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66)
2023(2799)
2022(2536)
2021(2255)
2020(1851)
2019(4326)
2018(4102)
2017(7765)
2016(4588)
2015(4985)
2014(4897)
2013(4909)
2012(4756)
2011(4458)
2010(4419)
2009(3958)
2008(3932)
2007(3602)
2006(3238)
2005(3072)
作者
(14988)
(12981)
(12643)
(12192)
(8190)
(6432)
(5838)
(5026)
(4843)
(4672)
(4477)
(4283)
(4259)
(4255)
(4171)
(4050)
(3910)
(3794)
(3652)
(3650)
(3262)
(3244)
(3158)
(2950)
(2849)
(2841)
(2825)
(2806)
(2780)
(2738)
学科
(20176)
经济(20149)
(8528)
管理(7682)
方法(7519)
地方(7452)
数学(7097)
数学方法(7026)
中国(6953)
(6567)
(5219)
人口(5054)
农业(4979)
(4443)
企业(4443)
地方经济(4218)
(3568)
贸易(3565)
业经(3504)
(3408)
环境(3279)
(3251)
(2986)
关系(2852)
(2755)
(2752)
金融(2750)
资源(2427)
(2238)
银行(2218)
机构
大学(66457)
学院(65385)
研究(31129)
(27053)
经济(26505)
中国(21715)
科学(20753)
管理(20160)
(18501)
理学(17233)
研究所(17169)
理学院(16870)
(16467)
管理学(16435)
管理学院(16307)
(15679)
农业(13268)
中心(13216)
业大(11964)
(10980)
(10738)
科学院(10590)
(10437)
师范(10313)
北京(10263)
(9921)
(9615)
经济学(8897)
财经(8766)
师范大学(8478)
基金
项目(47534)
科学(36127)
基金(33710)
(31918)
研究(31802)
国家(31655)
科学基金(24892)
社会(19513)
社会科(18346)
社会科学(18344)
(17776)
基金项目(17632)
自然(16773)
自然科(16350)
自然科学(16347)
(16329)
自然科学基金(16053)
资助(14171)
教育(14052)
编号(12172)
(11686)
重点(11604)
(10412)
计划(10131)
成果(9947)
科研(9350)
科技(9317)
课题(9229)
(9094)
发展(9067)
期刊
(29203)
经济(29203)
研究(20625)
(14908)
学报(14469)
中国(14390)
科学(13347)
农业(10497)
大学(9764)
学学(9308)
教育(6795)
(6719)
管理(6219)
(6116)
(5429)
金融(5429)
资源(5402)
经济研究(4732)
技术(4482)
人口(4169)
业经(4046)
业大(4038)
世界(3977)
问题(3909)
财经(3894)
国际(3528)
统计(3473)
(3448)
(3370)
(3314)
共检索到1008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雪  
1 950年以来 ,东北亚各地区人口死亡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由于各地区存在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因而死亡率下降的类型有所不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加剧 ,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在 2 0 50年以前将同时出现上升的趋势 ,各地区的具体特点又有所不同 ;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过程与各地区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死因构成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新欣  
医学界和人口学界都对死因进行分析,但侧重点不同,人口学界对死因分析,其意义在于——从导致人口死亡的直接原因研究社会、经济、医疗卫生以及生物等因素对总人口中不同特征人口的作用情况及程度;从对纵向资料的对比研究中,看出上述各因素的变化,再结合对其它问题(如生育、迁移等)的研究,便可对人口同社会、经济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虹生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  
1982年人口普查和千分之一生育率调查,提供了有关妇女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以及母亲生育年龄和生育率的关系的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也作了不少的具体分析,人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律性的了解。但是,上述诸社会经济指标和死亡率的关系如何,因没有直接的调查资料,更没有全国性的确切的全面资料,缺少具体研究和论述。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嵩龄  
中国—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环境合作包括众多方面,既有双边合作,又有多边合作。目前,这些多方面的环境合作已显现出很多绩效,如逐步启发与强化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共同体”,以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解决国际间的跨国环境矛盾和纠纷,促进东北亚各国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的发展等。但在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东北亚国家间的环境合作将成为全球环境中具有高度积极意义的组成部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曾毅  冯秋石  Therese Hesketh  Kaare Christensen  James W.Vaupel  
文章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近两万名80~105岁高龄老人的数据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发展使得2008年高龄老人存活概率和自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1998年有显著改善。医疗条件进步使健康较差高龄老人被"救"存活率提高,使2008年高龄老人客观量测的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比10年前显著下降;这给社会和亿万家庭带来严峻挑战。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寿命提高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成本;但它不是以往不少国际文献解释这一现象时所称的"胜利的失败",所以没有必要为此恐慌,而需要全社会积极应对,努力实现人口健康老龄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曾毅  冯秋石  Therese Hesketh  Kaare Christensen  James W.Vaupel  
文章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近两万名80105岁高龄老人的数据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发展使得2008年高龄老人存活概率和自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1998年有显著改善。医疗条件进步使健康较差高龄老人被"救"存活率提高,使2008年高龄老人客观量测的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比10年前显著下降;这给社会和亿万家庭带来严峻挑战。研究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寿命提高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成本;但它不是以往不少国际文献解释这一现象时所称的"胜利的失败",所以没有必要为此恐慌,而需要全社会积极应对,努力实现人口健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建新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轩  
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近年来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各国间的贸易规模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为了促进东北亚各国间贸易的持续繁荣发展,本文试从贸易便利化的角度来分析目前东北亚地区贸易便利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提出促进东北亚地区贸易便利化的发展对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李国夫  
]随着冷战结构的崩溃和东北亚各国(地区)经济互补性的增强,该地区的人口转换也取得了迅速进展。在东北亚地区的人口转换过程中,人口转换的速度由于国家的多样性而明显不同,其中,邻国的直接或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特别是随着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近年来地区经济、技术交流的扩大,已经迎来了人口、产业转换相互作用的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的人口转换和产业转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东北亚地区人口和产业的转换,将极大地促进和加快地区间资本循环——技术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移动的过程,这将对21世纪该地区的变革及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维志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与某些国家的情况相反,法国城市中总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高,随着居民区的不断增加,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大城市的社会职业结构一般都更有益于居民,当然仍存在着导致死亡的各类原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  
当研究和分析全国平均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状况时,不能不考虑到我国城乡之间,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卫生事业等方面发展很不平衡而产生的地区死亡率水平及变动趋势的差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