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65)
- 2023(6772)
- 2022(5877)
- 2021(5525)
- 2020(4555)
- 2019(10869)
- 2018(10729)
- 2017(20622)
- 2016(11368)
- 2015(12666)
- 2014(12540)
- 2013(12292)
- 2012(11209)
- 2011(10344)
- 2010(10739)
- 2009(9733)
- 2008(9613)
- 2007(8363)
- 2006(7486)
- 2005(6566)
- 学科
- 济(52048)
- 经济(52004)
- 管理(26041)
- 方法(23935)
- 业(23713)
- 数学(21948)
- 数学方法(21387)
- 企(17994)
- 企业(17994)
- 中国(14515)
- 地方(14071)
- 学(12276)
- 农(12137)
- 业经(9004)
- 农业(8325)
- 理论(8240)
- 环境(7990)
- 财(7751)
- 城市(7347)
- 贸(7180)
- 贸易(7176)
- 地方经济(7087)
- 易(6803)
- 和(6541)
- 制(6519)
- 发(6352)
- 融(5930)
- 金融(5928)
- 划(5890)
- 银(5636)
- 机构
- 大学(165207)
- 学院(164464)
- 济(62543)
- 经济(60978)
- 管理(60850)
- 研究(60029)
- 理学(53168)
- 理学院(52326)
- 管理学(50694)
- 管理学院(50408)
- 中国(42890)
- 科学(40998)
- 京(36403)
- 所(31256)
- 研究所(29083)
- 农(28654)
- 中心(26769)
- 财(26314)
- 业大(26081)
- 范(25137)
- 师范(24902)
- 江(24382)
- 农业(22670)
- 北京(22651)
- 院(22263)
- 财经(21674)
- 师范大学(20520)
- 州(19925)
- 经(19697)
- 经济学(19161)
- 基金
- 项目(118118)
- 科学(93892)
- 基金(87284)
- 研究(79939)
- 家(78687)
- 国家(78189)
- 科学基金(66683)
- 社会(50667)
- 社会科(48146)
- 社会科学(48131)
- 基金项目(46739)
- 自然(46090)
- 省(45347)
- 自然科(45089)
- 自然科学(45079)
- 自然科学基金(44213)
- 划(40013)
- 教育(37197)
- 资助(35807)
- 编号(30952)
- 重点(27633)
- 发(25596)
- 部(25245)
- 成果(24408)
- 创(23644)
- 计划(23365)
- 科研(22837)
- 创新(22314)
- 课题(22289)
- 国家社会(21369)
共检索到232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颖 张婧 李诚固 张雪娜
采用1990—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首先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概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首位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对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展开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城市规模成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阶段性、层级递进式演变;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城市,各城市首位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1996—2008年,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总体趋于合理;1990—2005年,经济基尼系数与人口基尼系数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仍有较大的人口发展空间;区域城市规模成长表现出空间极化、轴线指向、群带集聚、区域差异等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玮 孙全亮 陈燕
从地区专利密度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基于产业市场价值和就业两类产出成果的专利密度指数测度模型。利用2000—2012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数据计算其专利密度指数,并从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市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东北地区的专利密度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增速逐渐放缓;各城市的专利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两极化倾向明显;高水平稳定型城市大多是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近1/4的城市仍采用低水平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
专利密度 时空演化 地区差异 核密度估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籽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4个沿边地区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共270个城市样本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从人口、对外经济、人均GDP、工业、工资等方面,研究我国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呈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不仅在各省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非均衡态势也比较明显。其中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和工业型城市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丰裕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等方面优势,不断吸引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使得这些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沿海城市和某些内陆边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陈绍愿
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对准确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0年来首位度、回归斜率、城市规模基尼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变化以及城市规模成长空间特征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群城市规模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对区域发展中的矛盾以及研究中的困扰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明斗 肖航
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内部特征及作用机理展开多尺度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有13个城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地区城市总量的31. 71%,主要集聚在东北地区边缘地带。其中,65个市辖区出现收缩,占市辖区总量的62. 50%; 124个市辖县出现收缩,占市辖县总量的51. 10%。全域型收缩城市有4个,均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心型收缩城市有5个,形成市辖区人口收缩与部分市辖县人口非收缩并存的局面;边缘型收缩城市有4个,表现为市辖县收缩而市辖区非收缩。全面分析了相关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空间特征,表明社会抚养负担、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具有负向的作用,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地区城市收缩具有正向的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明斗 席胜杰
基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引力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联系强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产业空间联系网络演变趋势、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1)2009—2018年东北地区城市产业联系总强度高值区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中心城市为起始、呈现向周边城市梯度扩散的发展态势。2009—2015年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呈现上升趋势;2015—2018年出现大幅回落。(2)城市产业联系形成了以哈大高铁为中轴,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核心,以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为高值集聚区的分布特征,且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3)省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总体高于省际产业联系强度,其中辽宁省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吉林省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4)中心城市的对外产业联系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而且四大中心城市中介效应较强,哈尔滨市为中介效应最强的城市。(5)城市产业联系的区块结构变化呈现由松散到紧密再到松散的发展状态,且区块间的联系强度和辐射效应改变,进一步验证了哈尔滨的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军 顾盼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苗洪亮
文章基于1990年至2011年中国地级市市辖区人口的数据,通过城市规模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城市规模恩格尔曲线、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演进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此外,文章还对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帕累托定律和Zipf定律的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市城市规模分布符合帕累托定律,但不符合Zipf定律。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帕累托定律 Zipf定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乾 冯长春 甘霖
基于我国城市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统计分布检验、马尔可夫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城市规模的分布特征、演进状况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显示:1990-2010年,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由趋于分散转为趋于集中,演进状况由平行增长转变为发散增长;较差的区域环境对城市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优越的区域环境有利于低等级城市的规模增长;城市的增长和衰落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分异模式;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仍在继续,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增长缓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在“东北地区再振兴”背景下,研究现实与虚拟流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网络特征对于认识和重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经济、普列、高铁、信息等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指标探讨东北地区城际多维要素流强度和城市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具备空间网络化发展规模,形成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为核心,吉林、鞍山、齐齐哈尔为副核心,哈尔滨—大连一轴,辽宁省子群、吉林省子群、黑龙江省西部子群、黑龙江省东部子群、赤峰—通辽、乌兰浩特—白城、伊春—黑河等关系对的“四核、三副、一轴、七群”空间结构。(2)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态势比哈长城市群强烈,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的流量最强,哈尔滨省内联系对象为齐齐哈尔、大庆,长春省内联系对象为吉林,沈阳省内联系对象为大连、本溪、丹东,大连省内联系对象为沈阳、丹东、营口。(3)东北地区“T”型轴带有向哈(尔滨)大(连)单轴发展的趋势,综合流呈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衰减的“核心—边缘”格局。其中经济流呈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与蒙东区由南至北的衰减格局;普列流呈以哈大与滨洲铁路为轴带,并向两侧弱化的空间格局;高铁流呈沿哈大主轴带、长珲与哈齐次轴带向两侧非对称的递减格局;信息流呈“四核心、四边缘”的格局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体雁 张晓欢 赵作权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趋势和局域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东北地区多中心就业格局已经形成。2004—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还在继续加强,但不同局域就业中心表现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黑龙江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的单中心阶段,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向心集聚和中心增长型扩散并存的多中心阶段,大部分就业中心均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阶段,尚无去中心化扩散的就业中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宛聪 李红 王士君 浩飞龙
【目的】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在地理空间上的直接表现,剖析收缩城市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对于优化收缩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具有参考价值。【方法】构建“一主两副三维度”的多指标模型,识别东北地区2000—2020年收缩城市;运用公共边测度法、PLUS模型等,探讨研究期内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特征、扩张模式与驱动机制。【结果】(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数量与收缩程度呈加剧态势。2000—2010年,东北地区仅识别出4个人口收缩城市、1个人口-经济收缩城市;2010—2020年,识别出3个人口-经济收缩城市、1个人口-活力收缩城市和17个全维度收缩城市,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北高南低”的特征。(2)2010—2020年,东北地区70.59%的收缩城市建设用地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且扩张速度的高值区均集中分布于哈(尔滨)-大(连)经济带沿线城市。(3)收缩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填充式扩张面积占比逐渐增加,扩张格局由扩散趋向集聚。(4)收缩城市建设用地演变是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与基础设施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不同类型、不同研究时段收缩城市的核心驱动因子既存在共性,也具有独特性。【结论】东北地区70%以上的收缩城市呈现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矛盾发展格局。建议收缩城市形成合理的建设用地扩张秩序,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潜力,实现收缩城市的“精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坡 翟婧彤 张颖 游斌
该文利用城市首位度、城市指数、偏态系数等指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描述,并从人口、经济、空间三个角度,利用Zipf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欠合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大,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城市群规模等级结构失衡,极化效应明显,"中心—外围"格局显著,城市间差距较大,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强。文章建议:通过区域顶层设计,提升京津两城市的双核辐射能力,同时强化副中心和新城功能,从而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西锋 李诚固 谭雪兰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因素 ,并讨论了东北地区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城市化特征 问题 未来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