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14)
- 2023(10125)
- 2022(9071)
- 2021(8542)
- 2020(6969)
- 2019(16666)
- 2018(16588)
- 2017(32224)
- 2016(17645)
- 2015(19710)
- 2014(19787)
- 2013(19798)
- 2012(18094)
- 2011(16319)
- 2010(16104)
- 2009(14607)
- 2008(14025)
- 2007(12075)
- 2006(10535)
- 2005(9080)
- 学科
- 济(72695)
- 经济(72620)
- 管理(48806)
- 业(45568)
- 企(37475)
- 企业(37475)
- 方法(33446)
- 数学(28950)
- 数学方法(28649)
- 中国(19889)
- 地方(18664)
- 农(18333)
- 学(16336)
- 业经(15362)
- 财(15202)
- 农业(12625)
- 环境(12199)
- 贸(11952)
- 贸易(11942)
- 理论(11834)
- 和(11833)
- 易(11512)
- 技术(10564)
- 制(10505)
- 划(10032)
- 务(9545)
- 财务(9487)
- 财务管理(9473)
- 地方经济(9390)
- 教育(9218)
- 机构
- 大学(250803)
- 学院(248506)
- 管理(102335)
- 济(94971)
- 经济(92660)
- 理学(89504)
- 理学院(88428)
- 管理学(86911)
- 管理学院(86474)
- 研究(83850)
- 中国(59365)
- 科学(54936)
- 京(54506)
- 所(41985)
- 财(40153)
- 农(39942)
- 业大(39225)
- 研究所(38787)
- 中心(37197)
- 江(34501)
- 范(34445)
- 北京(34366)
- 师范(34155)
- 财经(33263)
- 农业(31509)
- 院(30962)
- 经(30321)
- 州(28938)
- 师范大学(27939)
- 经济学(27380)
- 基金
- 项目(179542)
- 科学(140768)
- 基金(129948)
- 研究(129484)
- 家(113852)
- 国家(112950)
- 科学基金(96946)
- 社会(80270)
- 社会科(75991)
- 社会科学(75969)
- 基金项目(70741)
- 省(69451)
- 自然(64764)
- 自然科(63237)
- 自然科学(63224)
- 自然科学基金(62046)
- 划(59341)
- 教育(58216)
- 编号(53144)
- 资助(52689)
- 成果(41999)
- 重点(39755)
- 部(38817)
- 发(38253)
- 创(36783)
- 课题(35908)
- 创新(34259)
- 科研(34200)
- 教育部(32874)
- 大学(32770)
- 期刊
- 济(100746)
- 经济(100746)
- 研究(71454)
- 中国(42580)
- 学报(40226)
- 科学(38208)
- 管理(35511)
- 农(35342)
- 大学(29504)
- 财(27746)
- 学学(27701)
- 教育(26174)
- 农业(25255)
- 技术(20534)
- 融(16474)
- 金融(16474)
- 业经(16438)
- 问题(15125)
- 经济研究(15064)
- 财经(15043)
- 图书(14871)
- 资源(13677)
- 业(12917)
- 科技(12821)
- 经(12709)
- 理论(12550)
- 现代(11849)
- 技术经济(11813)
- 实践(11782)
- 践(11782)
共检索到348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宁 赵蕾
东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降雨逐年少而急。同时,城市自然和人工水系主要采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水系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重视雨雪水资源的利用,因地制宜的储存雨雪水资源,运用生态化的补水手段解决部分水源,恢复江河湖泊的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能力。在此背景下,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着手,从生态环境需水量、雨雪水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海绵体"地域适宜性、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雨雪水资源作为城市水系补水途径的水量、水质、工程以及综合效益的利用潜力。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水系 补水途径 雨雪水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宁 赵蕾
东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降雨逐年少而急。同时,城市自然和人工水系主要采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水系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重视雨雪水资源的利用,因地制宜的储存雨雪水资源,运用生态化的补水手段解决部分水源,恢复江河湖泊的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能力。在此背景下,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着手,从生态环境需水量、雨雪水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海绵体"地域适宜性、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雨雪水资源作为城市水系补水途径的水量、水质、工程以及综合效益的利用潜力。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水系 补水途径 雨雪水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伟明 陈温福 孟军 金梁 郭伟 赵洪亮
东北地区耕地广袤、秸秆资源量巨大,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炭技术及其产业化有助于系统综合解决东北地区存在的秸秆焚烧、利用及土壤退化等突出问题,是当今研究领域热点。本文在系统分析近20年东北秸秆资源动态变化、可利用资源量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的资源基础、技术途径及发展潜力,从产业化视角综合分析评述了东北秸秆生物炭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优势、市场及开发潜力等,认为东北地区秸秆生物炭利用的资源丰富,产业化条件成熟,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对促进东北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并结合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构建了基于全产业链的东北秸秆生物炭产业模式,提出了东北生物炭产业发展建议,旨在为解决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和农业生产现实问题,促进生物炭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会和 李诚固
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5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为比较单元,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该3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划分为土地集约利用型、土地适度利用型、土地粗放利用型三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和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土地利用粗放。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英姿 沈诗杰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东北地区由于长期以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产业为龙头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其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高的经济产出。以能源为例,对东北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历年的计算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减缓,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从绝对值看,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布局等,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维良 纪晓岚 柳中权
城市发展就是城市利用和争夺资源的过程,城市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差异。有效需求理论对短期增长和发展能进行较好的解释,而长期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有效供给。城市对实体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掌控能力,实体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根基,他们可以提升城市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发展效益。本文对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资源禀赋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差异决定,因此,城市应加强人力资源积累,特别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制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资源禀赋 城市发展 东北地区 人力资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曹志强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量丰质优,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实现粮食生产的障碍因素是:缺水、少肥和风沙、盐碱、渍涝及低温冷害。如果下大气力进行技术措施组装配套,治理风沙、盐碱、渍涝,增加科技投入,调整种植结构,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建议:①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②抓好“北水南调”和高效节水栽培;③与林牧业结合,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④调整结构,优化作物与环境资源的组合;⑤发展粮食的精深加工技术,加速粮食生产商品化进程。
关键词:
东北地区,粮食,增产潜力,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明斗 翁爱华
精准识别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状况,对于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入探究了2009—2018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逐年降低,且区域差异程度较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小幅上升,但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特征,并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向两侧梯度递减。(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别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及稳步上升的演变态势。两协调度均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呈现"多中心多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市两系统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显著性逐年减弱,其中高—高聚集类型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城市群,低—低聚集类型集中在黑龙江东部城市群。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丁四保 王士君 赵伟
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的出路主要在城市(产业),而东北地区的城市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劳动就业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目前东北地区低城市化城市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镇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失业率较高;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③国民经济劳动就业效应小;④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就如何提升东北地区低城市化城市的就业能力给出了相应的区域调控政策与措施:①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农业内部就业;③有重点地建设县(区)城区和中心镇,推进城市化进程;④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映慧 赵旭朦 宁静 姜博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爱珠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东南亚金融风暴及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给我国扩大利用外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东北地区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特殊有利条件,并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六种对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明斗 张蕊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东北地区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N"字形变化趋势和"南高北低、城市群内高外低、经济带轴高翼低"的空间格局;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和"南高北低、交通带轴高翼低"的空间格局。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没有实现同步发展,多以滞后型为主;(2)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均为拮抗阶段;耦合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聚在哈大交通经济带上,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的耦合度相对次之,耦合度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吉林侧翼和黑龙江北部。辽宁省整体耦合度较高,中高强度耦合城市比例超过黑龙江和吉林;(3)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且以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为主;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均位于哈大交通经济带上,并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梯度减弱。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焦爱丽 李诚固
东北地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各地普遍存在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品雷同性较强等问题,影响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通过开发和共享旅游市场、地区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发挥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构建旅游产业协同机制等措施,促进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旅游产业 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