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55)
- 2023(8320)
- 2022(7250)
- 2021(6393)
- 2020(5596)
- 2019(12979)
- 2018(12689)
- 2017(24773)
- 2016(13484)
- 2015(15401)
- 2014(15631)
- 2013(15922)
- 2012(15304)
- 2011(14256)
- 2010(14512)
- 2009(13683)
- 2008(13525)
- 2007(12462)
- 2006(11049)
- 2005(10110)
- 学科
- 济(82786)
- 经济(82729)
- 管理(34543)
- 业(32292)
- 方法(30637)
- 数学(27580)
- 数学方法(27385)
- 企(24329)
- 企业(24329)
- 地方(21405)
- 农(17649)
- 中国(16822)
- 学(16724)
- 财(14478)
- 地方经济(14217)
- 业经(13859)
- 农业(12084)
- 贸(11444)
- 贸易(11440)
- 制(11398)
- 易(10950)
- 环境(10402)
- 和(10210)
- 融(9773)
- 金融(9770)
- 银(9252)
- 银行(9227)
- 行(8858)
- 经济学(8675)
- 体(8349)
- 机构
- 大学(210593)
- 学院(209800)
- 济(98008)
- 经济(96099)
- 研究(78339)
- 管理(75754)
- 理学(64609)
- 理学院(63768)
- 管理学(62658)
- 管理学院(62262)
- 中国(58360)
- 科学(47979)
- 京(44227)
- 财(41965)
- 所(41530)
- 研究所(37831)
- 农(37574)
- 中心(35223)
- 财经(33519)
- 江(32381)
- 经济学(31869)
- 业大(31112)
- 经(30173)
- 农业(29636)
- 经济学院(28603)
- 北京(28124)
- 范(27872)
- 师范(27619)
- 院(27301)
- 州(25331)
- 基金
- 项目(134062)
- 科学(104379)
- 基金(96962)
- 研究(95851)
- 家(85247)
- 国家(84593)
- 科学基金(70616)
- 社会(61652)
- 社会科(58390)
- 社会科学(58372)
- 省(51627)
- 基金项目(51573)
- 自然(44630)
- 划(43857)
- 自然科(43504)
- 自然科学(43488)
- 教育(42960)
- 自然科学基金(42700)
- 资助(39889)
- 编号(38262)
- 成果(31584)
- 发(31112)
- 重点(31001)
- 部(29946)
- 创(26758)
- 课题(26499)
- 国家社会(25894)
- 科研(25778)
- 教育部(25242)
- 创新(25207)
共检索到3186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洋
"十二五"初期,东北地区经济已显露出下行的趋势,2014年更加明显。工业重型化路径、投资驱动的依赖,是导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也是导致其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东北地区农业、服务业、消费贡献率较低,但整体表现相对平稳,在本轮经济下行中起到了明显的缓冲作用。缓解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趋势,需要谨慎的顶层设计,要有通盘的长远考虑量。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经济下行原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乾 赵儒煜 张振
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体系,对2009—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对东北地区经济韧性总体空间演化和不同省份内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演化差异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东北振兴政策的逐步实施,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得到持续改善,但从区域经济韧性的评价结果来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较低,规模大的城市经济韧性较高,中心城市经济韧性明显高于非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步伐,摆脱路径依赖,应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产业体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金哲 米娟
本文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分析1992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规律,发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2007年以前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之后绝对差异加速增大,相对差异开始减小;然后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并运用GIS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现状,发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历史演变 空间格局 东北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隋东 蔡福 武晋雯 纪瑞鹏 陈鹏狮 刘庆婺
蒸散是水分运动过程中地表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组成部分,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一项。进行蒸散量变化的研究,对了解气候变化、探讨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了参考蒸散量,分析了参考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这47 a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8℃/(10 a)的趋势递增,但是参考蒸散量总体上却以4.4 mm/(10 a)的速度递减。在地区分布上,三分之二的地区参考蒸散量呈下降趋势,显著下降的地区集中在辽宁朝阳地区,三分之一的地区参考蒸散量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辽宁南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鑫昊 孙猛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规模效应、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等东北地区五大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多重分解核算等。研究表明:东北地区近几年经济增速下滑,究其原因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经济结构与投资结构的矛盾使东北地区的规模经济受到较大影响,资本产出弹性不断走低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规模效率的大幅降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应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经济产出,释放更大的增长潜力。未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从长远考虑,进行综合应对,注重提高经济效率、兼顾长短期效应、改善资本要素双重效应、培育区域创新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增林 张云伟
基于区域差异分析的区域格局优化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内容。综合分析东北内部各盟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能够认清东北经济格局的形成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这对于东北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东北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由基础经济、效益、结构、速度、可持续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评价了东北各盟市2000年到2007年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东北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上升,北部相对下降;经济综合发展能力较高的地级市分布在哈大和滨洲、滨绥沿线;随着资源的耗竭,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出现下降趋势。影响东北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交通、市场及创新。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综合发展能力 东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谷国锋 王建康 刘多 姚丽 宋庆伟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势必造成一定的破坏,如何使二者关系从相互对立走向协调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DEA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东北地区2002-2013年3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在时间维度上整体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类型已经由最初处于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等逐渐演变为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与优质协调类型,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协调区域呈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且协调区域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各城市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经过对城市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伊楠 谷国锋 王雪辉
文章选取东北地区1978-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采用"谷—谷"划分法和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算法分析并对比了东北三省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时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从改革开放前剧烈波动的不稳定态势转变为改革开放后在小范围内波动的平稳快速增长。频域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经济周期分量主要有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和趋势项,吉林省经济周期分量主要有政治经济周期和朱格拉周期,辽宁省经济周期分量主要有政治经济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影响各省份经济周期的因素有差异,因此,在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特点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廉晓梅 姜姿卉
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有助于提升东北区域一体化水平,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济联系网络受省级行政区划的制约较为明显,同一省份内的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经济联系强度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沈阳市、大连市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黑河市、伊春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偏弱,整体形成“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网络重心具有向辽中南城市群移动的态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需求、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助于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
关键词:
东北振兴 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网络分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易海峰
哈大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行为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它使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四大经济区串联一体变为可能,为该区域的经济整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东北地区应充分利用"高铁时代"带来的时间与空间优势,将东北三省的旅游经济产业、港口经济产业和工业经济产业进行充分整合,规划出"高铁时代"下东北三省经济的整合发展方向,形成1+1>2的放大效应,优化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科学健康高效发展。
关键词:
哈大高铁 东北地区 经济整合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政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但应正确认识"新东北现象"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机遇。表面上看,"新东北现象"是经济结构问题;深层上看,"新东北现象"是创新创业问题,根源则在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创新水平不高且动力不足、创新创业环境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善。未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五化"融合;大力吸引和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互利共赢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与国家间协同创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富强
由孙乃民主编的《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东北经济蓝皮书》)是一部以东北经济区年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为内容的区域经济研究专著。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书以对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为主线,在分省预测的基础上,对影响东北地区经济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如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所有制结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西锋 李诚固 谭雪兰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因素 ,并讨论了东北地区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城市化特征 问题 未来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溪晗 米前川 李海楠 王立为 姜丽霞 纪瑞鹏 高西宁
[目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严重,构建基于灾变过程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等级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大豆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大豆干旱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区域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45个农业气象站的大豆发育期资料以及大豆历史灾情资料,通过历史灾情资料反演,基于水分盈亏指数并进行累计概率分布转换获得大豆干旱样本序列,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拟合样本序列概率分布,通过t分布区间估计法确定指标等级阈值,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大豆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将大豆水分盈亏指数CD_(50,i)=0.56作为大豆干旱过程初始判别值,分别统计CD_(50,i)≥0.56干旱过程持续日数(D)及CD_(50,i)≥0.56逐日累加值(SDI),以此两要素构建大豆干旱灾害等级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东北地区大豆干旱发生情况,指标验证结果显示与灾情记录等级完全符合的样本占全部样本的82.4%。东北地区大豆每站平均总干旱频次最高的年份为1989年,达到1.51次·站~(-1),其次是2007年和1977年。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辽宁省北部、吉林省中西部以及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轻度干旱高频区集中在黑龙江西北部、吉林西部和辽宁北部地区;中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区,干旱频次最高的站点为吉林蛟河;重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站点为黑龙江北安;特旱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结论]通过构建动态化大豆干旱指标,实现大豆干旱等级动态判识,可以实时有效的对东北地区大豆干旱进行监测预警。在研究时间段内,轻旱频次最高,特旱频次最低。在20世纪60—80年代干旱高发区范围逐渐缩小,90年代之后逐渐增大,21世纪10年代又有所减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芳玲 蒲真 梁晓玉 古元阳 邢韶华
【目的】研究我国大型地理单元内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对当下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为研究范围,基于研究区内59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信息,从建设类型、建设时期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3方面对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范围重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了筛查统计。【结果】我国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在1956—2016年的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研究区域内分布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范围存在交叉重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多达108处,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重叠最多;以自然保护地内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对东北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6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据优势,草原草甸类、荒漠与沙漠类和海洋海岸类生态系统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相当大未受保护的区域。【结论】建议未来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形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也应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多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出发,更注重自然保护地类型与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便于建设和管理;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合并空间距离邻近,保护对象存在关联的自然保护地来减少重复。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自然保护地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