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91)
2023(17066)
2022(14421)
2021(13285)
2020(10773)
2019(24756)
2018(24633)
2017(46965)
2016(25191)
2015(28053)
2014(28371)
2013(28261)
2012(26335)
2011(23973)
2010(24253)
2009(22319)
2008(21330)
2007(18921)
2006(17043)
2005(15539)
作者
(74121)
(61743)
(61041)
(58284)
(39242)
(29424)
(27784)
(24152)
(23554)
(22091)
(21003)
(20847)
(19652)
(19618)
(18928)
(18921)
(18296)
(17842)
(17654)
(17547)
(15544)
(15249)
(14910)
(14171)
(13938)
(13696)
(13645)
(13456)
(12458)
(12035)
学科
(122222)
经济(122111)
管理(70173)
(64262)
(50994)
企业(50994)
方法(44656)
数学(38288)
数学方法(37868)
中国(32897)
地方(31010)
(30277)
业经(25899)
(25577)
(22980)
农业(20967)
环境(20436)
(19120)
贸易(19102)
(18986)
(18336)
地方经济(17856)
(17518)
(17423)
金融(17420)
理论(17331)
(17164)
银行(17121)
(16571)
(16140)
机构
大学(363324)
学院(362674)
(153166)
经济(149953)
管理(139862)
研究(130973)
理学(119678)
理学院(118270)
管理学(116290)
管理学院(115639)
中国(97490)
科学(79425)
(79122)
(67600)
(66532)
研究所(60257)
(57661)
中心(57594)
(54016)
财经(53299)
业大(52218)
北京(51105)
(50145)
师范(49705)
(48241)
(47498)
经济学(46053)
农业(44556)
(44040)
经济学院(41018)
基金
项目(241592)
科学(189634)
研究(179251)
基金(173394)
(150722)
国家(149418)
科学基金(127466)
社会(113072)
社会科(107116)
社会科学(107089)
(94495)
基金项目(91588)
教育(81332)
自然(80871)
(79424)
自然科(78909)
自然科学(78894)
自然科学基金(77416)
编号(73495)
资助(70819)
成果(59862)
(55959)
重点(54309)
(52610)
课题(51475)
(49667)
创新(46307)
国家社会(46179)
科研(45406)
教育部(45140)
期刊
(181489)
经济(181489)
研究(115538)
中国(74857)
学报(55429)
管理(53996)
(53532)
科学(52673)
(48642)
教育(43455)
大学(42127)
学学(39353)
农业(37156)
(33617)
金融(33617)
技术(32853)
经济研究(29894)
业经(29200)
财经(26001)
问题(22523)
(22351)
图书(19501)
(19199)
技术经济(19068)
商业(17324)
理论(17320)
科技(17165)
(16940)
现代(16691)
资源(16472)
共检索到558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景跃军  刁巍杨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和我国均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靠能源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受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东北地区碳减排成本较高,碳减排面临一定的困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比例、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将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锦琦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江西2000-2012年能源消费及其产生的二氧化碳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江西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煤炭是江西的主要能源。2000-2012年,江西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建议江西省应从优化能源结构、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方面实行低碳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耗量约束和GDP增长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但在碳强度和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约束和能耗量约束总影响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消除各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建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2020年低碳经济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应降至65.99%~66.72%,在增加GDP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湾  
“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约束条件,也为当前和今后粮食生产低碳发展指明方向,东北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和水稻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低碳发展将是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必经之路。本文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实际情况入手,通过低碳发展现状着重阐述技术创新瓶颈、思想意识薄弱和政策不完善三方面问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针对性围绕重塑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全面普及提升低碳意识、完善低碳生产政策体系提出推动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为打造低碳农业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顺  陈才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激活地方经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结构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社会公平等,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积极参与,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的阐述,以及对该地区发展民营经济优势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地域组织形式和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倩倩  黄贤金  陈志刚  谭丹  揣小伟  
为深入把握我国由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引入重心概念,测算了1995~2005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位置及其变化趋势,归纳了重心移动的特征。进而分析了重心移动的原因:使用重心线段中垂线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图示分析,并把全国分成8个区域,采用分解模型考察各区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对各个区域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变化差异较大,总体来讲,对人均碳排放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拉动作用及能源效率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推广先进技术以缩小不同区域能源效率的差异,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亚云  谭曾豪迪  姚月  张大红  
文章通过运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0002014年我国及30个省域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全国和各省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将20002014年全国的碳排放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并对每一种效应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结论:(1)我国20002014年间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在不断地升高,碳排放形势堪忧,需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2)全国不同省域之间的排放量差异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亚云  谭曾豪迪  姚月  张大红  
文章通过运用IPCC(2006)提供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2000~2014年我国及30个省域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对全国和各省的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因素分解法,将2000~2014年全国的碳排放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并对每一种效应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结论:(1)我国2000~2014年间的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一直在不断地升高,碳排放形势堪忧,需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2)全国不同省域之间的排放量差异不断扩大,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几个排放大省;(3)驱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其中前者对碳排放起拉动作用,而后者是抑制作用。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减缓碳排放增长,发展低碳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小平  
首先全面分析了我国碳排放的现状,然后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口与城市化和政策与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从建立现代低碳配套体系、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建立现代低碳市场机制等方面,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最后从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城市和碳汇减碳等方面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了论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金辉  刘军  
发展低碳产业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依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产业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即低碳产业是由高碳产业低碳化、含碳量低、生产低碳技术及碳交易等作业构成,具有低碳化、产业化两个重要特征,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刘键初  郑魁浩  俞德鹏  
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第三步战略任务,需要提高资源要素的区域配置效率,同时也要构建合理的空间经济格局。本文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对浙江省人口和经济"双密集区域"——浙东北地区,从工业化、城市化、外向型经济格局、海洋和人口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上的分析,指出基础设施滞后是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重点建设好交通结合部北仑港和超前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提出了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目标是共同发展,建设杭、甬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主要动力,构建城市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梅  李文华  
在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能源消费结构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动力指标、社会资源利用指标等四维一体的经济发展质量衡量体系,并通过岭回归分析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与经济发展质量呈负相关关系,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的消耗、技术与管理水平及经济发展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进步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最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甘路有  盖凯程  
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脆弱地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制约性与经济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现实困境。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应坚持重点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协调、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天奇  余璐  石振武  武永祥  
为发掘东北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基于PSR模型和绿色经济内涵构建体现经济—环境—社会复杂系统内部及系统间作用关系的指标体系,采用DEMATEL法和CRITIC法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测度2015—2021年哈长和辽中南城市群绿色经济水平并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横向对比。研究发现:北京“虹吸效应”高于“涓滴效应”,京津冀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呈现“总体低—核心高”的异向匹配特征。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最低,但在2016—2018年呈相反态势。上海“涓滴效应”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与核心城市呈现高等级同向匹配特征。哈长城市群大庆因“资源诅咒”导致经济萧条,而辽中南城市群中的大连以文旅资源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  李红娟  刘现伟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东北亚开发之窗"的我国东北地区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对于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发掘民营经济的巨大经济潜力、突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面临有效投资严重不足、制度供给不到位、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专业分工协作性差等问题。为此,东北地区民营经济需要借助地缘优势,尽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合作大通道、大平台。企业应内外兼修进行制度创新,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