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90)
- 2023(11331)
- 2022(10030)
- 2021(9458)
- 2020(7717)
- 2019(18031)
- 2018(17881)
- 2017(34897)
- 2016(19152)
- 2015(21386)
- 2014(21548)
- 2013(21431)
- 2012(19753)
- 2011(17780)
- 2010(17603)
- 2009(15973)
- 2008(15363)
- 2007(13186)
- 2006(11518)
- 2005(10008)
- 学科
- 济(83282)
- 经济(83199)
- 管理(51566)
- 业(47126)
- 企(37734)
- 企业(37734)
- 方法(35606)
- 数学(31061)
- 数学方法(30731)
- 地方(23112)
- 中国(21674)
- 农(20458)
- 学(19773)
- 财(16503)
- 业经(16340)
- 农业(14185)
- 环境(13575)
- 地方经济(12753)
- 和(12737)
- 贸(12535)
- 贸易(12530)
- 理论(12329)
- 易(12031)
- 制(11474)
- 技术(11110)
- 划(10467)
- 发(10025)
- 教育(9965)
- 融(9928)
- 金融(9925)
- 机构
- 大学(273078)
- 学院(270454)
- 管理(109652)
- 济(104455)
- 经济(101976)
- 理学(95756)
- 理学院(94557)
- 管理学(92938)
- 研究(92710)
- 管理学院(92451)
- 中国(65929)
- 科学(60478)
- 京(59288)
- 所(46705)
- 财(44192)
- 农(43862)
- 研究所(43107)
- 业大(42405)
- 中心(41602)
- 范(38142)
- 江(38006)
- 师范(37818)
- 北京(37265)
- 财经(36632)
- 农业(34612)
- 院(34318)
- 经(33341)
- 州(31739)
- 师范大学(30966)
- 经济学(30661)
- 基金
- 项目(195122)
- 科学(153377)
- 基金(141201)
- 研究(141067)
- 家(123903)
- 国家(122932)
- 科学基金(105219)
- 社会(88311)
- 社会科(83581)
- 社会科学(83557)
- 基金项目(76530)
- 省(75669)
- 自然(69580)
- 自然科(67911)
- 自然科学(67898)
- 自然科学基金(66609)
- 划(64727)
- 教育(63414)
- 编号(57786)
- 资助(57074)
- 成果(45797)
- 重点(43610)
- 发(42486)
- 部(42483)
- 创(39875)
- 课题(39358)
- 创新(37249)
- 科研(37124)
- 国家社会(35882)
- 教育部(35792)
- 期刊
- 济(111242)
- 经济(111242)
- 研究(77400)
- 中国(48264)
- 学报(43443)
- 科学(41678)
- 农(39286)
- 管理(36910)
- 大学(31847)
- 财(30100)
- 学学(29949)
- 教育(28453)
- 农业(27853)
- 技术(21832)
- 融(18284)
- 金融(18284)
- 业经(18260)
- 经济研究(16673)
- 问题(16418)
- 财经(16404)
- 图书(15474)
- 资源(15298)
- 经(13901)
- 科技(13779)
- 业(13674)
- 理论(13258)
- 现代(12548)
- 技术经济(12521)
- 实践(12394)
- 践(12394)
共检索到380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会和 李诚固
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土地投入水平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5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为比较单元,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该34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划分为土地集约利用型、土地适度利用型、土地粗放利用型三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部分资源枯竭城市和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土地利用粗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明斗 翁爱华
精准识别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状况,对于推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深入探究了2009—2018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逐年降低,且区域差异程度较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小幅上升,但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演变特征,并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向两侧梯度递减。(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分别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及稳步上升的演变态势。两协调度均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呈现"多中心多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4)城市两系统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显著性逐年减弱,其中高—高聚集类型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城市群,低—低聚集类型集中在黑龙江东部城市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映慧 赵旭朦 宁静 姜博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培祥
城市与区域良性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与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与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足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与区域 互动 约束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陈明星
回顾了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针对东北地区出台的主要区域政策。财税和金融支持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外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是东北振兴的主体和关键。时间上政策出台年际波动性较大,空间上以面向全区政策为主。区域政策在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效益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两类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力度不够、政策难以落实等;政策制定和执行后,包括政策的项目和国企指向等。未来东北地区区域政策的重点应强调四个方面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国企改革,省际区增长极与产业空间布局,社会和谐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关键词:
区域政策 评价 区域发展 东北地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培祥 徐淑梅
从区位和交通条件、资源赋与资源地域组合、区域发展外部势力介入、计划经济时期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制度环境等方面探讨了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与区域的良性互动,提高城市与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与区域 相互作用 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宁 赵蕾
东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降雨逐年少而急。同时,城市自然和人工水系主要采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水系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重视雨雪水资源的利用,因地制宜的储存雨雪水资源,运用生态化的补水手段解决部分水源,恢复江河湖泊的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能力。在此背景下,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着手,从生态环境需水量、雨雪水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海绵体"地域适宜性、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雨雪水资源作为城市水系补水途径的水量、水质、工程以及综合效益的利用潜力。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水系 补水途径 雨雪水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苏宁 赵蕾
东北地区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降雨逐年少而急。同时,城市自然和人工水系主要采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缺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城市水系应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重视雨雪水资源的利用,因地制宜的储存雨雪水资源,运用生态化的补水手段解决部分水源,恢复江河湖泊的自负盈亏、自我调节能力。在此背景下,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着手,从生态环境需水量、雨雪水水质污染物去除效率、"海绵体"地域适宜性、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雨雪水资源作为城市水系补水途径的水量、水质、工程以及综合效益的利用潜力。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城市水系 补水途径 雨雪水利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英姿 沈诗杰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东北地区由于长期以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产业为龙头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其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高的经济产出。以能源为例,对东北地区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历年的计算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减缓,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从绝对值看,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布局等,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明斗 张蕊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9年东北地区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N"字形变化趋势和"南高北低、城市群内高外低、经济带轴高翼低"的空间格局;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和"南高北低、交通带轴高翼低"的空间格局。城市韧性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没有实现同步发展,多以滞后型为主;(2)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且均为拮抗阶段;耦合度较高的城市主要集聚在哈大交通经济带上,辽中南城市群、吉林中部城市群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的耦合度相对次之,耦合度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吉林侧翼和黑龙江北部。辽宁省整体耦合度较高,中高强度耦合城市比例超过黑龙江和吉林;(3)城市韧性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程度呈现"先降后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且以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为主;协调度较高的城市均位于哈大交通经济带上,并沿着哈大交通经济带梯度减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姜玲 梁涵
科技人力资源是在经济体系中从事科学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整合的生产要素。科技人力资源的积累可以带来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内生技术进步,提升产业链全过程和产品价值。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具有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尤其是技工资源优势。但是从1997年来,科技人力资源的集聚优势急剧下降。而且相关性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联动趋势不显著,科技人力资源集聚对于地区生产率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并不非常明显。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集中于传统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东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赵伟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
城市就业能力 地域结构 东北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维良 纪晓岚 柳中权
城市发展就是城市利用和争夺资源的过程,城市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差异。有效需求理论对短期增长和发展能进行较好的解释,而长期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的有效供给。城市对实体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掌控能力,实体资源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根基,他们可以提升城市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发展效益。本文对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资源禀赋进行了分析评价,发现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差异决定,因此,城市应加强人力资源积累,特别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制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资源禀赋 城市发展 东北地区 人力资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罗成 程久苗 沈非 张明锋
科学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六省份土地集约利用变化规律有利于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1997—2006年中部地区六省份相关评价数据进行全局主成分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对比分析得出中部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变化规律:中部地区六省份近10年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状态,但各省上升幅度不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河南、山西两省可划为集约利用类,安徽、湖北、湖南三省可划为中度利用类,江西省可划为低度利用类;部分省份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