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19)
- 2023(3240)
- 2022(2866)
- 2021(2607)
- 2020(2275)
- 2019(5011)
- 2018(4847)
- 2017(9299)
- 2016(5185)
- 2015(5690)
- 2014(5569)
- 2013(5711)
- 2012(5497)
- 2011(5027)
- 2010(4882)
- 2009(4552)
- 2008(4416)
- 2007(3921)
- 2006(3488)
- 2005(3165)
- 学科
- 济(26033)
- 经济(26017)
- 业(12604)
- 管理(10580)
- 地方(10269)
- 方法(10095)
- 农(9797)
- 数学(9187)
- 数学方法(9070)
- 企(7250)
- 企业(7250)
- 农业(6825)
- 业经(5624)
- 中国(5453)
- 地方经济(5182)
- 学(4564)
- 贸(4037)
- 贸易(4033)
- 环境(3911)
- 易(3862)
- 制(3481)
- 财(3432)
- 发(3089)
- 农业经济(2951)
- 融(2933)
- 金融(2932)
- 服务(2868)
- 划(2806)
- 和(2784)
- 资源(2725)
- 机构
- 学院(73109)
- 大学(71487)
- 济(32714)
- 经济(32047)
- 研究(31214)
- 管理(26659)
- 理学(22864)
- 理学院(22527)
- 中国(22174)
- 管理学(22048)
- 管理学院(21923)
- 农(20514)
- 科学(20126)
- 所(17086)
- 农业(16328)
- 研究所(15710)
- 京(15489)
- 业大(15272)
- 中心(14422)
- 省(12978)
- 江(12790)
- 财(11935)
- 院(11043)
- 科学院(10604)
- 农业大学(10530)
- 范(10186)
- 师范(10092)
- 州(9517)
- 经济学(9489)
- 财经(9302)
- 基金
- 项目(52516)
- 科学(40918)
- 基金(37158)
- 研究(36249)
- 家(33712)
- 国家(33447)
- 科学基金(27874)
- 省(24244)
- 社会(23023)
- 社会科(21797)
- 社会科学(21788)
- 基金项目(19846)
- 自然(18603)
- 划(18262)
- 自然科(18164)
- 自然科学(18159)
- 自然科学基金(17800)
- 教育(15649)
- 资助(14943)
- 编号(14192)
- 发(13021)
- 重点(12509)
- 部(11086)
- 创(10942)
- 计划(10850)
- 课题(10460)
- 成果(10454)
- 创新(10397)
- 农(10281)
- 发展(10260)
共检索到115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舒坤良 张雪清 徐晓红 杨双 郭庆海
基于全国及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区位熵模型,研究了东北三省自1978年以来玉米生产的区位优势变异,运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10-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变异趋势。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较全国总体水平均具有区位优势,区位熵排序为吉林第一,辽宁第二,黑龙江第三,但区位优势均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在不考虑外生变量影响的前提下,东北三省2010-2015年玉米产能均会小幅上升,辽宁和吉林的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弱化,而黑龙江将呈现出小幅度波动但总体更为平稳。为稳固东北三省玉米生产区位优势,可从核心产区建设和内涵式增产两方面着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绪昊 高强 陈新平 张务帅
【目的】玉米的总产量在我国三大主粮作物中最高,位居世界第二位。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9%,而资源投入相对较低。本研究旨在明确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方法,采用适用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活性氮损失模型,定量化评价东北三省2007—2016年玉米生产系统的资源投入(肥料、农药和柴油等)及其相关的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风险。【结果】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在时空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平均总施肥量为400 kg·hm~(-2),单产为7 065 kg·hm~(-2),平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GHG)排放量为2 965 kg CO_2 eq·hm~(-2),均为三省最高,而碳、氮足迹较低,平均单位面积活性氮(Nr)损失量为中间水平且年际间变化不大。辽宁省的平均氮肥投入量为198 kg·hm~(-2),Nr损失量为20.8 kg N·hm~(-2),碳、氮足迹为493 kg CO_2 eq·Mg~(-1)和3.53 kg N·Mg~(-1),均为最高。单产为5 966 kg·hm~(-2),处于中等水平,GHG排放量年际间变化不大。黑龙江省平均施氮量为149 kg·hm~(-2),单产水平为5 318 kg·hm~(-2),Nr损失量和GHG排放量等均为三省最低,碳、氮足迹均处于中等水平。时间尺度上,2008—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大,累积增加了5.73 Mhm2。2015年东北三省玉米产量最高,达91.2 Mt(百万吨);2007—2016年玉米平均总产量占全国的32%,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3.9%、11.7%和6.7%;10年平均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0%,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占14.7%、9.3%和6.4%。东北三省玉米10年平均单产为6 116kg·hm~(-2),平均单产最高年份为2013年,为6 824 kg·hm~(-2)。2007—2016年10年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肥料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氮肥稳中有降,磷钾肥逐年升高,2014—2016年3年肥料增长趋势大幅减缓,逐渐趋于稳定,10年间氮、磷、钾肥平均用量分别为177、101和70.2 kg·hm~(-2)。2007—2016年,东北玉米生产农药投入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柴油投入量前4年较为稳定,后逐渐上升。东北玉米生产10年间的平均农药用量为10.2 kg·hm~(-2),平均柴油用量为94.6 L·hm~(-2)。10年间玉米生产(2007—2016)平均单位面积Nr损失量和GHG排放量分别为19.0 kg N·hm~(-2)和2 770 kg CO_2 eq·hm~(-2)。Nr损失量10年间较为稳定。2007—2008和2009—2011年玉米生产的平均GHG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12—2016年呈稳定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的3 045 kg CO_2 eq·hm~(-2)。氮肥田间施用产生的氨挥发是玉米生产中活性氮损失的主要途径,硝酸盐淋洗损失次之,而氧化亚氮排放占比最低。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为肥料生产运输与田间施用。10年间,东北玉米生产的平均氮足迹和碳足迹分别为3.16 kg N·Mg~(-1)和459 kg CO_2 eq·Mg~(-1)。【结论】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明显,吉林省的平均肥料投入量比黑龙江省高124 kg·hm~(-2),GHG排放量高524 kg CO_2 eq·hm~(-2);在时间尺度上,10年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氮肥投入量为170—182 kg·hm~(-2),Nr损失量变化范围为18.4—19.4 kg N·hm~(-2),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中较低的氮肥投入与损失量。玉米生产碳、氮足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资源投入(尤其是氮肥投入)与单产水平之间的平衡。东北三省玉米生产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分析有助于明确现阶段限制因素与主控因子,为优化养分管理实现粮食安全和碳减排的双赢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化春 韩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姜洁 安晓宁 王义明 杜彦明
立足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总体水平的增长,其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和关键举措上。本文选择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玉米,构建模型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
玉米,区域优势,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甜甜 孟婷 穆月英
针对2015年以来我国玉米行业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结构问题,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和灰色系统评估法对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2008—2017年的生产比较优势进行测度,并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具有稳定的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在生产成本和产业利润2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2)显著影响省域比较优势的正向因素为农用柴油使用量、耕地灌溉面积和农村教育经费等,负向因素为农用化肥施用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第一产业GDP占比等。政府需根据生产比较优势调整布局,科学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匹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佟屏亚
世界玉米生产特点和发展趋势(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佟屏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玉米已发展成为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一、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持续提高80年代以来,随着高产杂交...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胜今 齐艺莹
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研究了东北三省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并用PEOPLE软件预测了未来20年东北三省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其目的是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冷志杰 马伊茗 寇晨欢
针对东北玉米收储主体市场化不成熟和供应链断链的问题,选择以收储为主营业务的产后服务主体,归纳以其为核心的收储供应链模式,按绩效增排序得出:国家补贴型、关系型、带设备上门收购型、长期储存型、质量优型、综合最优型。各模式均有存在的必然性,相对综合最优型,核心主体的储存能力和销售方式、收购资金获得渠道、储存能力和时间分别对选择长期储存型、质量优型、国家补贴型有负向影响,建立仓储方式、地区因素、买家履约、烘干能力、企业规模分别对选择长期储存型、质量优型、国家级补贴型、关系型有正向影响。为推进综合最优型,政府要为产后服务主体提供分类供应链管理培训,差异化的补贴,收储相关信息发布的激励,收储供应链金融实施的信息平台支持等。
关键词:
供应链模式 玉米收储 多项logit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文娜 何玉成 刘长城
为更好地把握玉米市场价格未来走向,本文对我国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间的玉米市场价格的整体走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应用ARIMA(p,d,q)模型,对未来短期的玉米价格做出了预测。结果显示,我国玉米价格在短期内将呈小幅上升趋势。最后基于预测结果,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两个主体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作为决策参考。
关键词:
玉米价格 ARIMA模型 波动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艳涛 吴敬学
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在不断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研究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体系。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玉米生产、消费、进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市场均衡模型,对中国玉米供求平衡的变化与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玉米供给而言,到2025年中国玉米产量还有7.9%的上升空间,种植面积对于玉米价格的反应较为滞后,而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种植意愿的提高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增强玉米生产科技要素的投入及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对于玉米需求而言,到2025年中国玉米消费量将要增长38%,玉米饲用需求量和工业需求量呈刚性增长;由于玉米消...
关键词:
市场均衡模型 玉米 供给 需求 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正国 杨鹏 唐华俊 吴文斌 陈仲新 周清波 邹金秋 张莉
【目的】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作物类型(水稻、玉米、春小麦和大豆)典型物候期(出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气候倾向率(θ)确定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和典型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与整体对应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10℃初日出现了提前趋势,初霜日不断推迟,温度生长期天数持续增加,≥10℃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在此背景下,水稻和玉米均出现了出苗期提前(0.04<θ<θ<θ<θ<θ
关键词:
作物物候期 气候变化 生育期 东北三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力行 傅骏骅 刘新芝 彭泽斌 张世煌 李新海 李连城
利用 RFLP、SSR、AFLP和 RAPD分子标记对 1 5个玉米 (Zea mays L.)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 1 0 5个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 ,探讨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1 )利用分子标记把 1 5个供试材料划分为唐四平头、旅大红骨、兰卡斯特、瑞德和 PN共 5个类群 ,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 ;(2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 F1产量、分子标记特殊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 (P
关键词:
玉米 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预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芳
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取2004—2008年数据资料分析了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吉林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显著,但生产效率优势不明显。通过对主产区玉米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发现:主产区玉米生产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吉林玉米生产经济效益在四个样本中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收益水平。本文最后提出增强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生产成本 经济效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王琦琪 向雁
[目的]系统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地位、优势和世界人口大国玉米自给率水平,提出未来我国玉米自给率目标及实现路径,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2017年我国玉米及小麦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与进出口系列数据、2010—2017年世界人口大国玉米生产与进出口系列数据、我国玉米主产区及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数据、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数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示范田最高单位面积产量、未来我国玉米等主要粮食消费需求等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地位、优势和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结果]玉米是我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自给率水平最高、生产优势最为明显、增产潜力和消费需求增长空间最大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大国保持玉米自给。[结论]我国玉米生产具有相对优势,具有很大的降本增产潜力,是决定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要素,应将玉米与水稻和小麦予同样重要地位,继续保持目前95%以上的自给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布局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东北三省典型春玉米土壤剖面氮库变化及平衡特征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发育期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风险规避、社会网络与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来自东北三省玉米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Ⅳ.未来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社会网络、环境素养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基于东北三省741个玉米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
基于Holt-Winters及趋势—ARMA组合模型的粮食种植成本预测分析——以山东省玉米、小麦为例
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化布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