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52)
2023(7470)
2022(6573)
2021(6051)
2020(5466)
2019(12679)
2018(12681)
2017(24329)
2016(13789)
2015(15864)
2014(16511)
2013(16222)
2012(15484)
2011(14084)
2010(14451)
2009(13515)
2008(13481)
2007(12655)
2006(10828)
2005(9713)
作者
(43502)
(36587)
(36410)
(34824)
(22919)
(17627)
(16883)
(14478)
(13632)
(13081)
(12399)
(12284)
(11665)
(11651)
(11637)
(11444)
(11437)
(10750)
(10711)
(10448)
(9211)
(9206)
(9013)
(8358)
(8303)
(8236)
(8144)
(8111)
(7581)
(7459)
学科
(56143)
经济(56080)
管理(34861)
(32886)
方法(25972)
(25520)
企业(25520)
数学(22765)
数学方法(22558)
(16319)
中国(14874)
(14502)
(14152)
(12229)
地方(11966)
(11053)
贸易(11052)
(10689)
业经(10507)
农业(10383)
(9508)
银行(9458)
(9396)
金融(9387)
理论(9330)
(9146)
(9135)
(9039)
(8221)
财务(8188)
机构
大学(203356)
学院(202077)
(80045)
经济(78110)
研究(75977)
管理(71474)
理学(60520)
理学院(59723)
管理学(58494)
管理学院(58131)
中国(56431)
科学(49305)
(45005)
(43064)
(41679)
研究所(38059)
(36704)
农业(34420)
中心(34363)
业大(34353)
(32185)
北京(28679)
财经(28652)
(27848)
师范(27503)
(27321)
(25811)
(25134)
经济学(24069)
技术(23741)
基金
项目(131649)
科学(100579)
研究(93600)
基金(92245)
(82518)
国家(81842)
科学基金(66926)
社会(55437)
社会科(52273)
(52265)
社会科学(52254)
基金项目(48904)
(44998)
自然(44234)
教育(43706)
自然科(43127)
自然科学(43111)
自然科学基金(42331)
编号(39391)
资助(38470)
成果(33247)
重点(30717)
(29001)
(28817)
课题(28146)
(26415)
计划(25960)
科研(25572)
创新(24809)
大学(23945)
期刊
(90408)
经济(90408)
研究(58372)
中国(42441)
(38830)
学报(38444)
科学(32528)
(29457)
大学(27537)
农业(25892)
学学(25827)
管理(24446)
教育(24353)
(17898)
金融(17898)
技术(17677)
业经(14631)
(14455)
经济研究(14394)
财经(14071)
问题(12284)
(12158)
(11189)
(10475)
图书(10118)
技术经济(9814)
业大(9799)
资源(9761)
统计(9722)
理论(9551)
共检索到307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朴英爱  
东北亚地区已与欧盟、北美一起成为三大国际贸易圈之一,而我国又是东北亚经济增长的中心。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体系与各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密切相关,并随着跨国公司物流体系的变化而急剧变化。为了应对进出口货物量的增长和竞争东北亚地区物流中心的地位,各国纷纷制定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市场和成本要素来看,我国具有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优势,加上跨国集团已把我国视为“世界加工厂”,纷纷建立国际采购和加工中心,这些非常有利于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东北亚物流体系;但还有很多制约我国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因素,需要尽快克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祝滨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东北亚各国以提升产业功能为动力,以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推动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日韩将成为区域内的研发中心,以其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与各国合作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承接产品和技术转移的同时,加速以国产化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过程,将成为加工制造业基地;俄罗斯则以其"能源大国"的天然优势面向东北亚市场,以"能源安全"为目标,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东北亚各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的新的分工体系将逐渐形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东宁  
作为经典国际安全理论的安全困境理论无法充分说明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国家安全状态。无论从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亦或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都难以找到东北亚各国安全战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东北亚各国间的安全互动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越安全困境并以美国为核心的地区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对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结构和流动性安全要素的考察可以发现,各国安全战略的不同与其在国家安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对流动性安全要素的控制能力密切相关。这有助于进一步探寻东北亚国家间安全关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福华  周敏  
本文认为,东北亚共同物流体系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又由更多的小子系统构成。一是共同物流政策与标准系统,主要包括自由运输市场子系统、扩大国际联合运输配额子系统、泛东北亚运输市场缓和竞争子系统、共同的通关数据标准子系统。二是共同物流运行系统,包括港口运输子系统、铁路运输子系统、管道运输子系统、保税仓储子系统。三是共同物流企业系统,包括物流信息平台子系统、物流业务平台子系统、物流技术交流子系统。文章提出,构建共同物流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东北亚各国共同努力,逐步推进,在共同的框架和政策条件下,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目标模型和供应链物流绩效动态评价模型,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确保共...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宋熙年  金承男  
一、东北亚地区运输体系的现状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正在发展。但由于东北亚地区内的苏联远东与中国东北交通设施不完备,经常出现滞港、压船,货流不畅的情况。(一)陆路运输情况1986年中国铁路总延长线为52500公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晗斌  徐冰  
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包含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主要运输网络的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已基本建成。但是,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设施发展不平衡、交通物流布局不合理、交通物流通道瓶颈限制、非经济因素障碍等问题。因此,应加强东北亚交通物流合作,以经济一体化为动力,从"分建共用"到"共建分有"、"共建共有",最终实现交通物流政策一体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世和  
目前,关于东北亚经济圈和东北亚区域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而且取得了不少可喜的研究成果。为了实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图们江流域开发的宏伟计划,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沈海涛  
东北亚区域政治研究作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独立的研究体系。适应东北亚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状况 ,有必要加强综合性的区域研究 ,探讨如何运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全面地、历史地分析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提出有战略意义的方案和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忠华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区域集团,其一体化进程却非常缓慢。目前,在东北亚地区有两个潜在优先发展的FTA,即一个双边的日本—韩国FTA和一个三边的日本—韩国—中国FTA。根据国际形势和东北亚主要国家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进入提速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的二维发展过程上,都应该选择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的实现途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  于潇  
2000年以来,东北亚有关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东北亚地区内部,除日本和韩国外其他国家之间近期内建立FTA的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对中日、中韩经济贸易关系非常紧密的国家之间建立FTA的可能性较小,缺乏政治互信是导致该地区内部FTA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迟福林  
经济全球化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利益联系日趋紧密,但由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世界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面临严重威胁。为此,现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多边行动、协调行动。中国坚定推进扩大开放,重视以周边整体为基础的全面规划与构建,把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作为构建新型伙伴关系的重点,其中东北亚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努力推动东北亚区域性合作机制建设,促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应以双边合作带动三边、多边经贸合作的重要突破;努力实现中日韩经贸合作的重要突破;加快推动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对接;务实实施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国坤  吴贞淑  赵玲  
通过对吉林省与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发展的一般特征阐述,分析了区际联系的基础条件和特点,并预示了其发展趋势。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建波  张景全  
朝鲜半岛危机与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的构建与演化关系密切。2010年至2011年初,朝鲜半岛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美日、美韩同盟的演变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变化。此轮朝鲜半岛新危机的特点是,海上危机与核危机并发。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的新变化是,同盟反应以军事压制为主,双边同盟强化并赋予新的内容,三边同盟趋势化且日韩互动提升。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光锐  
〕90年代后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发展正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紧张局势有所缓和,各国把建军重点置于提高质量、更新装备提高战斗力方面,适时调整自己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重点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性事件。因为本地区民族矛盾表面化,各国之间愈加不信任,美国仍在军事上插手本地区事务,使之仍有发生局部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各国正同时加快军事的国际化步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国政  
1999年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复苏迹象 ,但危机因素仍在 ,有的还很严重 ,因此说东北亚地区经济的复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2 0 0 0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将陆续走出低谷 ,踏上复苏之路 ,不过时间将有早晚之分 ,速度将有快慢之别 ,路上的坎坷将有多少之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