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0)
2023(2066)
2022(1601)
2021(1520)
2020(1286)
2019(2851)
2018(2869)
2017(5622)
2016(3342)
2015(3803)
2014(3724)
2013(3549)
2012(3359)
2011(2856)
2010(2944)
2009(2680)
2008(2636)
2007(2601)
2006(2419)
2005(2312)
作者
(9026)
(7530)
(7493)
(7220)
(4502)
(3635)
(3293)
(2894)
(2756)
(2734)
(2615)
(2418)
(2372)
(2315)
(2301)
(2290)
(2248)
(2188)
(2146)
(2112)
(1969)
(1851)
(1775)
(1743)
(1731)
(1672)
(1622)
(1614)
(1547)
(1500)
学科
(14591)
经济(14486)
(11959)
(10491)
企业(10491)
管理(9677)
中国(7063)
(6092)
劳动(6075)
(5627)
业经(5382)
(5281)
方法(4548)
农业(4284)
数学(3992)
数学方法(3952)
企业经济(3754)
(3627)
(3423)
财务(3382)
财务管理(3378)
人口(3372)
国有(3337)
企业财务(3322)
国有企业(3284)
动力(3262)
劳动力(3117)
(3038)
农业劳动(2884)
农业人口(2838)
机构
大学(46856)
学院(46261)
(20830)
经济(20468)
管理(18277)
研究(15867)
理学(15741)
理学院(15559)
管理学(15293)
管理学院(15209)
中国(11491)
(10300)
(9589)
科学(8422)
财经(8024)
(7826)
(7356)
(6978)
研究所(6977)
中心(6948)
经济学(6882)
(6377)
(6374)
师范(6326)
业大(6322)
北京(6172)
经济学院(6120)
财经大学(6047)
(5540)
师范大学(5209)
基金
项目(30099)
科学(24400)
研究(22873)
基金(22506)
(19247)
国家(19056)
科学基金(16706)
社会(15920)
社会科(14968)
社会科学(14964)
基金项目(11811)
(11141)
教育(10761)
自然(9851)
自然科(9652)
自然科学(9648)
编号(9544)
自然科学基金(9506)
(9327)
资助(8886)
成果(8404)
(6985)
国家社会(6818)
重点(6568)
教育部(6327)
课题(6303)
(6287)
人文(6138)
(6081)
(6042)
期刊
(24440)
经济(24440)
研究(13567)
中国(13390)
(8750)
管理(7340)
科学(6515)
(6446)
学报(6356)
教育(5714)
大学(5319)
学学(5044)
财经(4770)
农业(4222)
(4198)
业经(3902)
技术(3639)
经济研究(3574)
问题(3489)
(3375)
金融(3375)
(2663)
(2663)
劳动(2663)
改革(2364)
(2364)
(2245)
论坛(2245)
世界(2200)
经济问题(2194)
共检索到72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红  付启明  
利用2014—2016年东北国有林区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东北国有林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国有林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受到劳动力因素、产业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制约,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在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组织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后平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才良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又是它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为以农业为基础就是把大量劳动力禁锢于农业部门是错误的.工业化的涵义之一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只重视资金、技术,忽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农业剩余劳力不能变成现实的经济发展要素,必然阻碍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贾润林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在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和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成柏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原因,阐述了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对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龚基云  
现阶段,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和推动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基于安徽省芜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工城市就业水平,户籍、土地制度,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劳动者非人力财富,职业与区域之间的配置等因素制约了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而持续的转移。因此,认清形势,及时转变观念,进行科学规划,城乡分治、分类实施,建立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是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娟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农村人口数量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农村城镇化建设,新生代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等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涉农职业院校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就业,通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迁移,发挥企业培训优势,进行对口培训,实现职业迁移等途径,解决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窦贤君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窦贤君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解决了温饱,那么也可以这样说,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的规模转移,将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再一次解放生产力。在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农村人口基数大、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柯美成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政府决策以及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拟谈一些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据有关权威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良春  李世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扬  
1.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场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转移模式优势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直接在当地农村从事工作,同时还可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在传统观念中农业的收入比较稳定,农民不会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