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4)
- 2023(18129)
- 2022(15100)
- 2021(14108)
- 2020(11337)
- 2019(26172)
- 2018(26107)
- 2017(49362)
- 2016(26977)
- 2015(30215)
- 2014(30434)
- 2013(29795)
- 2012(27685)
- 2011(25230)
- 2010(25373)
- 2009(23216)
- 2008(22464)
- 2007(20304)
- 2006(18261)
- 2005(16191)
- 学科
- 济(111495)
- 经济(111375)
- 业(74533)
- 管理(71451)
- 企(55939)
- 企业(55939)
- 农(42024)
- 方法(41191)
- 中国(34746)
- 数学(34692)
- 数学方法(34265)
- 地方(31457)
- 业经(28629)
- 农业(28552)
- 财(24798)
- 学(24625)
- 制(21192)
- 贸(18826)
- 贸易(18808)
- 易(18116)
- 发(18073)
- 银(18052)
- 银行(18006)
- 理论(17610)
- 环境(17482)
- 和(17404)
- 融(17360)
- 金融(17356)
- 行(17342)
- 技术(17028)
- 机构
- 学院(379816)
- 大学(379387)
- 济(148069)
- 管理(146072)
- 经济(144535)
- 研究(135252)
- 理学(125038)
- 理学院(123496)
- 管理学(121328)
- 管理学院(120626)
- 中国(101310)
- 科学(84897)
- 京(83668)
- 农(69247)
- 所(68540)
- 财(66513)
- 研究所(62358)
- 中心(61202)
- 业大(59016)
- 江(58918)
- 范(54945)
- 师范(54471)
- 北京(53484)
- 农业(52485)
- 财经(52087)
- 院(49650)
- 州(47766)
- 经(47213)
- 师范大学(43887)
- 经济学(42865)
- 基金
- 项目(257437)
- 科学(201193)
- 研究(190451)
- 基金(183429)
- 家(160600)
- 国家(159130)
- 科学基金(135230)
- 社会(118346)
- 社会科(111670)
- 社会科学(111639)
- 省(101515)
- 基金项目(97723)
- 自然(86670)
- 教育(86331)
- 划(85339)
- 自然科(84570)
- 自然科学(84553)
- 自然科学基金(83003)
- 编号(79587)
- 资助(73610)
- 成果(65259)
- 发(58915)
- 重点(58034)
- 课题(55522)
- 部(55090)
- 创(52655)
- 创新(48991)
- 科研(48481)
- 国家社会(48082)
- 项目编号(47190)
- 期刊
- 济(176719)
- 经济(176719)
- 研究(114721)
- 中国(81714)
- 农(67868)
- 学报(62268)
- 科学(58934)
- 管理(54052)
- 财(48486)
- 教育(48480)
- 大学(47591)
- 农业(45496)
- 学学(44447)
- 融(36487)
- 金融(36487)
- 技术(33217)
- 业经(32527)
- 经济研究(25881)
- 财经(24393)
- 问题(23737)
- 图书(22792)
- 业(22487)
- 经(20848)
- 科技(19443)
- 版(19308)
- 资源(18566)
- 现代(17676)
- 技术经济(17656)
- 理论(17485)
- 坛(16886)
共检索到581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少琦 房艳刚 邹存铭
为揭示东北半干旱脱贫地区乡村类型的特殊性并服务于增强其发展动力和乡村振兴,论文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吉林通榆县为例,运用熵值法、Getis-Ord Gi*指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村域尺度乡村多维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乡村主要优势条件和短板的分析,以乡村现有发展特点和未来主导战略命名乡村类型,并提出主次结合、多维协同的类型化乡村振兴战略。结果表明:(1)通榆县乡村不同维度发展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村落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靠近县域经济中心或靠近乡镇政府与交通干线的村庄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易形成热点区,边缘或偏远地区的村庄形成冷点区,呈现出以县域经济中心为圆心的圈层式结构;县域中部靠近镇政府驻地且有交通线经过的村庄,社会活力指数较高。(2)通榆县乡村综合发展受村落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交通、经济、社会维度对乡村发展具有交互增强作用。(3)综合发展型乡村要“聚合力”、勇争先;内外联动型、特色发展型、农牧结合型乡村要“扬优势”、显特色;交通虹吸型、巩固搬迁型乡村应“补短板”、强弱项;弱质型、防范返贫型乡村应“育新机”、辟新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存铭 房艳刚 袁庆学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榆县乡村聚落于清末东北开禁放垦后兴起,民国和改革开放前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近30年乡村聚落规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极其缓慢,之后国家政策和政府外力干预成为其空间优化的主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构了部分乡村聚落,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该地区仍面临人口继续流失、人口逐渐老龄化、聚落空心化覆盖面广且程度深等困境,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阶段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国明 张梦琪 陈璐 陈镜夫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助推村域重构、促进村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典型案例的经验与不足,对于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基于吉林省通榆县陆家村的实地调查,客观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与成效,总结易地扶贫搬迁的模式、经验、存在问题,剖析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的机制。[结果]陆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更为健全、建设用地更为集约、集体土地实现股份化改革、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乡村治理结构有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均大幅提高。[结论]易地扶贫搬迁可有效促进贫困村域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组织上全面重塑提升,但当前模式存在资金筹集难、房屋不动产登记慢、原地不搬迁户的后续处置问题,在推广中应注意农民财产补偿、后续产业发展、政策适用区域、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易地扶贫搬迁促进贫困村域发展机制为:以人为核心的政府、村委会、农户、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在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与资金的统筹支持下,将农民补偿与安置搬迁相结合、土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新村建设与生态修复相关联,形成多重保障多轮驱动的发展链条,有效消除或改善了村域致贫因素,促进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从而实现村域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改善与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雁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灭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脱贫地区也依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相关问题,同时脱贫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不仅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对切实改变脱贫地区的现状,推进脱贫地区的全面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脱贫地区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晴 卢凤君 姚建忠 黄怡博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关键词:
脱贫地区 乡村产业振兴 路径 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军帅
语言扶贫机制曾在助力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脱贫地区区域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议脱贫地区从壮大语言文化产业、完善语言培训体系、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健全监测与帮扶机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等方面,走语言能力提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边慧敏 张玮 徐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亦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面对未来两年此两大战略交汇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本文将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思考,系统梳理二者内涵关联,深入分析其互促共进面临的挑战。探析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以期形成两者有机衔接、长效互促、协同发展的良性联动格局。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李俊健
论文以河池市深度贫困县为研究视角,着重分析了金融机构支持河池市深度贫困地区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制约金融支持河池市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大关键因素,并从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发展、金融生态环境、金融风险防范、信贷政策调整等视角提出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
深度贫困 乡村振兴 金融支持 河池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蓉 赵雪雁 兰海霞
作为乡村振兴的难点和关键,明晰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为新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为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基于乡村振兴基础内涵,构建了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秦岭腹地的陇南山区为案例区,评估其乡村振兴基础状况,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 2020年陇南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整体不高,均值为0.299,且各维度振兴基础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生态宜居基础最好,生活富裕基础最差,同时不同地貌类型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差异较大;(2)乡村振兴基础水平在空间上呈“中低周高”的分布特征,其中,乡村振兴基础中等水平区占比最高,为44.62%,大致呈“川”字型分布,高水平区仅占12.30%,主要在徽成盆地东部集聚,不同维度振兴基础水平空间分异明显;(3)海拔、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主导着陇南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的空间分异,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解释力最高,且与其他因子交互后显著增强了对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解释力;不同地貌类型区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邓小海 肖洪磊 云建辉
旅游发展在解决地区贫困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该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然而,乡村振兴战略下脱贫地旅游发展可能出现后续支撑不足引发的资源沉没风险、市场定位失准引发的经营风险以及过度卷入引发的依赖风险等“内卷化”风险,并可能带来降低居民福祉、延缓乡村振兴进程等危害。脱贫地旅游发展“内卷化”风险是脱贫地旅游发展更高诉求和内在既有局限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对此,需要精准识别这些风险,并从认知定位、政策机制、产业发展三个层面防范和应对脱贫地旅游发展“内卷化”风险及其危害的发生。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地 旅游发展 内卷化 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伏广彬 吴秉昊 李文 郭精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文章构建了符合甘肃省省情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相对发展模型、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实证测度甘肃省2011—2021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各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逐渐变大;两者在空间上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以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高度协调类型集中在甘肃省西北部,两者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属于“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的城市最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何津源 何君 宁哲
文章收集、整理、归纳了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情况,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和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新宾县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提高林业产品深加工水平、引导林业企业进行全面升级、规范林业企业会计工作运行、打通融资渠道、拓宽林权交易渠道、加快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及生态景区建设、继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体系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通过林业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林业资源 林业经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军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空间上是高度重叠的,从空间再生产出发可以更好地厘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连续性与发展性,为两者之间的衔接与跨越补充了空间维度。以茶卡村的空间再生产实践为例,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改变了茶卡村的空间形态,其空间再生产的宰制力量也发生了由行政权力向资本的转换,村民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的一股重要力量逐步显现。空间再生产是新的空间宰制力量的再平衡,也是空间冲突与调适的再建构过程,具有集体性的行为意向和价值追求。深化政策衔接,构建基于空间正义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融入更大的空间社会网络;强化集体行动,构建村民主体的空间共同体,最终实现脱贫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的根本性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冯莎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要实施的七项重点战略之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不仅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动力,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分析当前在我国乡村振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指出了当前乡村发展出现衰落趋势,人口数量减少,城乡不协调问题突出以及缺乏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因而结合问题进一步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融合、注重绿色农业、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农业现代化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高星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的标志性目标和重大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提出"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工作。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