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2)
- 2023(14119)
- 2022(12194)
- 2021(11264)
- 2020(9280)
- 2019(21364)
- 2018(21390)
- 2017(41050)
- 2016(22196)
- 2015(24973)
- 2014(25086)
- 2013(25022)
- 2012(23334)
- 2011(21201)
- 2010(21279)
- 2009(19373)
- 2008(18817)
- 2007(16553)
- 2006(14749)
- 2005(13272)
- 学科
- 济(99208)
- 经济(99119)
- 管理(60365)
- 业(59581)
- 企(47733)
- 企业(47733)
- 方法(38775)
- 数学(32812)
- 数学方法(32479)
- 中国(28190)
- 地方(27829)
- 农(27181)
- 业经(23414)
- 学(19845)
- 财(19284)
- 农业(18491)
- 贸(17573)
- 贸易(17559)
- 易(16926)
- 制(16330)
- 技术(15796)
- 地方经济(15570)
- 环境(15515)
- 和(15483)
- 银(15096)
- 银行(15056)
- 融(15050)
- 金融(15048)
- 理论(14986)
- 行(14539)
- 机构
- 学院(316073)
- 大学(316028)
- 济(128500)
- 经济(125692)
- 管理(125363)
- 研究(112600)
- 理学(107785)
- 理学院(106526)
- 管理学(104838)
- 管理学院(104267)
- 中国(82990)
- 京(69313)
- 科学(69227)
- 所(57134)
- 财(55842)
- 研究所(51904)
- 农(51554)
- 中心(50131)
- 业大(46825)
- 江(46732)
- 北京(44562)
- 财经(44315)
- 范(44084)
- 师范(43696)
- 院(41007)
- 经(40203)
- 农业(40046)
- 州(38702)
- 经济学(37246)
- 师范大学(35352)
- 基金
- 项目(214961)
- 科学(168807)
- 研究(159673)
- 基金(153733)
- 家(133629)
- 国家(132481)
- 科学基金(113368)
- 社会(99559)
- 社会科(94327)
- 社会科学(94305)
- 省(84877)
- 基金项目(82232)
- 自然(72670)
- 教育(71971)
- 划(71130)
- 自然科(70936)
- 自然科学(70923)
- 自然科学基金(69633)
- 编号(65859)
- 资助(62701)
- 成果(53603)
- 发(50539)
- 重点(48222)
- 部(46609)
- 课题(45809)
- 创(44964)
- 创新(41880)
- 发展(40631)
- 科研(40239)
- 国家社会(40164)
- 期刊
- 济(147889)
- 经济(147889)
- 研究(97379)
- 中国(64659)
- 农(48027)
- 学报(48026)
- 管理(47749)
- 科学(45985)
- 财(39188)
- 教育(38495)
- 大学(36159)
- 农业(33798)
- 学学(33722)
- 融(28461)
- 金融(28461)
- 技术(28165)
- 业经(25619)
- 经济研究(23125)
- 财经(20772)
- 问题(19345)
- 图书(18205)
- 经(17848)
- 业(17532)
- 科技(16242)
- 技术经济(15935)
- 理论(15640)
- 现代(14998)
- 商业(14832)
- 资源(14654)
- 实践(14326)
共检索到478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吴明东 祝滨滨
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并抑制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的创新能力基础有待提升的现状,必须着重夯实基础。对比国外先进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应是营造产业协同发展环境的可行选择,而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能为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内在的需求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信息化融合则可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具体看,应促进东北地区内部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引导地区智力资源构建动态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链的全面融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尤文龙 王宫成
本文以2003—2016年东北地区34个城市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与2013年《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政策交汇点,以东北地区23个入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城市为实验组,其余11个城市为对照组,运用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准自然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单位GDP用电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因此,东北地区需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服务功能方面进行预算安排的倾斜,将污染物减排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发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协同性,盘活东北地区各类要素的国际流动,进而提升东北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效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小明
传统优势产业是当前区域经济的产业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未来的产业支柱,两者如何协同融合已成为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动态分析,综合应用协同学等理论探讨其协同融合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楠 宋官钰 徐少明
本文选取万象云平台2010—2020年的专利数据,从创新实力对比、优势产业布局、区域合作情况三个维度对京津冀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创新实力最强的是北京,其次是河北、天津。从技术视角看,北京的优势技术区分度较为明显,天津与河北的优势技术同质性较高,说明天津与河北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区域内技术产业布局仍存在巨大的调整空间。从行业视角看,虽然京津冀的优势行业分布高度类似,但区域行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北京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占据显著优势。从三次产业视角看,京津冀地区均出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从京津冀的区域双方合作看,三地合作以北京为主导与核心,京津、津冀、京冀的重点合作技术与产业各有不同,且近十年与近五年的合作重心均发生了一定转移。
关键词:
专利分析 京津冀 优势产业 协同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凤娇 刘家明 姜丽丽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探究东北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经济及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借助天眼查软件获取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2009、2014、2019年3个时间节点的A股、新三板上市企业数据,利用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研究发现:(1)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增长速度放缓;东北地区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均实现等级跨越式发展,达到高水平的产业则平稳发展。(2)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中部“极区”、南部“S型极带”现象加强,集聚特征减弱,省域空间分异逐渐增强;各类产业发展水平空间重心南移,扩散与集聚效应并存。(3)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不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格局演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荫 曾春水 王军礼 李成林
通过梳理东北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包括实施重点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中力量,实施重点产业突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梯度队伍;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构建多元融资渠道;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创良好发展环境。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天宝 丁昕怡
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营商环境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选取2006~2020年东北三省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CRITIC法和熵值法赋值,分析了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和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但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条件等不尽相同,省际发展差异显著。因此,提升城市软环境,吸引留住人才,发挥增长极带动作用,是促进东北经济发展、实现东北振兴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营商环境 科技创新 协同发展 东北振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宋歌
近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郑州、洛阳等地在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过程中激发培育出新兴产业,带动了地方工业结构的调整,给予了一些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在实践过程中,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必须找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围绕重点解决难点。同时,政府、企业应当从整体上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在产业延伸度、产业新型度、产业集中度及产业支持度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策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嵎喆 周振
面对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东北地区"十三五"要摆脱"失速"的困境,创造新的繁荣,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这就需要培育、发展有基础、有优势的新兴产业增量扩能、形成新支撑。当前制约东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制度供给约束,即市场环境体系建设不完善,各类管制、限制和"玻璃门"使得资源无法顺畅进入新兴领域,或者即使进入新兴领域的各类资源面对分配制度的不合理而难以为继,无法获得适当报酬的扭曲型利益格局对资源的流入流出提供了不恰当的信号,难以实现"以政策启动市场、以市场驱动产业"。为此,东北地区的新兴产业必须做好产业发展和政府转型相结合,要正确认识政府的定位、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新兴产业 制度供给约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霖 田丽
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运用产业政策扶植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管理法规和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进行了研究,提出现行政策的不足和改进建议,以确保产业政策全方位落地实施,促进产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
新兴产业 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 产业经济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郗永勤 丁宗银
本文从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入手,在剖析闽台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其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以促进两地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新兴产业 比较研究 协同发展 闽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奕信
产业协同是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机制体制分割、资源要素流通不畅、非科学竞争、产业依托载体分布失衡和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失衡的重要根源。实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建立政策协同机制、把握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和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模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少林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的"双峰逼近效应",将倒逼产业协同规律的识别与政府功能定位。本文在评述协同发展文献的基础上,采用1998—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对产业协同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面板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兴产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比重对协同度无显著影响;环境规制未能抑制高污染行业增长,传统产业高能耗特征依然显著;人力资本增长提升了协同水平;而市场化改革效果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方
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动态发展的。文章对东北地区外贸的发展滞后、在全国的份额下降、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减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受资源、技术投入、投资经营环境与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最后探讨了如何立足动态比较优势,促进东北地区外贸发展的主要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