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4)
- 2023(9456)
- 2022(7808)
- 2021(6825)
- 2020(5547)
- 2019(12451)
- 2018(11452)
- 2017(21001)
- 2016(11608)
- 2015(12491)
- 2014(12128)
- 2013(11912)
- 2012(10918)
- 2011(9925)
- 2010(9670)
- 2009(8958)
- 2008(8562)
- 2007(7514)
- 2006(6637)
- 2005(5809)
- 学科
- 济(50136)
- 经济(50050)
- 业(31644)
- 管理(31008)
- 企(22263)
- 企业(22263)
- 方法(20638)
- 农(20187)
- 数学(18840)
- 数学方法(18655)
- 财(14854)
- 农业(14687)
- 中国(13050)
- 业经(13043)
- 地方(12417)
- 学(10518)
- 制(9765)
- 收入(9737)
- 贸(9285)
- 贸易(9282)
- 易(9014)
- 环境(7726)
- 发(7364)
- 融(6901)
- 金融(6899)
- 技术(6875)
- 银(6798)
- 银行(6754)
- 体(6620)
- 行(6449)
- 机构
- 大学(171387)
- 学院(170678)
- 济(70636)
- 经济(69420)
- 管理(62690)
- 研究(61169)
- 理学(55815)
- 理学院(55082)
- 管理学(53992)
- 管理学院(53686)
- 中国(43470)
- 科学(40583)
- 农(39444)
- 京(35039)
- 业大(31960)
- 所(31754)
- 农业(31156)
- 财(31046)
- 研究所(29499)
- 中心(27472)
- 财经(25019)
- 江(24083)
- 经(22924)
- 经济学(22669)
- 范(22551)
- 师范(22208)
- 院(21797)
- 农业大学(21246)
- 北京(21153)
- 经济学院(20739)
- 基金
- 项目(126310)
- 科学(99398)
- 基金(94185)
- 家(86275)
- 国家(85571)
- 研究(84373)
- 科学基金(71884)
- 社会(57181)
- 社会科(54179)
- 社会科学(54167)
- 基金项目(50802)
- 省(48428)
- 自然(47852)
- 自然科(46766)
- 自然科学(46749)
- 自然科学基金(45970)
- 划(41945)
- 教育(37608)
- 资助(36405)
- 编号(30951)
- 重点(29072)
- 部(27413)
- 发(27402)
- 创(26304)
- 计划(25170)
- 国家社会(25079)
- 科研(24912)
- 创新(24685)
- 成果(23726)
- 教育部(22893)
共检索到237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刘鉴 刘杰
基于多尺度分析视角,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关联及回归模型等方法,从省级、地级、县级3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03-2016年东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和相对差异、尺度方差及构成均呈现县级>地级>省级的尺度发展格局,各尺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表明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②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地级和县级尺度分别以中等和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为主要发展类型;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地级尺度关联性较强,县级尺度差异性较强;各尺度局部空间关联以显著正相关为主且LL型占据主导地位,各尺度冷热点集聚格局总体保持一致。③自然基础与区位、经济发展与支撑、社会发展与支撑、发展战略与政策共同推动各尺度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格局的形成及演化。④更加关注多尺度的实体区域研究、更加区分多指标体系与多因素分析、更加关注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效结合是今后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杨维旭 张苏文 王小艳
基于区级、省级、地级3个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等方法模型,分析了2000—201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城乡收入差异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且各尺度差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异尺度方差和构成均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即尺度越小,对区域城乡收入差异的贡献度越大。(2)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空间类型均以中等城乡收入差异类型区为主,东部沿海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均表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尺度越小,集聚特征越明显;城乡收入差异空间关联总体以正相关为主,显著关联以HH和LL类型集聚为主。(3)自然区位、战略政策及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于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但在各尺度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殷颂葵
[目的]为准确把握市域尺度下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该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方法]基于51个市域单元2010—2018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1)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89下降至2.736,下降幅度为14.21%;(2)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了东西方向的“U型”特征和南北方向由北及南平滑上升的特征;(3)全局莫兰指数在波动中由0.322上升至0.358,上升幅度为11.18%;(4)空间滞后模型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和金融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两者在计量结果上显示“U型”关系。[结论]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小幅波动中表现出缩小的趋势,且市域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收敛的态势;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有板块集聚特征;空间因素是西北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晗 刘鉴 房艳刚
以东北地区为案例,采用空间关联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基于省、市、县3个尺度分析了2000—2010年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老龄化系数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辽宁省老龄化程度最严重。(2)空间分布上,市、县尺度人口老龄化均呈现全面升级的态势。(3)空间关联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市、县尺度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集聚强度呈减弱态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市、县尺度人口老龄化空间集聚均呈收缩趋势。(4)老龄化速度空间分异在市级尺度上呈现显著的轴带分布,县级尺度呈现由北向南增速递减。从宏观定性和微观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不同尺度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俊杰 米文宝 宋永永 周瑞瑞 杨瑞
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宁夏1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EDSA-GIS、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1990-2013年宁夏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城乡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波动扩大趋势,而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呈波动缩小趋势。(2)宁夏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显著,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城乡收入比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199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热点区始终位于宁夏中南部地区,而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洪梅 章磷 董大朋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产生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城镇化进程延缓密切相关,本文选择2003—2016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面板数据,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了东北地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当前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本文认为应该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城乡之间协调均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障碍,拓宽农业劳动者收入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小芊 龚胜生 胡娟 许甲甲
分析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湘鄂赣地区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具有分布广泛、局部集中的特征,分布形态呈集聚型,且县域尺度的集聚特征比市域尺度更明显;江汉-洞庭湖平原为低低集聚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稀疏。在两个尺度上,传统村落数量均与平均海拔、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河流密度、年均气温、公路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平均海拔、公路密度在市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人均GDP在县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自然地理因素是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形成的环境基础,并通过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影响传统村落的保存。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湘鄂赣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竟虎
利用ESDA-GIS、空间变异函数、重心迁移与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2000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地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中部>南方>北方的趋势,具有较显著的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集聚特征。11年间,城乡收入比的重心向东北迁移;收入差距显著减小的地区多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而黄河流域是收入差距显著扩大最集中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冷点区大幅扩张而热点区大幅收缩。地级城乡资本投入比,第二、第三产业集聚,城镇化率和空间滞后变量将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劳动力比则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映慧 赵旭朦 宁静 姜博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鹏
将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运用泰尔(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在测算东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及各省所占份额的基础上,通过将转移性收入引入测度框架,发现东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不同人群的收入分布状况恶化,但三省之间的差距状况趋同,政府转移支付并没有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相反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关键词:
东北 收入差距 转移支付 泰尔指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风豹 朱喜钢 陈蛟 孙洁 林晓群
城市收缩现象正出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地。国内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增长主义下的城镇化研究,而城市收缩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为例开展城市收缩典型地区研究。首先,基于人口、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等多维度,从地级、县级等多尺度,采用ArcGIS、数理统计等方法量化识别收缩现象,发现东北地区收缩呈现全域性、非均衡性、发展悖论性和假性收缩等特征。然后,结合转型期社会背景,从人口、经济、体制等的全域性衰退,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局限性,"增长主义"政府及规划倾向和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四个方面论述本地区收缩及其特征的具体成因。最后,展望未来应强化城市收缩的量化识别科学方法和本土化、城市规划转型、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宋云河
本文基于1997—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的研究表明,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沿东、中、西部递增。养老、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转移支付收入并未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对城乡收入的贡献沿东、中、西部递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藏外,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借鉴市场化指数的方法,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公平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区域性特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财政偏向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转移支付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少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但其差距大小和扩大的速度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通过选择那些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的重要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进而为中央和地方采取相应对策治理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地区差异 差距治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森熊 栗海红 商文莉
为精准把握县域尺度下三江源生态功能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文章基于该区域21个县级行政区2012—2019年城乡收入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其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化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区域城乡收入比由3.885下降至3.256,空间上呈现中部高、东西低,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征;第二,全局莫兰指数由0.234上升至0.304,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局部地区有板块集聚特征;第三,局部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会对相邻区域产生带动作用。政府干预、城镇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均能缩小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干预对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城镇化则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