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0)
- 2023(4240)
- 2022(3711)
- 2021(3597)
- 2020(2751)
- 2019(6598)
- 2018(6277)
- 2017(12223)
- 2016(6535)
- 2015(7158)
- 2014(6932)
- 2013(6810)
- 2012(6371)
- 2011(5859)
- 2010(5717)
- 2009(5283)
- 2008(5166)
- 2007(4782)
- 2006(4286)
- 2005(4065)
- 学科
- 济(28081)
- 经济(28040)
- 业(15449)
- 管理(15423)
- 企(11715)
- 企业(11715)
- 方法(11476)
- 数学(10102)
- 数学方法(9944)
- 中国(8985)
- 地方(8605)
- 农(7571)
- 学(7480)
- 业经(5643)
- 农业(5580)
- 财(5544)
- 人口(5280)
- 贸(5108)
- 贸易(5104)
- 易(4922)
- 地方经济(4837)
- 制(4753)
- 理论(4029)
- 融(3852)
- 金融(3850)
- 和(3742)
- 环境(3518)
- 技术(3468)
- 银(3380)
- 银行(3356)
- 机构
- 大学(97782)
- 学院(94466)
- 研究(39225)
- 济(37894)
- 经济(37070)
- 管理(33833)
- 理学(29295)
- 理学院(28823)
- 管理学(28101)
- 管理学院(27945)
- 中国(27557)
- 科学(26188)
- 京(22105)
- 所(21482)
- 农(20403)
- 研究所(19816)
- 中心(17301)
- 农业(16431)
- 业大(16359)
- 财(15769)
- 江(14138)
- 北京(13981)
- 院(13936)
- 范(13831)
- 师范(13589)
- 财经(12800)
- 科学院(12286)
- 经济学(12005)
- 省(11960)
- 经(11697)
- 基金
- 项目(68736)
- 科学(54247)
- 基金(51842)
- 家(48207)
- 国家(47871)
- 研究(44597)
- 科学基金(40036)
- 社会(29187)
- 自然(28121)
- 自然科(27531)
- 社会科(27520)
- 自然科学(27520)
- 社会科学(27511)
- 基金项目(27352)
- 自然科学基金(27077)
- 省(25267)
- 划(23006)
- 资助(21400)
- 教育(20193)
- 编号(16358)
- 重点(16062)
- 发(15088)
- 部(15009)
- 计划(14222)
- 创(13770)
- 科研(13516)
- 成果(13459)
- 创新(12957)
- 国家社会(12778)
- 教育部(12455)
共检索到142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卓伟 王士君 程利莎 施响 关皓明 舒畅
受限于个体流动数据的获取制约,以往人口流动研究多采用交通网络强度来模拟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强度,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偏离。论文以铁路、公路车次构建交通网络,以腾讯位置大数据的铁路出行、公路出行数据构建人口流动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QAP模型,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偏离和关联。研究发现:(1)东北地区铁路人口流动和其交通网络格局均呈现出以“哈大”走廊为轴的南密北疏、东众西寡的特征。铁路人口流动网络结构较为分散,铁路交通网络的极化效应明显。(2)公路人口流动和其交通网络的偏离较大。公路和铁路之间存在竞争和互补关系,在铁路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公路人口流动强度和其交通网络强度较高。(3)人口流动与交通网络存在一定关联,但人口流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综合联系网络模型则能更准确地模拟城市间人口流动。其他影响因素中,经济联系、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不够明显,而城市间的邻接关系对人口流动有显著影响。(4)铁路人口流动与其交通网络的关联程度较公路人口与其交通网络的关联程度高。论文定量说明了人口流动与其交通网络的相关程度,为交通网络模拟人口流动提供了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的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谷国锋 李俏 周伊楠
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关联强度,绘制了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曲面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东北地区城市群的50个地级市与县级市2000—2017年的GDP、年末人口数等指标,构建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矩阵,利用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以及块模型,探究经济增长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①2000—2017年东北地区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强度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且5个时段主要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形成了经济增长核心区域,辐射的范围逐年扩大,"中心-外围"的空间模式较为明显。②东北地区城市群的点出度中心度低值区域集中在哈长城市群边缘城市,起到中介作用的城市变动较大。③东北地区城市群区块组成及结构变化不大,2010年后区块间联系更为紧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连成 周瑜 马斌
以2009年中俄两国共同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标志,中俄两国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问题,对于推进两国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深化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法和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缘优势;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交通运输合作;边界效应、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交通运输网络对两地区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从而揭示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相关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郭连成 周瑜 马斌
以2009年中俄两国共同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为标志,中俄两国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快速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问题,对于推进两国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深化两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SWOT分析法和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缘优势;两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与交通运输合作;边界效应、交通运输网络与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交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唐建平
交通网络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与空间合作的重要瓶颈和先决条件。首先,厘清了交通网络促进区域旅游空间合作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分析了大湘西地区旅游空间合作推进中的交通制约以及机制限制。基于交通网络改进的角度,提出构建区域发展"一核一廊一带"的战略格局,在此指导下提升区域旅游交通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其保障机制和体制创新。文章能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晨 修春亮
城市体系及其空间组织分布模式是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关注重点。城市之间具有合作与动态的网络互补关系。以资金流为例,分析资金流视角的流空间结构中城市网络分布特征。首先,分析城市网络连接度分布特征。然后从网络节点(即城市)出发,分析各城市重要程度或等级体系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从第一等级资金流强度到第五等级资金流强度,城市网络空间变化过程为:哈大城市走廊沿线—向东北方向扩展—向西扩展—覆盖东北地区较小规模城市—资金流网络整体向北迁移。城市间资金流联系强度较弱,且存在极化现象。2网络相对连接率较高的城市具有"丁字型"空间结构。城市等级体系为倒金字塔模式。3随着资金流强度等级下降,资金流网络所涵盖的城市...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袁勤俭 邵波 倪波
文中首先简要介绍了 CERNET西北、东北地区网络,然后着重介绍了这两个地区网络建设的特色网络信息资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明斗 席胜杰
基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引力模型,测度了2009—2018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联系强度,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产业空间联系网络演变趋势、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1)2009—2018年东北地区城市产业联系总强度高值区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中心城市为起始、呈现向周边城市梯度扩散的发展态势。2009—2015年城市产业联系强度呈现上升趋势;2015—2018年出现大幅回落。(2)城市产业联系形成了以哈大高铁为中轴,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核心,以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为高值集聚区的分布特征,且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3)省内城市产业联系强度总体高于省际产业联系强度,其中辽宁省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吉林省际产业联系强度最高。(4)中心城市的对外产业联系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而且四大中心城市中介效应较强,哈尔滨市为中介效应最强的城市。(5)城市产业联系的区块结构变化呈现由松散到紧密再到松散的发展状态,且区块间的联系强度和辐射效应改变,进一步验证了哈尔滨的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雁鹏 袁家冬
运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格局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发展呈现空间非均衡性和时间稳步递增的特征,以哈大经济轴带尤其是以沈大经济带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多峰值倾斜,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减弱;2人口城镇化得分空间自相关性存在高高、低低的空间依赖性和"俱乐部"特征,但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热点区域呈现团块状,集中分布在辽宁省中南部地区,冷点区域比重最低;3人口城镇化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延续性、规律性和极大的相似性,形态分布上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特征,南部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北部,西部和北部内陆以及东部沿边始终处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低谷"。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邵丽 嵇振华 崔霞 周勇
本文旨在考察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失速的背景下地区人口问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MRW框架下Solow理论模型,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比率的提高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净迁入均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其中,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辐射作用,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并不具有显著的地区辐射效应。本文对改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迁移人口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实现东北三省经济全面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谌慧倩 远芳 项亚楠 赵艺维 严程棋
基于腾讯QQ群视角,查找联系两个城市的QQ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和层级结构。研究表明:①东北城市QQ群联系网络密度为63.81%,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QQ群联系。②从城市联系对象看,沈阳、大连等4个城市联系特征为全体伙伴型,大庆、锦州等10个城市属于众多伙伴型,齐齐哈尔、四平等15个城市为普通伙伴型,伊春、白山等5个城市则是寡少伙伴型。③从QQ群联系总量看,东北地区城市具有明显层级结构。沈阳为大区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七台河等4个城市为地方边缘城市,其他城市层级介于之间,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姜博 郭豪 梁凡 张雪松
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交通厅网站获得东北地区34个城市两两间的公路客运班次,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www.12306.cn)获得两两间铁路客运班次,建立34×34的公共客运(公路/铁路)发送—到达矩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Netdraw和中心性分析法,对34个主要城市的网络联系和中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沈阳是公路客运联系最密切的城市,公路客运联系密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北大多数城市公路客运联系集中于所在省内。2东北地区公路客运网络中沈阳、长春和哈尔滨3个省会城市的中心性处于前三。3铁路客运联系密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哈大(连)线和沈山线,哈尔滨、长春、四平、铁岭、沈阳、辽阳、鞍山、大连、锦州和葫芦岛相互间铁路客运联系密切。4铁路客运网络中哈尔滨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但是黑龙江省边缘城市更多。5铁路客运在东北地区公共客运交通网络中占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谌慧倩 远芳 项亚楠 赵艺维 严程棋
基于腾讯QQ群视角,查找联系两个城市的QQ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和层级结构。研究表明:①东北城市QQ群联系网络密度为63.81%,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QQ群联系。②从城市联系对象看,沈阳、大连等4个城市联系特征为全体伙伴型,大庆、锦州等10个城市属于众多伙伴型,齐齐哈尔、四平等15个城市为普通伙伴型,伊春、白山等5个城市则是寡少伙伴型。③从QQ群联系总量看,东北地区城市具有明显层级结构。沈阳为大区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七台河等4个城市为地方边缘城市,其他城市层级介于之间,分属另外5个层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楠臣 吴相利 张平宇 张鹏
在“东北地区再振兴”背景下,研究现实与虚拟流视角下的东北地区城市空间网络特征对于认识和重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经济、普列、高铁、信息等联系强度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指标探讨东北地区城际多维要素流强度和城市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城市具备空间网络化发展规模,形成以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为核心,吉林、鞍山、齐齐哈尔为副核心,哈尔滨—大连一轴,辽宁省子群、吉林省子群、黑龙江省西部子群、黑龙江省东部子群、赤峰—通辽、乌兰浩特—白城、伊春—黑河等关系对的“四核、三副、一轴、七群”空间结构。(2)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态势比哈长城市群强烈,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的流量最强,哈尔滨省内联系对象为齐齐哈尔、大庆,长春省内联系对象为吉林,沈阳省内联系对象为大连、本溪、丹东,大连省内联系对象为沈阳、丹东、营口。(3)东北地区“T”型轴带有向哈(尔滨)大(连)单轴发展的趋势,综合流呈沿哈大轴带向东西两侧衰减的“核心—边缘”格局。其中经济流呈辽宁省向吉林省,继而向黑龙江省与蒙东区由南至北的衰减格局;普列流呈以哈大与滨洲铁路为轴带,并向两侧弱化的空间格局;高铁流呈沿哈大主轴带、长珲与哈齐次轴带向两侧非对称的递减格局;信息流呈“四核心、四边缘”的格局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函纯 刘艳军 付慧 金雨 孙宏日 柳力玮
文章在识别东北地区人口增长与收缩区域、多维评价区域交通供给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变化影响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探讨了人口收缩背景下,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的区域分异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交通供给水平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13—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收缩区域交通供给水平始终显著高于增长区域,增长区域交通供给不足现象凸显且程度加剧,轻度收缩区域交通供给趋于适度,重度收缩区域交通供给错配现象严重,且趋向供给过剩。(2)人口年均变化率增加促进收缩区域交通供给水平提高,但对增长区域影响不显著;良好的自然条件、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东北地区交通供给水平提高;财政能力对交通供给水平提高具有抑制作用;产业发展对交通供给水平提高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区域属性中,区域面积增加抑制收缩区域交通供给水平提高,区位条件产生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3)产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区域人口与要素流动需求增加是增长区域交通供给不足且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而对于人口收缩区域,其交通供给水平变化则主要是人口流失、产业发展滞缓等引起的交通需求缩减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