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48)
2023(15486)
2022(13441)
2021(12381)
2020(10133)
2019(23370)
2018(23375)
2017(44430)
2016(24052)
2015(26936)
2014(27247)
2013(27146)
2012(25338)
2011(23168)
2010(23474)
2009(21605)
2008(20812)
2007(18457)
2006(16651)
2005(15122)
作者
(71912)
(59665)
(59253)
(56517)
(38151)
(28607)
(26913)
(23468)
(22753)
(21409)
(20376)
(20292)
(19129)
(19070)
(18484)
(18354)
(17667)
(17271)
(17130)
(16971)
(14961)
(14830)
(14396)
(13729)
(13478)
(13299)
(13216)
(13084)
(12096)
(11656)
学科
(117653)
经济(117547)
管理(67283)
(63003)
(49238)
企业(49238)
方法(43166)
数学(36954)
数学方法(36588)
中国(33717)
地方(31249)
(28971)
业经(24426)
(24399)
(21951)
农业(20583)
(17901)
地方经济(17704)
环境(17615)
(17528)
贸易(17513)
(16786)
理论(16720)
(16501)
(16233)
金融(16231)
(16186)
银行(16145)
(15846)
(15584)
机构
大学(351493)
学院(349678)
(146520)
经济(143248)
管理(135731)
研究(126549)
理学(116182)
理学院(114779)
管理学(112863)
管理学院(112237)
中国(93309)
(77626)
科学(77568)
(64308)
(63842)
研究所(58336)
中心(55840)
(55815)
(51987)
业大(50981)
财经(50753)
北京(50103)
(48594)
师范(48147)
(46041)
(45951)
经济学(44085)
农业(43288)
(42756)
经济学院(39261)
基金
项目(234092)
科学(183703)
研究(171606)
基金(168241)
(146723)
国家(145498)
科学基金(124355)
社会(108349)
社会科(102643)
社会科学(102617)
(90822)
基金项目(89593)
自然(79990)
自然科(78081)
自然科学(78066)
教育(77882)
(76834)
自然科学基金(76627)
编号(69823)
资助(69161)
成果(56934)
(53950)
重点(52542)
(50896)
课题(48944)
(47585)
创新(44416)
国家社会(44310)
科研(43756)
教育部(43564)
期刊
(171934)
经济(171934)
研究(110848)
中国(70860)
学报(53621)
管理(51799)
(51289)
科学(50819)
(46232)
大学(40518)
教育(40312)
学学(37902)
农业(35822)
技术(32013)
(31182)
金融(31182)
经济研究(27508)
业经(26947)
财经(25066)
问题(23135)
(21528)
图书(19238)
技术经济(18465)
(18179)
理论(16771)
现代(16620)
科技(16607)
资源(16431)
商业(15634)
世界(15512)
共检索到534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浩进  
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政策叠加的关键机遇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动力系统,能够提升区域发展“加速度”。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东北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运行问题,可以得出结论:东北三省在城市经济动力系统方面存在省域内的不均衡性,以及整体层面的差异化制约因素,需要予以统筹和辨识,应立足动力系统外生、内生的双重维度,解决影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东北地区城市经济涵盖多种类型,发展动力系统由外生动力机制、内生动力机制构成。东北地区应借助构建新发展格局、主体功能区战略、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等有利契机,利用好“中蒙俄经济走廊”新机遇,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主体功能,加强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中的省际协作,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外生动力。东北地区还应立足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等,建设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功能区、沿边跨境开放发展的功能区、绿色发展的生态屏障功能区、引才聚才的人才振兴功能区,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内生动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陈小龙  
本文描述了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该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阐明东北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理清东北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进一步振兴东北区域经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梁毕明  汤淮龄  敬然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新时期东北全面振兴的必要条件,东北地区曾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做出巨大贡献,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在我国未来建设中仍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东北地区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从路径演化中探求振兴东北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抓住制度革新带来的路径创造机会。本文对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际成效进行阐述,结合我国以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建设的要求,通过分析当下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瓶颈与问题,为东北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逻辑,寻求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的新突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守海  丁洋  吴迪  
2017年中国经济超预期反弹,这是供需两端、三驾马车的共振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步入了新周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在于经济增长有多快或目标翻几番,而在于高质量发展,这对发展动能的转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从原发式创新的技术潜力、结构性非均衡的势能差、体制性障碍所蕴含的制度红利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现代产业体系是物质基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基本手段,发展质量和效益是最终结果。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向、全球化背景下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都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调控创新,将防控金融风险、稳增长、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的一个重大课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修春亮  宋戈  程林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型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芮  王梓豪  刘玲娜  雷涯邻  
东北地区在我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立足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东北振兴要求,从效率、协调、绿色、开放、民生五个方面构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相关系数分析法和TOPSIS方法对东北地区34市2001-202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近20年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副省级城市、南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从时间上,东北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收敛趋势,发展差距不断缩小;(3)从空间上,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并在空间上形成新的分布特征,在省会城市、哈-长经济带等发展极、发展轴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中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袁国宏  
旅游动力系统是由旅游者活动矛盾、旅游产业活动矛盾、旅游目的地居民活动矛盾、旅游目的地政府活动矛盾、客源发生地政府活动矛盾五大要素构成的系统。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矛盾层次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梅华  
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但迅猛发展的背后仍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我们把乡村旅游从开发方式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以实际调研结果为依托,归纳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大众需求作为切入点,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洁  郭婷婷  石振武  
因地制宜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有利于引导收缩城市协调共赢发展。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构建收缩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东北地区城市人口产业资源水平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枯竭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受限,地方经济水平是收缩演变的关键影响因子;大庆市、鞍山市和吉林市人口产业资源水平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其他城市,这表明城市人口产业资源水平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值越高,其综合实力越强。基于评价结果,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的建议:提升协调发展水平,打破城市发展壁垒,探索和试行“共享发展+精准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东北振兴提供新契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汤吉军  戚振宇  
2019年1月10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高端论坛暨"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首批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中心"、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科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刘键初  郑魁浩  俞德鹏  
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任务,需要提高资源要素的区域配置效率,同时也要构建合理的空间经济格局。本文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对浙江省人口和经济"双密集区域"——浙东北地区,从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型经济格局、海洋和人口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上的分析,指出基础设施滞后是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好交通结合部北仑港和超前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提出了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目标是共同发展,建设杭、甬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主要动力,构建城市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石磊  张琢  金兆怀  
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资源的整合再分配,是实现东北地区协作互动发展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受深层次体制性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缺乏明显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城市职能与产业分工趋同、城市群空间发育水平偏低、综合交通运输能力有待提高、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外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区域城市空间功能的有效发挥。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全面启动,需要以区域分工与合作发展、区域大通道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政策支持为动力,完善东北地区协同发展促进机制,形成城市间的产业互补关系,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协同建立对外开放经济带,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措施,促进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天籽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4个沿边地区的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共270个城市样本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从人口、对外经济、人均GDP、工业、工资等方面,研究我国东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呈空间非均衡发展态势,不仅在各省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非均衡态势也比较明显。其中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和工业型城市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丰裕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等方面优势,不断吸引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使得这些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沿海城市和某些内陆边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