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48)
- 2023(11954)
- 2022(10489)
- 2021(9813)
- 2020(8042)
- 2019(18759)
- 2018(18561)
- 2017(36233)
- 2016(19840)
- 2015(22051)
- 2014(22089)
- 2013(21943)
- 2012(20048)
- 2011(17979)
- 2010(17941)
- 2009(16174)
- 2008(15558)
- 2007(13380)
- 2006(11715)
- 2005(10195)
- 学科
- 济(85255)
- 经济(85174)
- 管理(54622)
- 业(51088)
- 企(41717)
- 企业(41717)
- 方法(37608)
- 数学(32886)
- 数学方法(32543)
- 中国(24445)
- 地方(23618)
- 农(21004)
- 学(18013)
- 财(17937)
- 业经(17562)
- 农业(14571)
- 环境(13592)
- 理论(13262)
- 地方经济(13187)
- 制(12966)
- 和(12965)
- 贸(12803)
- 贸易(12797)
- 易(12294)
- 技术(12205)
- 务(11209)
- 财务(11146)
- 财务管理(11130)
- 划(11063)
- 企业财务(10593)
- 机构
- 大学(280550)
- 学院(279393)
- 管理(113111)
- 济(109664)
- 经济(107141)
- 理学(99240)
- 理学院(98035)
- 管理学(96344)
- 管理学院(95850)
- 研究(94390)
- 中国(66448)
- 科学(60875)
- 京(60351)
- 所(46976)
- 财(46609)
- 研究所(43387)
- 农(42533)
- 业大(42098)
- 中心(41789)
- 范(39170)
- 江(38830)
- 师范(38814)
- 财经(38660)
- 北京(37950)
- 经(35211)
- 院(34975)
- 农业(33283)
- 经济学(32598)
- 州(32395)
- 师范大学(31617)
- 基金
- 项目(201343)
- 科学(159129)
- 研究(146581)
- 基金(146056)
- 家(127500)
- 国家(126477)
- 科学基金(109062)
- 社会(92296)
- 社会科(87431)
- 社会科学(87407)
- 基金项目(79150)
- 省(78515)
- 自然(71645)
- 自然科(69958)
- 自然科学(69944)
- 自然科学基金(68662)
- 教育(66797)
- 划(66607)
- 编号(59762)
- 资助(59075)
- 成果(47450)
- 重点(45146)
- 发(43854)
- 部(43853)
- 创(41549)
- 课题(41133)
- 创新(38717)
- 科研(38158)
- 国家社会(37570)
- 教育部(37451)
- 期刊
- 济(115865)
- 经济(115865)
- 研究(81031)
- 中国(47970)
- 学报(43711)
- 科学(41837)
- 管理(39286)
- 农(37480)
- 大学(32656)
- 财(32295)
- 教育(31594)
- 学学(30739)
- 农业(26525)
- 技术(23770)
- 融(19035)
- 金融(19035)
- 业经(18872)
- 经济研究(18180)
- 财经(17901)
- 问题(16919)
- 经(15261)
- 图书(14785)
- 资源(14424)
- 科技(14177)
- 理论(13440)
- 技术经济(13430)
- 业(13036)
- 现代(12886)
- 发(12625)
- 实践(12414)
共检索到390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赵伟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城市就业能力 地域结构 东北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晓军 李诚固 黄馨 张建波
根据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趋势,对不同时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化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地区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姜博 杨奇峰 王成
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广义交通成本和土地价值增值模型研究东北地区高铁通车前后城市的可达性变化、经济联系变化、土地价值变化,探讨其空间格局特征,得到以下结论:(1)高铁通车前后,东北地区南部可达性及其改善幅度大于北部,可达性“T”形断裂轴带格局演变为“哈大”单轴格局,可达性优势要素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不规则递减,呈现新的“核心—边缘”特征;(2)高铁的运营加强了城际经济联系,哈大轴带是东北地区城际经济联系主轴带,经济联系增加量高值区分布于哈大轴带沿线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吉林省中东部、黑龙江省中东部,低值区分布在蒙东区北部,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特征。(3)高铁的运行带来多数城市土地价值的飙升,不同城市土地价值增长存在差异,部分高铁新城(新区)依托高铁新站推动了城市多中心网络化格局的演进,促进了城市形态更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丁四保 王士君 赵伟
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的出路主要在城市(产业),而东北地区的城市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劳动就业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目前东北地区低城市化城市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城镇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失业率较高;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③国民经济劳动就业效应小;④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就如何提升东北地区低城市化城市的就业能力给出了相应的区域调控政策与措施:①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扩大农业内部就业;③有重点地建设县(区)城区和中心镇,推进城市化进程;④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叶青 房艳刚
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性开发,农业地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并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文章采用文献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依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土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等结构性要素变化的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形态演变过程与阶段特征,分析认为人口增长、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城镇体系与交通区位等因素及其变化是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农业地域结构 形态演变 动因 东北地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涛 谢慧梅
就业是民生之本,应对失业是世界性难题。东北地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点领域,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渠道。本文对运用翔实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东北地区服务业就业演变历程以及就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通过就业弹性、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服务业的就业效应进行探讨研究。最后,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东北地区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进行了预测。结果说明东北地区的就业结构的演变不符合克拉克定律,应该尽快调整其产业与就业结构。
关键词:
服务业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海超 苏彩凤
以东北地区"双创"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得出东北地区"双创"能力发展处于劣势的结论,并提出提升东北地区"双创"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双创能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飏 王士君 杨艳茹 高翯
从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演化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独特的内在问题、外部形势、动力机制与空间重构的方向选择。东北地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如下基本特征:城市圈层结构比较明显;城市核心区进一步强化,"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退二进三"彰显成效,"工业包围城市"痕迹严重;正在进入一个城市迅速外延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展呈现多元化特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会和 李诚固
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5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为比较单元,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该3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划分为土地集约利用型、土地适度利用型、土地粗放利用型三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和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土地利用粗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培祥
城市与区域良性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与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与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与区域 互动 约束机制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国斌 杨富田
传统的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县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县域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工业生产相关的配套设施产业、"互联网+产业"的信息化产业,不断优化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使东北地区县域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监督管理,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线下物流,促进现代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解决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的矛盾,推动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高级。
关键词:
新常态 产业结构 县域 东北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维良 纪晓岚 柳中权
城市发展就是城市利用和争夺资源的过程,城市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差异。有效需求理论对短期增长和发展能进行较好的解释,而长期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有效供给。城市对实体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掌控能力,实体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根基,他们可以提升城市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发展效益。本文对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资源禀赋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差异决定,因此,城市应加强人力资源积累,特别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制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资源禀赋 城市发展 东北地区 人力资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顺,李诚固
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汇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规模小,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激活地方经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结构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积极参与,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的阐述,以及对优势条件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地域组织形式和路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国斌 王卓识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型"第二产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原本生态防护措施很弱的县域地区正面临着大中城市"三高型"企业向县域转移的威胁,因此,在保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势在必行。生态文明理念下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优势产业生态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农业园区发展。以此推动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陈明星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关键词:
区域政策 评价 区域发展 东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