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54)
- 2023(6724)
- 2022(5646)
- 2021(5020)
- 2020(4068)
- 2019(9108)
- 2018(8568)
- 2017(16129)
- 2016(9010)
- 2015(9543)
- 2014(9025)
- 2013(8894)
- 2012(8102)
- 2011(7319)
- 2010(7055)
- 2009(6361)
- 2008(6100)
- 2007(5265)
- 2006(4588)
- 2005(3835)
- 学科
- 济(36202)
- 经济(36166)
- 管理(23497)
- 业(23437)
- 企(16599)
- 企业(16599)
- 方法(16467)
- 数学(15175)
- 数学方法(15061)
- 农(12415)
- 学(8777)
- 农业(8721)
- 地方(8713)
- 贸(8282)
- 贸易(8281)
- 中国(8220)
- 财(8197)
- 易(8047)
- 业经(8038)
- 环境(6619)
- 技术(5738)
- 制(5034)
- 产业(4999)
- 地方经济(4949)
- 划(4915)
- 务(4807)
- 财务(4805)
- 财务管理(4799)
- 企业财务(4578)
- 出(4490)
- 机构
- 学院(128466)
- 大学(128327)
- 济(53035)
- 经济(52285)
- 研究(48424)
- 管理(47283)
- 理学(42566)
- 理学院(41985)
- 管理学(41175)
- 管理学院(40962)
- 农(35904)
- 中国(34223)
- 科学(34209)
- 农业(29035)
- 业大(27944)
- 京(26776)
- 所(26470)
- 研究所(25010)
- 中心(21453)
- 财(20140)
- 农业大学(19427)
- 江(17802)
- 财经(17231)
- 院(17163)
- 科学院(16568)
- 经济学(16310)
- 范(15975)
- 经(15907)
- 北京(15902)
- 师范(15634)
- 基金
- 项目(99576)
- 科学(77590)
- 基金(73888)
- 家(69518)
- 国家(68979)
- 研究(63017)
- 科学基金(57101)
- 社会(41739)
- 基金项目(40327)
- 自然(40007)
- 社会科(39684)
- 社会科学(39673)
- 自然科(39080)
- 自然科学(39065)
- 自然科学基金(38401)
- 省(38364)
- 划(33768)
- 资助(28701)
- 教育(27899)
- 重点(23238)
- 编号(22882)
- 发(21719)
- 计划(21654)
- 部(21274)
- 创(20935)
- 科研(20055)
- 创新(19714)
- 科技(19518)
- 业(19001)
- 国家社会(18352)
共检索到172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聂英 夏英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在考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粮食产能建设作用及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中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及强度进行分析,并从综合因素贡献度、抗灾能力、农业机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促进东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
粮食产能 农业资源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秀丽 张平宇 刘文新
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单产变化的研究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1978-2004年数据为基础,分别从阶段性、趋势性、稳定性与不同作物等4个角度,对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时序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的角度,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单产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各因素对粮食单产影响程度的变化。
关键词:
粮食单产 时序变化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慧秋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与粮食实际产量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及定性分析,实证考察了各个因子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关联度 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余文涛 石淑芹 孙晓丽 李正国
[目的]粮食生产能力关系到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宾县为例,通过一定的方法探索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机制,最终提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合理建议。[方法]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借助Logistic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特点。[结果](1)品种技术推广、作物收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效应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2)生育期变化、土地质量、旱灾、耕作方式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效应在5%水平上达到显著;(3)温度、降水、冷害及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粮食生产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基于东北地区183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 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0—2005年该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动因,并划分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类型。结果表明:①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黑土区和辽河平原区,单产水平较低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丘陵区和三江平原区;②区域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单产水平增加的县域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约占全部县域的83.61%;③粮食单产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产水平较高的区域总体表现为中部平原区向周边低山丘陵区扩张的趋势,单产水平较低的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向北部减缩的趋势;④农业投入变化是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邹玉友 马国巍 李帮鸿 田国双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准确而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为政府部门精准实施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配套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301个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交叉列表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分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63.12%的粮食型家庭农场有一定风险认知能力,土地经营面积在3.33~13.33hm~2(50~200亩)与13.33~33.33hm~2(200~500亩)的家庭农场风险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33.33hm~2(500亩)以上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低;(2)玉米种植型家庭农场风险认知水平高于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3)年龄、是否村干部、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有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否"三品一标"认证、金融支持、农推人员技术指导和新型经营主体间合作稳定对东北地区粮食型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有影响。[结论]应培养家庭农场主个人特质,鼓励支农惠农政策向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倾斜,从流程入手提高家庭农场风险防范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褚琳 肖燚彬 王晨 谭婉怡 王天巍 蔡崇法
【目的】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东北地区为中国供给了近1/3的商品粮,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厘清东北地区粮食作物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粮食作物覆盖类型与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保护“黑土粮仓”意义重大。【方法】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结合现有作物覆盖类型产品(2017—2019年)与2019—2021年的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类型遥感提取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区作物覆盖类型与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种植模式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1)结合物候信息,基于多特征的随机森林分类法对玉米、大豆和水稻3种粮食作物的提取效果较好。2019年Kappa系数达0.908,取得了较高的分类与面积一致性。(2)近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以大豆种植向玉米种植转移为主,豆?米?米、豆?豆?米与米?米?豆演变形式依次占演变总面积的29.4%、24.9%和19.1%。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玉米重茬模式、水稻连作模式与豆米重茬偏好轮作模式分别占种植模式总面积的46.2%、23.5%和13.2%。(3)东北地区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高程、地形湿度指数、坡度、水稻粮价变幅以及大豆粮价变幅为解释种植模式时空演变的重要单因子。高程与经济政策类因子的交互解释力高,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程∩大豆补贴变幅、高程∩活动积温趋势、高程∩施肥成本变幅、高程∩水稻补贴变幅和高程∩玉米粮价变幅。【结论】2017—2021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类型主要以大豆向玉米转移,水稻保持稳定。不同种植模式的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与政策因素共同驱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课题组
近几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有所提高,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前列。目前,制约粮食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集成技术严重缺乏,限制生产能力发挥;水土流失,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惠农政策尚未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遭遇困境。应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集中力量整体连片建设,争取用5-7年的时间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增加供给抑制农资价格上涨;进一步完善“两免三补”及相关政策;健全“一事一议”制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董晋 巴雪真 时骄禹 崔宁波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紧握粮食产能安全主动权。把握好中国特色粮食产能安全的科学内涵,着力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应突出抓好国内区域重点。本文在阐释粮食产能安全内涵的基础上,聚焦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现实问题,分析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结构问题、资源约束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思路转向和突破路径。研究表明,生产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生产的资源要素约束逐渐增多、生产环境风险隐患正日益凸显是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主要障碍。未来亟需推动粮食生产从“多产粮、保产量”转向“稳产粮、优结构”,从“拼资源,高消耗”转向“拼科技,披绿色”,从“被动调整和响应”转向“主动预见和适应”,并从持续调优生产结构,增加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强粮食生产活力,引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区域气候韧性,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寻求突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慧秋
本文主要依据灰模型GM(1,N)预测原理,利用VB及MATLAB编程实现构造矩阵及相关计算,得到预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灰模型GM(1,N)方程,利用灰模型GM(1,N)方程对未来15年东北地区及分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灰模型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东北地区 预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习银生
基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调研情况,结合协调理论,分析了东北地区粮食政策联动机制的实践困境及短、长期的联动机制构建。在粮食政策联动机制的实践方面,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和政策的不协调,导致东北地区大豆、稻谷和玉米供给存在"跷跷板"现象,这使得该地区无法保持粮食供给平衡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粮食政策统筹联动短期性特征明显,但是结构调整存隐忧,尤其是水稻种植效益高导致"旱改水"倾向较为明显,造成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据此,从短期和长期视域出发,提出完善东北地区粮食政策联动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千 刘世薇 温鑫
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尺度,运用数据统计对比、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GIS制图,对比分析2010—2015年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玉米、水稻和大豆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探究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的空间分布、演化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玉米占比高值区域分布在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北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玉米高值区明显增加。水稻的占比相对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流域的部分县市区,近年来总体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趋势。大豆占比相对高值区仅仅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北部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高值区大范围缩减。层级聚类的分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类型多样性降低,玉米为主要粮食类型的区域范围在不断扩大,相应的大豆为主的类型区则严重萎缩,水稻生产优势区范围明显扩大。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以东北地区为例,结合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分别开展耕地数量变化对粮播面积的影响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各县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耕地数量增加了188.8×104hm2,总体呈北增南减趋势;②粮播面积增加了162.67×104hm2,高产区的粮食单产多呈上升趋势,中产区的粮食单产稳中有升,低产区各县的粮食单产有增有减,但多数仍呈上升趋势;③高产田的粮食单产和低产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的增加;④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向吉林省集中,大豆、水稻、小麦向黑龙...
关键词:
耕地 粮食生产 GIS 中国东北地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湾
“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也为当前和今后粮食生产低碳发展指明方向,东北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和水稻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低碳发展将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必经之路。本文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入手,通过低碳发展现状着重阐述技术创新瓶颈、思想意识薄弱和政策不完善三方面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针对性围绕重塑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全面普及提升低碳意识、完善低碳生产政策体系提出推动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打造低碳农业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东北地区 粮食生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作芳 刘兴土 杨飞 闫敏华 孙丽 鲁新蕊
采用最优加权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及逻辑斯蒂预测模型的组合模型;并根据东北地区1949-2008年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组合模型预测了该地区未来10年的粮食产量。结果得到,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预测、逻辑斯蒂预测和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粮食产量的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分别为:12.74%,3.02%,13.29%,2.87%,结果证明组合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提高粮食产量的预测精度。通过组合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1.25亿t,可以完成该地区增产150亿kg粮食的任务,到2018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1.38亿t,东北地区增粮潜力巨大。
关键词:
组合预测模型 最优加权法 粮食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