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0)
- 2023(7168)
- 2022(6109)
- 2021(5767)
- 2020(4792)
- 2019(11635)
- 2018(11388)
- 2017(22215)
- 2016(12140)
- 2015(13256)
- 2014(13083)
- 2013(13060)
- 2012(12219)
- 2011(10955)
- 2010(11026)
- 2009(10124)
- 2008(9692)
- 2007(8377)
- 2006(7435)
- 2005(6560)
- 学科
- 济(57744)
- 经济(57707)
- 管理(30750)
- 业(26064)
- 方法(25274)
- 数学(23445)
- 数学方法(23057)
- 企(19326)
- 企业(19326)
- 地方(18781)
- 中国(15534)
- 农(14262)
- 学(10786)
- 农业(10043)
- 业经(9843)
- 环境(9730)
- 财(9346)
- 地方经济(9188)
- 资源(8393)
- 制(7935)
- 城市(7823)
- 和(7612)
- 理论(7322)
- 发(7105)
- 产业(6779)
- 贸(6625)
- 贸易(6620)
- 划(6402)
- 易(6237)
- 体(5770)
- 机构
- 大学(167379)
- 学院(167038)
- 济(66225)
- 经济(64627)
- 管理(64109)
- 研究(59454)
- 理学(55868)
- 理学院(55020)
- 管理学(53654)
- 管理学院(53315)
- 中国(42861)
- 科学(39697)
- 京(37453)
- 所(29899)
- 农(28365)
- 中心(27871)
- 研究所(27608)
- 财(27081)
- 业大(26489)
- 江(25177)
- 范(24784)
- 师范(24552)
- 北京(23388)
- 财经(22258)
- 农业(22175)
- 院(22155)
- 州(20943)
- 经济学(20254)
- 经(20199)
- 师范大学(20050)
- 基金
- 项目(122259)
- 科学(96635)
- 基金(89204)
- 研究(85110)
- 家(78742)
- 国家(78180)
- 科学基金(67515)
- 社会(54678)
- 社会科(51927)
- 社会科学(51915)
- 基金项目(48547)
- 省(48144)
- 自然(45483)
- 自然科(44328)
- 自然科学(44320)
- 自然科学基金(43463)
- 划(41038)
- 教育(38510)
- 资助(36225)
- 编号(33646)
- 重点(27738)
- 发(27484)
- 部(25957)
- 成果(25827)
- 创(24396)
- 课题(23595)
- 科研(23113)
- 计划(22955)
- 创新(22938)
- 国家社会(22847)
共检索到242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梅林 孙春暖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都处于改革创新之中,城市空间结构需要优化和重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畸形、社会就业困难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等问题。结合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利用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就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问题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以辽源市为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 空间结构 辽源市 重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管晶 焦华富
以淮北市为例,基于城乡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扩张指数、相对变化率等方法,研究1985年以来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2000年,城市发展主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形成了"城·矿·乡"三元结构;2000—2010年,城市主城区中心性逐渐凸显,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为"中心—外围"结构;2010年至今,城市转型发展速度加快,主城区向郊区扩散,城乡空间结构演变为圈层结构。(2)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演变本质是由分散到集聚、由分离到一体的过程。(3)矿城管理体制、城乡产业结构、市域交通网络和政策制度四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空间结构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吉黎 焦华富
基于"六普"分街区数据,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采用因子生态分析研究成熟期煤炭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将其社会区划分为:①政府机关、知识分子及非资源型产业从业者居住区;②低学历、农业及贫困人口居住区;③一般工薪阶层及退休人员居住区;④煤炭资源初加工从业者聚居区;⑤煤炭资源开采与勘测从业者聚居区;⑥煤炭资源深加工从业者聚居区。基于社会区的空间特征和实地调研的经验研究,采用模型抽象法总结出淮南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城—矿—乡"的三元结构特征和"东城—西矿—乡村边缘化"的空间隔离特征显著;"城区"呈同心圆、扇形格局;"矿区"呈飞地型组团式格局;"乡村地区"呈边缘化离散型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的共性;都会经历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区位再造4个阶段,但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初期还会经历缘矿建镇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来推动,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牛冲槐 董泽琼 马杉杉
在煤炭资源开发外部负效应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以吕梁地区为例概括了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特点,并从资源环境、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投资三个角度分析了吕梁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负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与破坏、产业结构失衡和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降低等负面效应在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初露端倪,影响了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可承受能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指出引入低碳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政府人力资本投资是规避负效应的主要措施。该研究为吕梁地区等新型煤炭资源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煤炭开发 煤炭资源 资源环境 环境污染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金槐
科技创新是推进煤炭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关键。以山西省为例,其科技创新经费逐年增加,但投入明显不足;科技成果不断增多,但差距大、转化率低;企业认识不到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难以支撑转型大局。因此,煤炭资源型地区需要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强化企业创新意识和主体作用,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地区 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彬 胡振绅
资源型城市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其转型成了振兴东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运用改进后的动态DEA模型测量各城市转型效率的基础上,使用空间探索分析(ESDA)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演化及空间效应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转型极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在转型效率上陷入了瓶颈期;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结构随转型阶段提升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制约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在不同阶段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资源转型的主要因素为城市产业结构、金融资本、政府行政效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空间效应 差异演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孟洲 鲁迪 马晴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平顶山市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构成及土地生态安全,初步探讨平顶山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结果表明,平顶山市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土地生态系统处于超负荷的危险状态。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态足迹 土地生态安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菊香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为基础,以典型案例为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环境进行了简要分析,讨论了区域或城市发展态势的识别方法,并从中选择了适用于识别资源型城市发展态势的主成分分析法,在实地调查和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煤炭城市发展态势识别指标体系,对典型煤炭城市-山西省朔州市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纵向分析,以实证论证为基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朔州市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近年来,在煤炭市场的拉动下,各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并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最后,基于对朔州市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就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霍冉 鲁博 徐向阳 高俊莲 祝婷婷
研究目的:基于当地居民感知视角,研究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变化趋势及受益者社会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进行定量评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评估的关键因子及影响方式。研究结果:(1)受访者认为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基本呈增长趋势,且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福祉效应高于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2)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与受访者是否居住在采煤沉陷区、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构成等因素显著相关。研究结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福祉效应受当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双重制约,基于当地居民感知的生态系统服务福祉效应评估可为该类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若菊 王士君
资源型城市转型无论在世界还是我国都是突出而迫切的问题。在解决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本文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特点,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以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市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和论证大庆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区域城市联盟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联盟模式,进而探索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桐彬 朱英明 王念
基于产业结构锁定效应理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凤凰涅槃"式产业转型和"腾笼换鸟"式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本文使用PSM-DID方法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东北振兴战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工业化、政府规模等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东北振兴战略既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异质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分类异质性,促进了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产业转移,阻碍了成熟型城市产业转型。因此,应提升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水平,突破资源型产业锁定效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政策,分类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新林 赵媛
运用全局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4年中国煤炭资源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论:(1)我国煤炭资源流的源汇地的集聚性相对比较明显。(2)源汇地热、冷点区均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3)煤炭资源流网络密度较低;山西、河北在网络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山西、河北、内蒙古为节点流强度最高地区;山西—河北煤炭流为主要轴线。(4)煤炭资源流系统出现内部凝聚特征,各子群并未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子群内外联系相对较弱,未实现一体化,整体上没有形成稳定的、联系紧密的网络结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董丽丽 丁忠义 刘一玮 毛梦祺 王雨桐
以沛县15个镇为评价单元,根据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土地生态特征,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的结构状态以及土地的景观生态特征三方面,共选取14项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模型对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受不同资源禀赋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2010年沛县各镇的土地生态质量状况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等级差距,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晓淦 昂琳 王莉
文章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评价,协同城市空间增长需求与生态资源约束,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评价分析确定淮南市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等级评定的空间扩张可能范围和刚性增长边界;建立GIA—SLEUTH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模型,对空间发展范围进行模拟得出2020年淮南市城市弹性增长边界。基于城市增长边界和资源约束协同分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GIA—SLEUTH模型可以为同类城市空间和土地增长提供指导和借鉴,为经济发展提供城市空间管理领域的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