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76)
2023(9899)
2022(8227)
2021(7444)
2020(6194)
2019(13722)
2018(13047)
2017(24418)
2016(13582)
2015(14452)
2014(14195)
2013(13998)
2012(12932)
2011(11523)
2010(11319)
2009(10329)
2008(10170)
2007(9066)
2006(7722)
2005(6819)
作者
(43876)
(36908)
(36486)
(34462)
(23266)
(18160)
(16111)
(14569)
(13999)
(12822)
(12816)
(12234)
(12077)
(11751)
(11653)
(11513)
(11317)
(10890)
(10668)
(10471)
(9631)
(9009)
(8758)
(8508)
(8303)
(8219)
(8141)
(8011)
(7578)
(7546)
学科
(50734)
经济(50675)
管理(37027)
(36401)
(28482)
企业(28482)
方法(23158)
数学(20480)
数学方法(20285)
(15343)
(13792)
(13764)
中国(12951)
地方(11910)
(11808)
贸易(11798)
(11506)
业经(11479)
农业(10441)
(10036)
技术(9054)
环境(9051)
(8709)
财务(8703)
财务管理(8687)
企业财务(8359)
(8227)
银行(8173)
(7851)
(7752)
机构
大学(192379)
学院(192106)
(74450)
经济(72929)
研究(72257)
管理(69571)
理学(61152)
理学院(60314)
管理学(59060)
管理学院(58733)
中国(52030)
科学(50564)
(49780)
(40340)
农业(40042)
业大(39770)
(39209)
研究所(36685)
中心(32457)
(32456)
(28244)
财经(26591)
农业大学(26572)
(26378)
(25142)
北京(24818)
(24430)
科学院(23877)
(23652)
师范(23211)
基金
项目(143627)
科学(111052)
基金(105523)
(99090)
国家(98357)
研究(91245)
科学基金(81032)
社会(58853)
自然(57052)
基金项目(56702)
社会科(55911)
社会科学(55890)
(55770)
自然科(55731)
自然科学(55705)
自然科学基金(54734)
(48854)
资助(42035)
教育(40340)
重点(33588)
编号(32566)
计划(31298)
(30678)
(30552)
(29730)
科研(28798)
科技(28453)
创新(28010)
(26683)
国家社会(25531)
期刊
(74930)
经济(74930)
研究(48159)
学报(46636)
(43721)
科学(38341)
中国(37213)
大学(32903)
学学(32088)
农业(29668)
(24504)
管理(23222)
(17041)
(15678)
金融(15678)
业大(13921)
教育(13284)
财经(12840)
经济研究(12698)
业经(12563)
技术(12439)
(12384)
农业大学(11604)
科技(11216)
资源(11111)
(11050)
问题(10625)
林业(10296)
中国农业(8828)
(8637)
共检索到271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雯  赵洪亮  丛巍巍  侯立白  
以东北冷凉风沙区普遍采用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试验(2004~2007年),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留茬(B1)>灭茬(B3)。灭茬方式(B3)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留茬覆盖(B2)处理前期土壤脲酶活性较低,但后期增长迅速。留茬覆盖(B2)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比对照高1.58%,但差异不显著。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表现出随覆盖年限的延长而提高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昱  李问盈  
根据冷凉风沙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针对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试验研究了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提高产量、防治风沙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北方冷凉风沙区实行免耕留茬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耕作层贮水量比传统对照高 5 0 %~ 6 7% ,达到 76 80m3 ·hm-2 ,满足春小麦 30 0 0kg·hm-2 产量的水分需求。机械化免耕留茬保护性耕作抗风蚀能力比传统对照高 33 1%~ 4 8 3%。每hm2 增效达 112 0元左右。实践证明 :实行“机械化收获留高茬→休闲→播前喷施除草剂或浅松机械除草→免耕施肥播种→机收”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适合北方冷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文倩  赵锦  杨晓光  
为探究东北水热资源限制下春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合理推广,本研究基于44篇已发表文献中的2 705对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4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M和深松SN)与传统耕作CK下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生长季内的玉米农田有增湿降温的效应,土壤含水量提升5.93%和土壤温度降低2.93%;土壤含水量增加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SM>NM>SN>NT;土壤温度在SM、NT下显著降温,NM、SN显著增温,但NM增温幅度仅为0.006%。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在各亚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部分亚组内土壤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依次为:土壤质地>土层深度>生育期>年均气温>年降雨量>秸秆覆盖量,土壤温度仅在秸秆覆盖量亚组内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覆盖(3 000,6 000]kg/hm~2秸秆时,蓄水保墒效果最佳。综上,在年均气温[0,10]℃的东北春玉米可种植区实施4种保护性耕作均有显著的增湿降温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伟鹏  吴发启  雷金银  赵龙山  于小玲  
【目的】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机械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SM)、免耕留茬(NT)、翻耕覆膜(FM)、传统翻耕(CT))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基于6年的试验基础,选取13项反映土壤肥力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将13项土壤肥力指标归纳为3个公因子,分别为潜在供肥因子F1、有机质因子F2、生物活性因子F3,计算各耕作措施的综合得分,并且用春玉米产量来验证评价结果。【结果】(1)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肥力质量得分大小变化趋势为翻耕覆膜>传统翻耕>免耕留茬直播>免耕秸秆覆盖,与春玉米产量变化趋势翻耕覆膜>免耕留茬直播≈传统翻耕>免耕秸秆覆盖基本吻合,评价结果可靠有效。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冬梅  张伟  姜春霞  王晓娟  刘化涛  杨柯  闫六英  刘恩科  翟广谦  
为解决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4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阳曲县河村,设置4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的土壤水、肥、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秋深耕+秸秆还田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明显提高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3年平均分别提高1.1和1.3℃。覆膜处理3年平均较不覆膜处理增加苗期5 cm日平均地温和日最低平均地温1.7和1.2℃;2)秋深耕+秸秆还田苗期0~10 cm土壤含水量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平均增加1.9个百分点。3)玉米苗期秋深耕+秸秆还田0~12.5 cm土壤紧实度平均为春旋耕+无秸秆还田的3.0倍,从15.0 cm开始2个处理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4)连续3年耕作覆盖处理后,秋深耕+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明显得到改善,其中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磷和全钾都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加,增幅分别为5.8%、6.4%和6.1%,覆膜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不覆膜,增幅为8.6%。5)秋深耕+秸秆还田有显著(P<0.01)增产作用,4年平均增加经济产量12.2%,4年覆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经济产量平均增加25.3%。所有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产量最高。6)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5.4%;而不覆膜处理中,秋深耕+秸秆还田WUE平均较春旋耕+无秸秆还田增加12.0%。因此,目前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增温稳温、培肥地力和高产高效的土壤耕作覆盖措施为秋深耕+秸秆还田+覆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兆顺  吴俊强  钱芳  楼辰军  
在潮土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施肥(NPK、M、NPKM),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以及玉米产量,尤以M处理增幅最大,与本底值相比,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00%,24.81%,18.97%和21.43%;而不均衡施肥(N、NK、NP)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分析表明,在潮土上施氮肥和磷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波  高云华  张池  陈旭飞  任宗玲  李进  戴军  
以地处典型赤红壤区域的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为研究范围,对4种不同耕作模式下12种土壤肥力属性指标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作模式首先影响全量氮、磷、钾、碱解氮、电导率等,其次综合影响粘粒、有机质以及其他理化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田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是改变全钾、有效磷和孔隙度,水旱轮作模式对pH值的影响最大,旱地模式主要造成了容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改变,菜地模式主要影响了电导率以及粘粒、全磷和碱解氮,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属性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鲍艳杰  郝明德  杨小敏  
【目的】研究延收对春玉米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光温资源利用及植株器官干物质运移的影响,为玉米延收增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玉米"金赛6850"为材料,分别设传统耕作、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5个处理延期收获(习惯收获后,每隔5d为1个收获期),测定在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适时延收,玉米千粒质量和产量增加显著,延收15d,传统耕作千粒质量平均日增3.59g,产量增加1 334.7kg/hm2,灌浆速率为1.7mg/(g.d);延长收获提高了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延收15d,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雪  逄焕成  李轶冰  任天志  董国豪  郭智慧  王湘峻  
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6种耕作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热状况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耕作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易于跑墒,随着时间推移,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抽雄吐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cm处理的0~50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37.67和26.41mm,提高了60.57%和35.96%。土壤耕作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邵云  王小洁  张紧紧  胡永娟  冯荣成  姚利娇  赵院利  李春喜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适宜的耕作培肥方式,通过在河南省获嘉县小麦-玉米轮作区高产农田4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耕(DT)与浅耕(ST)2种耕作方式和增施有机粪肥(OF)、秸秆还田(SF)、有机粪肥+秸秆还田(OSF)与对照(CK)4种培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ST>DT,而全磷含量变化不定;对于不同的培肥方式,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均为:OSF>OF>SF>CK,但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则有所不同,深耕条件下为:OSF>OF>SF>CK,浅耕条件下则为:OF>OSF>SF>CK。耕作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极显著,对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培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廖植樨  邓健  张进  古润生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小麦地的传统、免耕和深松3种耕作措施和0,25%,50%和75%4种覆盖度以及拖拉机轮胎压实与非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耕作措施、覆盖度和压实3种因素中,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最大,可以使具有25%~75%残茬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的平均径流强度增大3倍之多。传统耕作加覆盖的保水效果好于免耕加覆盖和深松加覆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廖超林  刘杰  张杨珠  黄运湘  周卫军  
本文在分析土壤各单项肥力要素空间变异基础上,结合Fuzzy综合评价法和GIS技术研究了湘南紫色丘陵耕作区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为该区合理规划、开发土壤资源,科学培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8种肥力指标具有一定空间相关性,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磷值的空间异质比(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分别为100.0%、100.0%、87.9%和99.9%,属于空间弱相关,而pH、碱解氮、全磷、全钾的空间异质比分别为33.8%、63.3%、66.1%、73.7%,属中等空间相关;各单项肥力要素空间分布随土地利用变化呈不同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偏低,为Ⅱ、Ⅲ和Ⅳ等,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46.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张镜清  高绪科  
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直接或过腹还田 )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秸秆过腹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 N贡献较大 ;耕层土壤速效 P含量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 ;耕层土壤速效 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该试验条件下 ,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量统计分析表明 ,化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其次为秸秆直接翻压还田。适宜的秸秆直接还田量、秸秆过腹还田量与化肥 N配比 (试验中每公顷用量分别为 60 0 0、1 50 0和 1 0 5kg)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 N的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为该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源和有机肥源的合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柏炜霞  李军  王玉玲  王丽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彦辉  韩艳英  赵垦田  张昆林  刘莉丽  
【目的】研究拉萨半干旱河谷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藏川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和酶含量的影响,为拉萨半干旱河谷科学造林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于2010-09在拉萨达孜县章多乡半干旱河谷造林地,选择覆石头、覆膜、覆秸秆、覆鸡蛋筐和使用保水剂措施下种植的藏川杨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未采用任何措施的造林地为对照,对不同造林措施下土壤的化学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酶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造林措施下,林地不同土层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含量和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林地,其中增幅最高处理的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较对照增加24.4%,45.1%,226.3%和18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