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83)
2023(10039)
2022(8714)
2021(7754)
2020(6579)
2019(15417)
2018(14875)
2017(29024)
2016(15699)
2015(17720)
2014(18018)
2013(18155)
2012(17285)
2011(15923)
2010(16187)
2009(15416)
2008(15227)
2007(13835)
2006(12355)
2005(11217)
作者
(48689)
(41086)
(40922)
(39348)
(26052)
(19729)
(18763)
(15964)
(15339)
(14435)
(14116)
(13649)
(13074)
(12861)
(12820)
(12781)
(12375)
(12204)
(11802)
(11725)
(10223)
(10185)
(10006)
(9367)
(9357)
(9266)
(8838)
(8821)
(8313)
(8073)
学科
(92422)
经济(92356)
管理(45393)
(38964)
方法(34041)
数学(30360)
(30157)
企业(30157)
数学方法(30144)
地方(24567)
中国(21618)
(19247)
(18257)
(17272)
环境(16664)
业经(15516)
地方经济(15119)
农业(13156)
(12537)
贸易(12533)
(12059)
(11956)
(11791)
(10911)
(10405)
金融(10402)
(10388)
财务(10372)
财务管理(10344)
(10294)
机构
大学(243565)
学院(242769)
(111558)
经济(109194)
管理(89691)
研究(88756)
理学(76849)
理学院(75819)
管理学(74555)
管理学院(74108)
中国(64892)
科学(54433)
(51954)
(47099)
(45963)
研究所(41791)
(40509)
中心(39828)
财经(37957)
(36828)
经济学(36004)
业大(35411)
(34149)
北京(32686)
(32569)
师范(32314)
经济学院(32281)
农业(31889)
(31517)
(29212)
基金
项目(158620)
科学(124880)
基金(116263)
研究(112424)
(101858)
国家(101124)
科学基金(86075)
社会(74185)
社会科(70391)
社会科学(70368)
基金项目(62598)
(61021)
自然(55200)
自然科(53838)
自然科学(53819)
自然科学基金(52808)
(51817)
教育(49821)
资助(46941)
编号(43839)
(36264)
重点(36169)
成果(35197)
(34999)
(31727)
国家社会(31370)
科研(30405)
课题(30401)
创新(29922)
教育部(29747)
期刊
(128771)
经济(128771)
研究(74400)
中国(42503)
(37413)
学报(37223)
(35829)
科学(35480)
管理(30493)
大学(27476)
学学(26322)
农业(23767)
经济研究(21182)
技术(19964)
财经(19698)
(19585)
金融(19585)
问题(18490)
业经(17928)
(17118)
教育(16325)
技术经济(14117)
统计(13125)
资源(12943)
(12881)
(12558)
(11524)
商业(11449)
世界(11424)
现代(11364)
共检索到362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闫雯玲   王琦  
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城市经济空间演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对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环境损害成本响应进行分析后发现,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在不断降低,城市化水平在缓慢提升;长春和哈尔滨协调度水平较低,处于失调状态;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环境损害程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由于环境承载力与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不匹配,综合响应度不论高低,均会造成东北地区省会城市环境保护能力和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度的下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籽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4个沿边地区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共270个城市样本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从人口、对外经济、人均GDP、工业、工资等方面,研究我国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呈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不仅在各省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非均衡态势也比较明显。其中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和工业型城市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丰裕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等方面优势,不断吸引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使得这些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沿海城市和某些内陆边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乾  赵儒煜  张振  
本文通过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评价体系,对2009—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并对东北地区经济韧性总体空间演化和不同省份内部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演化差异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东北振兴政策的逐步实施,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和产业结构得到持续改善,但从区域经济韧性的评价结果来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整体水平不高,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较低,规模大的城市经济韧性较高,中心城市经济韧性明显高于非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经济增长极,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步伐,摆脱路径依赖,应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的融合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全产业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修春亮  宋戈  程林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型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芮  王梓豪  刘玲娜  雷涯邻  
东北地区在我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立足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东北振兴要求,从效率、协调、绿色、开放、民生五个方面构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相关系数分析法和TOPSIS方法对东北地区34市2001-202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近20年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副省级城市、南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从时间上,东北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收敛趋势,发展差距不断缩小;(3)从空间上,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并在空间上形成新的分布特征,在省会城市、哈-长经济带等发展极、发展轴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中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陈小龙  
本文描述了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该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阐明东北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理清东北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进一步振兴东北区域经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解海  郭富  康宇虹  
产业结构变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特征,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合理化进程和高级化进程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东北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相比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增长效应,但存在使经济面临更大波动风险的可能。因此,产业政策要做到内外关联和产业关联性的平衡,在经济增长和波动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解海  郭富  康宇虹  
产业结构变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特征,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合理化进程和高级化进程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东北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相比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增长效应,但存在使经济面临更大波动风险的可能。因此,产业政策要做到内外关联和产业关联性的平衡,在经济增长和波动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浩进  
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政策叠加的关键机遇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动力系统,能够提升区域发展“加速度”。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东北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运行问题,可以得出结论:东北三省在城市经济动力系统方面存在省域内的不均衡性,以及整体层面的差异化制约因素,需要予以统筹和辨识,应立足动力系统外生、内生的双重维度,解决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涵盖多种类型,发展动力系统由外生动力机制、内生动力机制构成。东北地区应借助构建新发展格局、主体功能区战略、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等有利契机,利用好“中蒙俄经济走廊”新机遇,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主体功能,加强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中的省际协作,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外生动力。东北地区还应立足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等,建设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功能区、沿边跨境开放发展的功能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功能区、引才聚才的人才振兴功能区,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内生动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彬  胡振绅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其转型成了振兴东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运用改进后的动态DEA模型测量各城市转型效率的基础上,使用空间探索分析(ESDA)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演化及空间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转型极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在转型效率上陷入了瓶颈期;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结构随转型阶段提升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制约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在不同阶段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资源转型的主要因素为城市产业结构、金融资本、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邵丽  嵇振华  崔霞  周勇  
本文旨在考察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失速的背景下地区人口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MRW框架下Solow理论模型,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比率的提高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净迁入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其中,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辐射作用,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并不具有显著的地区辐射效应。本文对改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迁移人口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东北三省经济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廉晓梅   姜姿卉  
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有助于提升东北区域一体化水平,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济联系网络受省级行政区划的制约较为明显,同一省份内的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经济联系强度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沈阳市、大连市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黑河市、伊春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偏弱,整体形成“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网络重心具有向辽中南城市群移动的态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需求、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助于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和居住生活4个方面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0年两个时间截面,运用AHP法和熵值法,对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布局总体保持稳定,但有均衡布局发展的趋势;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扩展有由"点—轴式"向"网络式"迈进的趋向;省际发展不平衡,辽宁水平最高,但相对下降,内蒙东部最低,黑龙江、吉林两省水平中等并稳步上升;各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变化特点各异,区域中心城市差距在缩小,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欠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