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03)
2023(6648)
2022(5604)
2021(5138)
2020(3924)
2019(8997)
2018(8524)
2017(16368)
2016(8937)
2015(9707)
2014(9633)
2013(9543)
2012(9139)
2011(8433)
2010(8674)
2009(8057)
2008(7902)
2007(7333)
2006(6788)
2005(6262)
作者
(25705)
(21533)
(21532)
(20544)
(13952)
(10251)
(9753)
(8239)
(8082)
(7915)
(7316)
(7161)
(7061)
(6953)
(6908)
(6687)
(6592)
(6285)
(6183)
(6108)
(5450)
(5288)
(5280)
(4914)
(4859)
(4833)
(4695)
(4683)
(4335)
(4262)
学科
(43746)
经济(43715)
管理(26307)
(25992)
(20309)
企业(20309)
地方(17375)
(14434)
方法(12426)
中国(11665)
数学(10707)
地方经济(10600)
数学方法(10537)
业经(10225)
农业(10206)
(9856)
(8864)
(7537)
贸易(7531)
(7262)
(7239)
环境(7131)
(6729)
(6667)
及其(6606)
(6504)
(6185)
金融(6183)
(6118)
银行(6115)
机构
学院(131683)
大学(128157)
(57894)
经济(56643)
管理(51420)
研究(48839)
理学(43722)
理学院(43146)
管理学(42558)
管理学院(42271)
中国(36849)
科学(28377)
(27176)
(26316)
(24303)
中心(22131)
研究所(21925)
(21232)
财经(20045)
(19358)
师范(19261)
(18927)
(18033)
(17997)
北京(17115)
(17035)
经济学(16822)
业大(16170)
师范大学(15325)
经济学院(15035)
基金
项目(86286)
科学(69602)
研究(66514)
基金(62261)
(53743)
国家(53300)
科学基金(45941)
社会(43135)
社会科(40961)
社会科学(40955)
(33796)
基金项目(32481)
教育(29497)
(28639)
自然(28125)
编号(27757)
自然科(27436)
自然科学(27429)
自然科学基金(26934)
资助(24668)
成果(23037)
(21363)
重点(19932)
课题(19786)
(18912)
(17928)
发展(17928)
国家社会(17759)
(17626)
(16923)
期刊
(70059)
经济(70059)
研究(41808)
中国(26060)
管理(19941)
(18376)
(18137)
科学(17552)
学报(15296)
(14927)
金融(14927)
教育(14827)
农业(12655)
业经(11958)
大学(11931)
技术(11371)
学学(11218)
经济研究(10642)
财经(9450)
问题(8919)
(8185)
(7801)
资源(7494)
(7231)
论坛(7231)
国际(7069)
现代(6684)
技术经济(6656)
(6164)
(6115)
共检索到205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梅林  徐效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并要求相应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目前,以编制区域规划试点为契机,以促进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传统的行政区经济逐步被打破,各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正在建立与完善。下面两篇文章立足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着力对区域合作机制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其中,很多观点颇具新意并引人深思。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陈明星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尹竹  全益  
东亚区域合作的基本特征是以东盟为轴心构建的轮轴—辐条体系,呈现"南热北冷"的局面,使得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潜力远没有充分发挥。而中国东北的振兴有赖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化。为此,推动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加快中国东北地区市场制度与基础设施的深度对接,有利于中国东北的加速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楚波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是我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大区发展规划。文章阐述了在该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快速振兴的目标,基于国内空间发展的趋势和东北的发展现状,确定出空间结构的优化思路;同时本着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确定出区域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东北地区空间结构的合理构建和重点区域发展方向的科学判断。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保奎  李爱民  
东北地区面临地缘区位上的先天劣势、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下降、区域政策优势不明显等空间发展困境。应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两大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冀及环渤海合作、优化内部空间关系和培育增长新空间等方面促进东北地区的新一轮振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艳  李勇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截至2013年已实施10年,文章对10年来东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总结出4种发展机制:中心城市的极化与扩散、政策推动和工业化驱动下的城镇化、投资驱动下的中心城区空间扩张、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推动下的城乡发展。提出了两种不同路径下促进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即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城镇群发展,依托快速交通网络在后进地区和沿边地区培育发展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保奎  李爱民  
东北地区面临地缘区位上的先天劣势、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下降、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下降、区域政策优势不明显等空间发展困境。应从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两大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冀及环渤海合作、优化内部空间关系和培育增长新空间等方面促进东北地区的新一轮振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海龙  许凤杰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突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之后在“二会”期间又吹响了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号角。宗旨是以国民经济平衡发展为指导思想 ,缩小地区之间差距 ,培养并形成新的增长极 ,实现东西互动 ,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洛林  魏后凯  
本文针对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现行国家援助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具体建议。作者认为,现行国家援助政策偏重于项目投资,政策适用地域过于“泛化”,没有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尽管国家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已初见成效,但目前东北地区经济仍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为此,必须抓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再造信用东北。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晓丹  左宏明  杨荫凯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想。所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即积极寻求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四清  王姣娥  金凤君  
自2003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国企改革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总量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全面评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格局调整为东北地区振兴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提出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由"单项突破"转向为"全面振兴","效率"与"公平"兼顾下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的区域社会发展战略以及"问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民良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密集区。在东北地区"再振兴"战略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应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应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成功经验,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是实施规划先行战略;政策配套战略;提振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就业优先战略。同时,应实现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不断完善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而更好地推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  吴昊  
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公布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实现东北地区振兴的时间步骤安排、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基本途径和保障措施,为东北地区未来10~15年的经济社会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特别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推进区域合作进程为核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核心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以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提高区域发展支撑保障能力的政策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郎宇  王桂霞  吴清秀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大豆的成本收益,是提高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大豆振兴计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要求。从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概况出发,在整合生产成本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大豆、玉米和水稻的生产成本构成及收益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加大大豆科研投入力度、培育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构建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新格局、完善相关补贴政策、建设生产基地等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儒煜  肖茜文  
东北的经济痼疾在于产业体系的陈旧老化,以及由此而来的体制固化;体制固化又导致市场活力缺乏,使东北原本具有的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优势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东北经济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站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高度,从市场需要出发推进主导产业创新,以第四次产业革命四大源技术领域作为构建产业链的主战场,以此构建全新的产业体系来替代传统的产业体系。在空间上,要集中力量建设适合创新的区域创新品质,重点发挥大型中心城市的作用,推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主动构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