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48)
2023(10755)
2022(9674)
2021(9176)
2020(7652)
2019(17468)
2018(17588)
2017(33638)
2016(18417)
2015(20506)
2014(20059)
2013(19605)
2012(17527)
2011(15674)
2010(15401)
2009(14224)
2008(13212)
2007(11228)
2006(9638)
2005(8039)
作者
(51712)
(42742)
(42607)
(40263)
(26983)
(20624)
(19188)
(17106)
(16101)
(15086)
(14510)
(14178)
(13248)
(13247)
(13131)
(13125)
(12894)
(12725)
(12072)
(12055)
(10761)
(10236)
(10215)
(9619)
(9593)
(9561)
(9430)
(9259)
(8627)
(8601)
学科
(66424)
经济(66349)
管理(50555)
(47251)
(39788)
企业(39788)
方法(31988)
数学(27538)
数学方法(27201)
(18541)
中国(16601)
(16164)
(15328)
业经(15300)
地方(14225)
(12225)
贸易(12219)
农业(12209)
理论(12175)
(11843)
(11535)
环境(11015)
(10831)
技术(10830)
(10722)
财务(10658)
财务管理(10642)
企业财务(10012)
教育(9948)
(9590)
机构
学院(248298)
大学(247355)
管理(100393)
(90615)
经济(88490)
理学(88066)
理学院(87086)
管理学(85444)
管理学院(85033)
研究(80040)
中国(56848)
科学(53060)
(51924)
(42384)
业大(40567)
(40200)
(39858)
研究所(37128)
中心(36087)
(34063)
农业(33814)
(33143)
师范(32832)
财经(32830)
北京(32400)
(29869)
(29013)
(28459)
技术(27691)
师范大学(26402)
基金
项目(178697)
科学(138981)
研究(130203)
基金(127565)
(111861)
国家(110930)
科学基金(94589)
社会(79143)
社会科(74819)
社会科学(74799)
(71315)
基金项目(68821)
自然(63100)
自然科(61591)
自然科学(61574)
自然科学基金(60412)
(60102)
教育(59669)
编号(54744)
资助(51891)
成果(43328)
重点(39944)
(38264)
(38062)
(37614)
课题(36997)
创新(34972)
科研(34508)
项目编号(33897)
大学(33074)
期刊
(96518)
经济(96518)
研究(68481)
中国(42811)
学报(41987)
(39071)
科学(37473)
管理(35105)
大学(30551)
教育(29163)
学学(28786)
(28680)
农业(28152)
技术(21167)
业经(17682)
(16469)
金融(16469)
经济研究(15286)
图书(14619)
财经(14477)
(14307)
科技(13013)
理论(12527)
(12182)
问题(12135)
实践(11824)
(11824)
(11701)
技术经济(11253)
现代(11235)
共检索到342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博博  徐新朋  侯云鹏  胡诚  何萍  伍玉鹏  
为确定东北地区中部黑土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于2017-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连续4 a设置定位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及氮素盈余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秸秆还田下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随着试验的开展呈降低趋势,降幅达到了15.8%。玉米累积氮素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当施氮量超过210 kg/hm~2时,显著增加了土壤矿质氮素累积量,与播前土壤相比,在高施氮量下(280和350 kg/hm~2),其矿质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了13.0%和33.6%,与此同时,其氮素累积表观损失达到了578和833 kg/hm~2。氮素表观盈余率与氮肥用量、籽粒产量、累积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损失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当盈余率为0时,氮肥用量为188.9 kg/hm~2,产量为11 850 kg/hm~2,氮素回收率为40.1%,氮素损失量为65.7kg/hm~2。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下配施适宜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综合考虑作物产量、理论盈余率及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因素,所研究区域长期秸秆还田下适宜氮肥用量为179.5~198.4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万青   周颖   王立刚   刘玲洁   魏禾雅  
[目的]秸秆还田是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提高黑土地土壤肥力,推动农田固碳减排的重要绿色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技术应用者理应得到合理补偿。然而东北地区现行的秸秆还田补贴标准偏低,难以有效发挥政策激励作用。为提高秸秆还田补贴政策准确性,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应充分考虑以农户支付意愿作为秸秆还田补贴标准定价依据。[方法]文章基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24份调研数据,运用意愿价值评估法和双栏模型识别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测算农户技术支付水平。[结果](1)愿意支付秸秆还田技术费用的受访者占比67.41%,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受访样本愿意支付的额度平均值为316.14元/hm2;(2)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意愿受文化程度、务农年限、机械成本、种子成本、还田作用、地权稳定性、信息渠道等因素影响,支付水平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另受化肥成本和生产经营贷款权影响;(3)基于双栏模型测算得出研究区农户秸秆还田技术支付水平为320.75元/hm2。[结论]政府需结合农户支付意愿优化秸秆还田补贴政策,建议给予哈尔滨郊区普通农户802.11元/hm2(53.47元/0.067hm2)补偿,应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调动农户技术应用积极性,促进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霍竹  王璞  付晋峰  
氮肥施用过量、肥效低下以及持续增产效果不显著一直以来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近年来,秸秆还田配施氮 肥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试验在向当地农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了传统施氮处理(300 kg/hm2),依据 叶片诊断技术所确定的玉米需肥量设置了优化施氮处理(60 kg/hm2),以不施氮肥作为对照,研究了北京郊区秸秆还 田下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生长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得到如下结果:两种氮肥施用方式对夏 玉米株高、叶面积、茎粗、节根等影响不明显;各指标均高于对照;传统施氮、优化施氮条件下夏玉米产量分别达到 7 297.65 kg/hm2、7 385.1 kg/hm2,产量效应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郑春雨  沙珊伊  朱琳  王少杰  冯国忠  高强  王寅  
【目的】在农学和经济效益基础上,基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探索优化玉米氮肥施用量,促进黑土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协同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多重目标。【方法】2017—2020年在吉林省典型黑土区两个地点(三棵树村和泉眼沟村,简写为SKS和QYG)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尿素)用量(0、50、100、150、200、250、300 kg N·hm~(-2))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综合效益分析方法评估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的农学、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别为施氮引起的直接产值增量、除去氮肥成本的利润增量、除去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污染成本的生态效益、除去环境污染引发人类健康危害成本的社会效益),并分别计算农学最佳施氮量(agronomically optimal N rate,AOR)、经济最佳施氮量(privately optimal N rate,POR),生态最佳施氮量(ecologically optimal N rate,EOR)和社会效益最佳施氮量(socially optimal N rate,SOR),最终综合多重效益优化黑土区玉米的氮肥施用量。【结果】黑土区玉米施用氮肥具有显著增产效果,两个试验点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持续上升,均在200 kg N·hm~(-2)达到产量平台,SKS和QYG 4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0.3和11.1 t·hm~(-2)。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也随施氮量增加而持续提高,SKS和QYG均在300 kg N·hm~(-2)达到最高(分别为151.9和161.8 kg N·hm~(-2)),而氮肥表观回收率均在施氮量100 kg N·hm~(-2)时最高(分别为70.3%和72.2%),而后则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基于4年试验结果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发现,氮肥投入导致的生态和社会成本均随施氮量增加呈指数增长趋势,玉米施氮后的产值增量、利润增量、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一元二次曲线趋势。基于曲线拟合计算,SKS点的AOR、POR、EOR、SOR分别为236、225、215、211 kg N·hm~(-2),而QYG点分别为245、235、225、221 kg N·hm~(-2)。AOR条件下,SKS和QYG点的玉米产量分别为10.6和11.4 t·hm~(-2),活性氮损失分别为44.4和46.8 kg N·hm~(-2),生态效益分别为8 786和10 271元/hm~2,社会效益分别为8 351和9 822元/hm~2。两个试验点在EOR条件下相比AOR条件分别减施氮肥8.8%和7.9%,提高氮肥偏生产力9.1%和8.1%,减少活性氮损失11.7%和11.0%。两个试验点的SOR在EOR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氮投入,SOR相比AOR分别减施氮肥10.6%和9.6%,减少活性氮损失14.0%和13.1%,增加社会效益124和119元/hm~2。【结论】基于生态和社会效益评估,本研究条件下玉米在10.5—12.0 t·hm~(-2)产量水平的适宜施氮量为210—220 kg N·hm~(-2),建议黑土区玉米养分管理应以最佳生态或社会效益为目标推荐施氮量,以实现减氮增效、生态高产和人类健康等多重目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伟  张立祯  逄焕成  牛世伟  蔡倩  孙占祥  安景文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丽娜  胡乃月  马建辉  李金娜  杨娜娜  岳影  李春喜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政鑫  王晓云  田雅洁  王锐  彭青  蔡焕杰  
【目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提高作物生产力,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管理措施对夏玉米农田氮素利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明确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种类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以应对气候变化。【方法】利用DNDC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秸秆还田和不同氮肥种类对关中地区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通过田间土壤温度、水分、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累积量试验数据的验证,DND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累积量。【结果】模拟和实测结果均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会提高作物产量并促进土壤氨挥发,稳定性氮肥与普通尿素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减少土壤氨挥发累积量。敏感性分析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均对施氮量最敏感。在RCP4.5排放情景下,单施稳定性氮肥(NF1)和单施尿素(NF2)分别在2050s—2090s和2070s—2090s产量显著降低,秸秆配施稳定性氮肥(SF1)和秸秆配施尿素(SF2)均在2050s—2090s产量显著升高;在RCP8.5排放情景下,单施稳定性氮肥(NF1)在2070s—2090s产量显著降低,单施尿素(NF2)产量无显著变化,秸秆配施稳定性氮肥(SF1)和秸秆配施尿素(SF2)均在2050s—2090s产量显著升高。单施稳定性氮肥(NF1)在RCP4.5排放情景下的2050s—2090s和在RCP8.5排放情景下2030s—2090s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显著提高,其余各处理在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各时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与当前气候条件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DNDC预测结果表明,在关中地区未来气温和CO2浓度升高以及降水变化的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稳定性氮肥会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并降低土壤氨挥发累积量,是最佳的高产减排农田管理方案,可为应对气候变化及合理使用秸秆和氮肥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李尚中  
为探索秸秆还田与减氮对旱地覆膜玉米(Zea mays)产量、土壤氮素形态及氮肥利用率(NUE)的影响,开展了连续5年的玉米连作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施氮(225 kg·hm-2, F)、秸秆还田(9 000 kg·hm-2, TS)、F+TS、80%F+TS、60%F+TS和不施肥+不还田(CK)。结果表明:与F+TS处理相比,80%F+TS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 0.05),但显著降低了深层(20-40 cm)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而且80%F+TS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2019和2020年较F+TS处理分别提高了23.7%和22.1%(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鑫  张娟霞  刘伟刚  郑险峰  翟丙年  王朝辉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该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6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玉米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0,84,168,252和336 kg/hm2),共计10个处理,研究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5年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呈“低氮减产,高氮增产”的规律。201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传龙  郭熙盛  王文军  武际  
【目的】探讨土壤无机氮含量对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施用氮肥与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为该轮作制高产优质安全的氮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0、90、180、270、360、450kg·ha-16个施氮水平在两种无机氮含量土壤上春甘蓝、玉米、冬甘蓝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甘蓝水溶性糖、Vc、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供试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影响第一季春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高,春甘蓝最大施氮量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对后茬冬甘蓝影响减弱,表明土壤无机氮变化活跃,只对当季作物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当地习惯施氮量高出甘蓝获得最大产量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张一  
为了在淮北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小麦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玉米秸秆单季还田和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还田处理2008和2009年玉米出苗数分别比对照高3.25%和11.98%;出苗均匀度、株高整齐度、幼苗素质和耕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最终2008和2009年玉米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92%、9.51%,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15%、9.48%。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两季全量还田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籽粒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金生  周柳强  曾艳  谢如林  区惠平  朱晓晖  谭宏伟  
【目的】确定广西赤红壤区玉米种植体系的农田适宜氮肥施用量,为该地区玉米产业的高产高效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春-秋连续2季播种种植玉米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0、180、240、300、360和480 kg/hm~2)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残留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春、秋玉米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氮肥当季利用率则呈现显著降低趋势。②施用氮肥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以硝态氮为主,且硝态氮主要残留在0~40 cm土层,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③施用氮肥可显著影响0~100 cm土层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施氮量高于360 kg/hm~2时,土壤的无机氮积累量增加显著。土壤氮素盈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春玉米生长季氮肥盈余部分绝大多数在土壤中残留,到秋玉米季继续施用高量氮肥,则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氮素残留和表观损失,且氮素表观损失量增幅更大。④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指数增加关系,氮肥当季利用率与施氮量呈幂函数降低关系,春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00和322 kg/hm~2处,秋玉米生长季产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与氮肥利用率交于211和300 kg/hm~2处。【结论】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春秋连作体系中的氮肥残留后效作用,兼顾作物产量、环境效应与肥料效应,广西赤红壤玉米种植区的适宜氮肥季用量为N 200~30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梅  尹昌斌  李贵春  南云不二男  
针对过量施用氮肥和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的现状,探索减量施氮、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土壤氮素的淋失风险,以期为降低氮素淋失风险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河北省徐水县进行连续4年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田间定位试验,分析耕作(少耕和常规耕作)、施氮量(无机氮0、200和300 kg/hm~2)和秸秆(还田、不还田)等措施对作物收获后土壤无机氮累积、土壤—作物体系氮平衡状况以及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过量施氮处理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高达221 kg/hm~2,过高的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玉米高温多雨季氮素淋洗风险。3年氮平衡累积量比较显示,过量施氮、少耕/常规耕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浩   黄禹铭   白雨欣   彭豪   黄超龙   郝潇逸   任广鑫  
[目的]研究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及活性氮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关中地区合理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于2020—2022年,在陕西省关中地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施氮量和秸秆还田方式2个因素,其中施氮量包括传统施氮(N1)和减量施氮(N0.7)2个水平,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S)2个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4个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秸秆还田(N1S)、减量施氮+秸秆还田(N0.7S)、传统施氮+秸秆不还田(N1S0)和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N0.7S0),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N2O)排放通量、土壤活性氮组分(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无机氮(IN)、有机氮(D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2O累积排放量,并分析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活性氮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施氮量处理下,与秸秆不还田(S0)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S)增加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NO3-N、NH4+-N、IN、DON、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2O累积排放量;在同一秸秆还田方式下,与传统施氮(N1)处理相比,减量施氮(N0.7)处理降低了土壤N2O累积排放量、NO3--N、NH4+-N、DON、MBN含量以及夏玉米产量和单位产量N2O累积排放量。与N1S0处理相比,N1S和N0.7S处理显著增加了夏玉米产量和N2O累积排放量,N0.7S0处理显著降低了夏玉米产量和N2O累积排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NO3--N、NH4+-N、IN、DON和MB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与传统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比较,传统施氮+秸秆还田处理和减量施氮+秸秆还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减量施氮+秸秆不还田处理可显著降低N2O排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秉林  车宗贤  张久东  包兴国  吴科生  杨蕊菊  
【目的】通过探讨氮肥减量条件下长期间作毛叶苕子利用其根茬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氮肥贡献率的影响,旨为玉米毛叶苕子间作体系的氮肥替代及其氮素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甘肃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不施肥(CK)和习惯施氮(N100)水平下设置单作玉米处理,在90%(N90V)、80%(N80V)、70%(N70V)、60%(N60V)和0%(N0V)的习惯施氮水平下设置玉米毛叶苕子间作处理,共7个处理,3次重复,田间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不同氮肥减施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后,作物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的变化规律。【结果】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利用根茬还田对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而且这种增产优势随间作年限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相比习惯施氮处理(N100),在化学氮肥减施20%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可以在保证玉米稳产的情况下增收2 273.2 kg·hm~(-2)毛叶苕子干草,合计收益增加0.9%,达29 686元/hm~2,同时,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显著提高20.7%和14.7%;在化学氮肥减施30%的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虽然玉米籽粒产量降幅明显,达7.7%,但是因为可以增收2 319.34 kg·hm~(-2)毛叶苕子干草,合计收益与习惯施氮处理持平,达28 652元/hm~2,同时,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显著提高31.8%和16.3%;在化学氮肥减施40%的条件下玉米长期间作毛叶苕子根茬还田,虽然可以增收2 303.09 kg·hm~(-2)毛叶苕子干草,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也显著提高48.8%和23.8%,但是因为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10.7%,合计收益只有27 929元/hm~2,显著低于习惯施氮处理。【结论】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生产过程中,氮肥减量条件下长期(9年)间作毛叶苕子利用其根茬还田,若只考虑玉米籽粒产量,则可以替代20%的化学氮肥用量,若考虑玉米和毛叶苕子的合计产值,则可以替代30%的化学氮肥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