外流导致资本和人力资本大量流失,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因素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东北地区市场化水平不高及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增长。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田中景 胡东兴
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对东北三省20年数据进行检验,可以发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外贸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要重视东北地区外贸的发展,以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廉晓梅 姜姿卉
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有助于提升东北区域一体化水平,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济联系网络受省级行政区划的制约较为明显,同一省份内的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经济联系强度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沈阳市、大连市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黑河市、伊春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偏弱,整体形成“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网络重心具有向辽中南城市群移动的态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需求、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助于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
关键词:
东北振兴 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网络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敬勇
运用随机前沿技术实证分析了市场化水平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指出:1.市场化对于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水平比中西部地区较高,但差距在缩小,我国省际间的技术效率不平衡状态有所缓解;2.市场化对技术效率的当期以及长期影响为正,即技术效率存在时间效应。3.分解的市场化因素:政府与市场化水平、非国有经济比重、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对技术效率影响较显著。
关键词:
市场化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政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但应正确认识"新东北现象"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机遇。表面上看,"新东北现象"是经济结构问题;深层上看,"新东北现象"是创新创业问题,根源则在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创新水平不高且动力不足、创新创业环境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善。未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五化"融合;大力吸引和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互利共赢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与国家间协同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明 杜雨潇 夏恩君
利用1997-2010年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计算了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EKC关系;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系统承受的压力仍将逐渐增大;东北地区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基本处于弱协调状态。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 东北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邵丽 嵇振华 崔霞 周勇
本文旨在考察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失速的背景下地区人口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MRW框架下Solow理论模型,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比率的提高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净迁入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其中,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辐射作用,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并不具有显著的地区辐射效应。本文对改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迁移人口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东北三省经济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梦博 刘津梁
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数近年来逐步上升,新修建的高速公路对沿途区域起到了盘活宏观经济与资本存量,增强流动性、拉动较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积极的作用。然而,一些地区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投融资也使得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收不抵支的现象愈发明显,债务风险日益上升,从而从经济增长的另一侧——支出侧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高速公路对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东北地区面板数据与广义矩估计方法判断了该地区与高速公路投融资相关的一系列经济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并回归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当下与高速公路、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和当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症下药"地给出一系列与东北地区...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区域经济增长 债务风险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乾 赵儒煜 张振
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体系,对2009—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对东北地区经济韧性总体空间演化和不同省份内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演化差异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东北振兴政策的逐步实施,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得到持续改善,但从区域经济韧性的评价结果来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较低,规模大的城市经济韧性较高,中心城市经济韧性明显高于非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步伐,摆脱路径依赖,应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产业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