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56)
2023(14065)
2022(11706)
2021(10670)
2020(9078)
2019(20789)
2018(20229)
2017(39293)
2016(21686)
2015(24004)
2014(24101)
2013(24282)
2012(22850)
2011(20673)
2010(21115)
2009(20102)
2008(20507)
2007(19066)
2006(16943)
2005(15358)
作者
(65330)
(55127)
(55087)
(52085)
(34797)
(26497)
(24898)
(21572)
(20608)
(19641)
(18870)
(18623)
(17743)
(17524)
(17222)
(16950)
(16659)
(16300)
(16065)
(15868)
(13963)
(13747)
(13510)
(12757)
(12409)
(12327)
(12310)
(12292)
(11250)
(11144)
学科
(104009)
经济(103891)
(91938)
(73970)
企业(73970)
管理(70403)
(47885)
方法(43446)
数学(34784)
数学方法(34485)
农业(31798)
业经(31677)
(29613)
中国(24057)
地方(23727)
(20815)
财务(20798)
财务管理(20767)
(20651)
企业财务(19665)
(18582)
技术(18174)
(17752)
贸易(17745)
(17324)
(17177)
(16361)
(15707)
(15661)
理论(15485)
机构
学院(330388)
大学(324599)
(140884)
经济(138207)
管理(128284)
研究(110810)
理学(110593)
理学院(109337)
管理学(107652)
管理学院(107037)
中国(85834)
(71153)
科学(68636)
(67840)
(63024)
(57763)
农业(55047)
业大(53107)
研究所(52391)
(52230)
中心(51284)
财经(50343)
(45490)
经济学(42949)
(42225)
北京(42026)
师范(41825)
(40700)
经济学院(39143)
(38774)
基金
项目(215980)
科学(171174)
研究(157801)
基金(157556)
(137137)
国家(135856)
科学基金(116539)
社会(102485)
社会科(96811)
社会科学(96781)
(86291)
基金项目(84314)
自然(74257)
自然科(72507)
自然科学(72482)
(71257)
自然科学基金(71238)
教育(70337)
编号(64050)
资助(62522)
成果(51061)
(49131)
重点(48896)
(48130)
(47002)
(44951)
创新(43368)
课题(43354)
国家社会(42449)
科研(41130)
期刊
(165357)
经济(165357)
研究(93171)
(71249)
中国(60356)
学报(52007)
(50727)
科学(50079)
农业(47941)
管理(46534)
大学(39476)
学学(37877)
业经(32634)
(31352)
金融(31352)
技术(28309)
教育(26632)
(25269)
财经(25232)
经济研究(23951)
问题(22953)
(21836)
技术经济(19137)
(17898)
世界(17245)
商业(16297)
资源(16057)
现代(15749)
(15664)
经济问题(15384)
共检索到489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叶青  房艳刚  
东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俄、日等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性开发,农业地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并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文章采用文献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依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土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等结构性要素变化的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形态演变过程与阶段特征,分析认为人口增长、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城镇体系与交通区位等因素及其变化是东北地区农业地域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晓军  李诚固  黄馨  张建波  
根据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趋势,对不同时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化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地区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综合分析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响应的历史路径,划分四个阶段,即自然经济发展与早期城镇发育阶段、近代工业结构形成与城市兴起阶段、重工业基地建设与城镇体系发展阶段以及现代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结构调整阶段。认为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组合、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外部势力的介入、国家计划投资以及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等是驱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响应的历史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琦珂  王思明  
历史上东北地区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沼泽遍地。生息繁衍于此的东北先民,或渔猎,或游牧,或农耕。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中期实行招垦政策以来,东北地区的荒田、草地、山林、沼泽,均得到了大面积的农业开发,造成农田系统对草地系统、森林系统、沼泽系统不断包抄与逐渐挤压,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的作物布局与耕地制度。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种植业系统功能日益强化,而畜牧业系统、林业系统以及渔猎系统功能呈日渐式微趋势,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放垦政策的大力推行难辞其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基于东北地区183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 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1980—2005年该区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动因,并划分粮食单产变化的空间类型。结果表明:①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黑土区和辽河平原区,单产水平较低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丘陵区和三江平原区;②区域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单产水平增加的县域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约占全部县域的83.61%;③粮食单产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产水平较高的区域总体表现为中部平原区向周边低山丘陵区扩张的趋势,单产水平较低的区域总体呈现南部向北部减缩的趋势;④农业投入变化是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秀丽  张平宇  程叶青  
基于东北地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区域特点,本文选取25项相关指标、以40个地市(盟)为评价单元,建立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从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效率、潜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大多是各省的主要城市区域,发展效率较高地区主要是一些中等城市,发展潜力表现出以大连为中心、向北和向西依次降低的扇形空间格局,综合能力上中部平原地区及南部沿海地市明显高于北部地区、东部林区和西部农牧区,经济基础、发展效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宁  赵伟  
在对相关的就业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而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以相关的区域与空间理论及分析方法为基础,在系统论思想及指标与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衡量地区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35个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就业能力进行量化指标的对比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就业能力的区域分异及所反映出的地域结构特征和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洋  金凤君  
近代以来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经历了五次变化,区域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转换。对百年尺度的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追踪,总结出不同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演变的时序特征及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区域产业生成与结构演变的因素,探讨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形成机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广义  
近代以来,由于诸多因素,中国东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比较高,形成了一定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但总体而言,其农业商品化主要特征有趋新和附旧两个方面,伴随着农业的日益殖民化,其农业商品化还不能正态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媛媛  宋玉祥  
基于地级单元尺度,综合应用DEA、ESDA、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旅游业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及其内部各区域旅游业效率差异显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地级单元呈现出相似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性,两极分化现象明显,高值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长(春)吉(林)、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低值区广泛分布于高值区外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在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北地区旅游业效率空间变异不断扩大,南北方向变异最大,东西方向较为均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在东北地区旅游业效率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魏洪玲   解胜男   田叙辰   唐中华   刘英   李德文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群结构特征,明确刺五加种群生存现状,预测种群未来的演替趋势,以期为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种群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的生境设立调查样地,并对样地内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及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动态参数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1)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均近似于“金字塔”型,幼龄期和成龄期株数占该区域刺五加总株数的68.58%~83.04%,种群年龄结构稳定。(2)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n))和考虑未来外部干扰的种群年龄结构指数(V′_(pn)均大于0,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为增长型种群,且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强。(3)3个区域1龄级的株数显著低于2、3龄级的株数,表明野生刺五加种子发芽率低,是目前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3个区域种群均在前期逐渐减少,后期趋于稳定,但危险率逐渐上升,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结论】目前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均为增长型,但幼龄级植株数量少,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种群整体的长期稳定性难以维持。建议加强对1龄级植株的精准抚育管理,通过人为辅助措施提高幼苗的保存率,促进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图3表5参35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解海  郭富  康宇虹  
产业结构变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特征,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合理化进程和高级化进程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东北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相比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增长效应,但存在使经济面临更大波动风险的可能。因此,产业政策要做到内外关联和产业关联性的平衡,在经济增长和波动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解海  郭富  康宇虹  
产业结构变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特征,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方面。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合理化进程和高级化进程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东北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相比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更大的增长效应,但存在使经济面临更大波动风险的可能。因此,产业政策要做到内外关联和产业关联性的平衡,在经济增长和波动风险之间进行平衡,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晓红  王玉娟  万鲁河  解瑞峰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印生  刘佩军  李宁  
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系统内外大量的因素制约,所以如何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成为农业机械化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DEMATEL方法从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对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系统辨识,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