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66)
2023(6411)
2022(5299)
2021(4682)
2020(3936)
2019(8455)
2018(8280)
2017(15835)
2016(8675)
2015(9864)
2014(10161)
2013(9785)
2012(9345)
2011(8680)
2010(8653)
2009(7773)
2008(7534)
2007(7061)
2006(6148)
2005(5528)
作者
(27275)
(22904)
(22602)
(21540)
(14068)
(10681)
(10349)
(8937)
(8557)
(8069)
(7793)
(7627)
(7391)
(7359)
(7214)
(6994)
(6777)
(6660)
(6544)
(6314)
(5860)
(5659)
(5573)
(5150)
(5093)
(5051)
(4896)
(4865)
(4736)
(4642)
学科
(42805)
经济(42768)
管理(20327)
(18071)
地方(15501)
(13774)
企业(13774)
方法(11978)
中国(10960)
(10893)
地方经济(10297)
业经(9876)
数学(9775)
数学方法(9696)
(9310)
产业(9238)
(8323)
(7430)
农业(7095)
(6968)
金融(6959)
理论(6311)
技术(6260)
(6117)
(6112)
银行(6094)
环境(5989)
(5966)
结构(5943)
(5854)
机构
学院(126597)
大学(124118)
(53484)
经济(52329)
研究(51813)
管理(43951)
理学(37091)
中国(36959)
理学院(36577)
管理学(35918)
管理学院(35684)
科学(32256)
(27642)
(27589)
研究所(25238)
(24406)
中心(22525)
(21985)
(20609)
业大(19576)
(19466)
农业(19326)
(18477)
师范(18261)
北京(17433)
财经(16991)
(16150)
科学院(15983)
经济学(15866)
(15851)
基金
项目(86556)
科学(67817)
研究(64279)
基金(60062)
(53639)
国家(53225)
科学基金(44040)
社会(40240)
社会科(38202)
社会科学(38196)
(36153)
基金项目(31693)
(30020)
教育(28175)
自然(26796)
编号(26144)
自然科(26121)
自然科学(26110)
自然科学基金(25627)
资助(23400)
(21993)
成果(21434)
重点(20528)
课题(19618)
(18331)
(18054)
发展(18046)
(17789)
创新(17232)
国家社会(16756)
期刊
(65185)
经济(65185)
研究(38458)
中国(28959)
(22821)
学报(21717)
科学(19942)
管理(17480)
教育(16332)
农业(15741)
大学(15714)
(15425)
学学(14877)
技术(11730)
业经(11503)
(10681)
金融(10681)
经济研究(10574)
问题(8565)
(8377)
财经(8209)
(7432)
科技(7028)
(6975)
论坛(6975)
(6730)
国际(6514)
世界(6496)
商业(6496)
资源(6354)
共检索到199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祝滨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东北亚各国以提升产业功能为动力,以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推动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日韩将成为区域内的研发中心,以其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与各国合作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承接产品和技术转移的同时,加速以国产化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过程,将成为加工制造业基地;俄罗斯则以其"能源大国"的天然优势面向东北亚市场,以"能源安全"为目标,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东北亚各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的新的分工体系将逐渐形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朴英爱  
东北亚地区已与欧盟、北美一起成为三大国际贸易圈之一,而我国又是东北亚经济增长的中心。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体系与各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密切相关,并随着跨国公司物流体系的变化而急剧变化。为了应对进出口货物量的增长和竞争东北亚地区物流中心的地位,各国纷纷制定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市场和成本要素来看,我国具有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优势,加上跨国集团已把我国视为“世界加工厂”,纷纷建立国际采购和加工中心,这些非常有利于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东北亚物流体系;但还有很多制约我国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因素,需要尽快克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沈海涛  
东北亚区域政治研究作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独立的研究体系。适应东北亚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复杂状况 ,有必要加强综合性的区域研究 ,探讨如何运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全面地、历史地分析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提出有战略意义的方案和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忠华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区域集团,其一体化进程却非常缓慢。目前,在东北亚地区有两个潜在优先发展的FTA,即一个双边的日本—韩国FTA和一个三边的日本—韩国—中国FTA。根据国际形势和东北亚主要国家的政策变化,可以预测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要进入提速阶段。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的二维发展过程上,都应该选择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不同的实现途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季崇威  
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和加强次区域性合作季崇威一、东北亚将成分21世纪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亚太地区是当前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在21世纪,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蒙古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我认为将成为世界上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于海洋  
在解释国际秩序的构成上,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权力的基础地位,自由主义传统认为权力不能单独起作用,哈贝马斯的协商理论则重视"说服与承认"关系在秩序建构中的作用。东亚区域国际秩序的发展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别,中华帝国(1)长期拥有权力优势和慎重使用权力的传统,并在东亚区域中心和边缘地区形成了明确的秩序原则和灵活的妥协空间。权力结构——协商规范间的平衡共存使古典东亚区域秩序长期维系。西方殖民列强打破东亚区域的隔绝性后,传统帝国秩序下的中心—边缘权力结构解体,既有协商规范也失去了吸引力,协商规范与权力结构的关系也由平衡转向依附。权力结构与协商规范没有找到新的平衡,使东北亚区域格局陷入长期动荡。如何在权力结构与协商规范间找到平衡,成为解释东北亚区域秩序发展的重要视角。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雪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存在许多障碍,缺乏对知识、技能和职业资格的统一评价标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尤为困难。2002年,欧盟开始实施对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改革,新的欧盟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包含三个子认证体系:职业资格认证的一般体系、以工作经验作为证明的自动的资格认证体系、特殊行业的自动职业认证体系。欧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改革的目的是保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对东北亚地区劳动力合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宝仁  
〕东北亚各国间的政治关系日益改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发图们江、进一步扩大区域内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促进本区域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已成为东北亚各国的共识。东北亚各国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参与区域经济开发与合作的基本策略。今后,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将会不断增大,合作前景较为可观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放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使东北亚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 ,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对该地区的分工协作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 ,除日本以外 ,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受贸易和投资的牵引 ,经济获得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贸易与投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东北亚各国和地区具备开展分工协作的坚实基础 ,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作为东北亚惟一的发达国家日本 ,也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力争在今后本地区的分工协作中掌握主导权 ,但发展的现实和趋势说明 ,日本的这一企图是徒劳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宋魁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合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也出现了新态势,因此,提出构建东北亚区域旅游共同体,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日显重要。建议打造一条龙式的旅游路线,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产品的一体化;制定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促进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以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为突破口,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邱询立  
进入21世纪,资源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而资源竞争的重心则是能源的竞争。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北亚各国对能源需求逐年增加,各国间的能源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安全再度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从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动因、必然性、局限性以及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的基础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可寻找出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原则及路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儒煜,宋宝龙  
由于美、日、中、俄等大国经济形势苦乐不均、产业资源进退不一,给21世纪的东北亚产业布局带来深刻影响。其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作为主要技术源的美国的兴起和日本的低速不前,增加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复杂性。从东北亚整个区域布局来看,发展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将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胜今  
产业互补性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互补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劳动力结构不仅是产业结构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是开展产业合作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戚文海  
建立科技共同体对于21世纪初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东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潜力日益转移到依靠新科技进步上来,全球网络通讯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为东北亚区域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未来构建完善、开放的创新体系是东北亚科技共同体发展的定位与目标。启动东北亚科技共同体并使其高效运转,还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