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92)
- 2023(5219)
- 2022(4518)
- 2021(4365)
- 2020(3548)
- 2019(8290)
- 2018(8073)
- 2017(15499)
- 2016(8344)
- 2015(9170)
- 2014(9309)
- 2013(9230)
- 2012(8579)
- 2011(7836)
- 2010(7811)
- 2009(7379)
- 2008(7267)
- 2007(6428)
- 2006(5932)
- 2005(5652)
- 学科
- 济(38027)
- 经济(37963)
- 管理(23450)
- 业(19990)
- 企(16883)
- 企业(16883)
- 方法(14472)
- 中国(13391)
- 数学(12735)
- 数学方法(12546)
- 地方(10671)
- 制(10268)
- 财(8784)
- 农(8338)
- 学(8008)
- 业经(7579)
- 体(6920)
- 城市(6472)
- 产业(6021)
- 体制(5939)
- 结构(5785)
- 银(5712)
- 银行(5701)
- 贸(5603)
- 贸易(5595)
- 行(5485)
- 理论(5396)
- 易(5389)
- 融(5356)
- 金融(5354)
- 机构
- 大学(123928)
- 学院(120324)
- 济(49772)
- 经济(48514)
- 管理(46052)
- 研究(43836)
- 理学(39512)
- 理学院(38942)
- 管理学(38212)
- 管理学院(37951)
- 中国(32638)
- 京(26846)
- 科学(26618)
- 财(23620)
- 所(21205)
- 中心(20639)
- 研究所(19278)
- 江(18707)
- 财经(18573)
- 农(17631)
- 范(17512)
- 师范(17352)
- 北京(16902)
- 经(16896)
- 业大(16682)
- 院(16472)
- 经济学(16084)
- 州(14728)
- 师范大学(14472)
- 经济学院(14378)
- 基金
- 项目(82704)
- 科学(66377)
- 基金(62161)
- 研究(58302)
- 家(54768)
- 国家(54394)
- 科学基金(47186)
- 社会(39398)
- 社会科(37301)
- 社会科学(37290)
- 基金项目(33190)
- 自然(30660)
- 省(30422)
- 自然科(29975)
- 自然科学(29967)
- 自然科学基金(29429)
- 划(26719)
- 教育(26378)
- 资助(24754)
- 编号(22088)
- 重点(19012)
- 部(18515)
- 成果(17970)
- 发(17475)
- 国家社会(16883)
- 创(16595)
- 教育部(16056)
- 创新(15694)
- 课题(15570)
- 制(15514)
共检索到183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高鑫 姜博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东北三省34个城市2011—2013年两两城市间的百度指数。采用Net Draw、优势流分析法以及C-Value、D-Value层级分析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网络联系格局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三种分析结果后认为:1从"东北地区"尺度看,网络层级中缺乏主导城市,辽、吉、黒三省城市间网络联系并不密切,但是在各自省内联系紧密,网络层级结构明显,从而表明行政区划对东北三省网络联系层级结构具有重要影响。2从两两间发送和接收的百度指数看,辽宁和吉林二省具有"一主一副"的网络结构特征,辽宁省形成了以沈阳为主导城市,大连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的网络层级结构。吉林省形成了以长春为主导城市,吉林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的网络层级结构。黑龙江省则是"单中心"的网络结构特征,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的网络层级结构。
关键词:
百度指数 城市网络联系 东北三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雪铭 刘贺 田深圳 宫一路
人居活动是城市网络的根本,探究城市人居活动网络结构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利用百度贴吧数据分析城市人居活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城市人居活动网络体系,并通过QAP论文相关及回归分析对城市人居活动网络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整体网络方面,人居活动区域联系密度为95.99%,东北三省城市之间普遍存在联系;城市联系类型可划分为全域型、普遍型、较多型、一般型以及较少型五种类型;②层级结构方面,东北三省省内人居活动网络层级较为明显,区域范围内尚未形成主导型城市及次级主导型城市;③城市体系方面,省内人居活动网络体系较为完备,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城市网络体系;④影响因素方面,旅游资源、行政关系、空间邻近及收入水平对城市人居活动网络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谌慧倩 远芳 项亚楠 赵艺维 严程棋
基于腾讯QQ群视角,查找联系两个城市的QQ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和层级结构。研究表明:①东北城市QQ群联系网络密度为63.81%,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QQ群联系。②从城市联系对象看,沈阳、大连等4个城市联系特征为全体伙伴型,大庆、锦州等10个城市属于众多伙伴型,齐齐哈尔、四平等15个城市为普通伙伴型,伊春、白山等5个城市则是寡少伙伴型。③从QQ群联系总量看,东北地区城市具有明显层级结构。沈阳为大区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七台河等4个城市为地方边缘城市,其他城市层级介于之间,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映慧 谌慧倩 远芳 项亚楠 赵艺维 严程棋
基于腾讯QQ群视角,查找联系两个城市的QQ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和层级结构。研究表明:①东北城市QQ群联系网络密度为63.81%,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QQ群联系。②从城市联系对象看,沈阳、大连等4个城市联系特征为全体伙伴型,大庆、锦州等10个城市属于众多伙伴型,齐齐哈尔、四平等15个城市为普通伙伴型,伊春、白山等5个城市则是寡少伙伴型。③从QQ群联系总量看,东北地区城市具有明显层级结构。沈阳为大区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中心;七台河等4个城市为地方边缘城市,其他城市层级介于之间,分属另外5个层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国建 陈传明 侯雨峰 郭连超
通过网络获取2014,2015年黑龙江省城市间的年平均百度指数,模拟城市间信息流,利用Taylor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C-Value和D-Value层次分析法,从城市信息流量、城市网络结构和城市在网络中的主导性与控制力3方面对黑龙江省城市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城市信息流量的层级分布特征明显,全省城市信息流总量有较大增长,但不同城市的增长率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2)黑龙江省城市网络结构极化,南部城市的信息流密度大于北部城市,佳木斯失去了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哈尔滨的核心地位强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百度指数 信息流 黑龙江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映慧 李佳谣 郭晶鹏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映慧 李佳谣 郭晶鹏
利用城市居民在网络搜索中的百度指数分析城市网络联系格局,从百度指数网(http://index.baidu.com)上得到2011—2014年成渝城市群14个城市两两间的百度指数,建立14×14的多值矩阵并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采用Net Draw和优势流分析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Net Draw分析表明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中为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为边缘城市。(2)从优势流分析看,成都为成渝城市群中的主导城市,重庆为次级主导城市,其他城市为从属城市。总体而言,成渝城市群形成了"一主一次多从"的网络联系基本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江潇 李全 汤坤
建立2012年、2017年百度指数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揭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网络联系的结构、类型、空间均衡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城际网络联系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明显增强;(2)城市网络联系层级由"1+5+9+12"分布演变为"3+3+11+10"的格局,上海、武汉、南京成为网络结构中的极核;(3)区域中六成以上城市还属于低点入度、低点出度的Ⅲ型城市,强化区域内城际联系任重道远;(4)城际网络联系强度在空间非均衡性上要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增长幅度上又远大于后者;这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而影响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丽芳 甄峰 王波 席广亮
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09和2012年长三角两两城市间的用户关注度数据,通过计算模拟城市信息流,分析长三角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变。对比研究发现:①城市网络层级变动大,但上海依然是网络的绝对核心;②城市网络结构逐渐优化:由以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Z"型,发展到以扬州、南通、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8"字型,越来越多的城市融入成长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③城市网络内部稳定性日趋增强:各城市信息联系总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基于百度指数的区域城市网络时空变化受经济发展基础、城市功能定位、大事件效应以及城市网络营销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网络 信息流 百度指数 长三角核心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虞洋 宋周莺 史坤博
以各省份之间相互搜索的百度指数作为省域间信息联系的依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格局以及层级结构。研究发现:①各省域的信息联系强度随时间明显上升,但强度位序较低的大部分省份信息联系增速相对较快。②信息联系并未完全脱离地理空间的束缚,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格局总体上呈由东到西联系强度递减的态势,大部分联系集中在稳定的"北京—上海—广东"发散的三角空间结构中。③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总体上呈现"一极三核心,多点带动"的"1+2+7+7+14"的层级结构。北京在信息联系中具有极强的中心度和控制力,上海、广州为次核心,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重庆和四川在省域间信息联系中属于重要的节点。④省域间信息联系网络受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科技教育水平多因素综合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阳 张落成 姚士谋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信息技术的传输,使大量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群空间内集聚与扩散,加密城市群空间内城市联系。在基于公路运输、普通列车、高速列车以及百度指数4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联系虽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城市间的联系不均衡,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多中心的协调网络发展格局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空间流"特征呈现三角形网络结构,其三角形的顶角分别由上海(沪)、南京(宁)与杭州(杭)3个核心节点城市构成。在空间结构内部,形成若干次级城市网络连线;在空间分布上,北翼网络化程度较高于南翼线性联系程度,区域联系强度以"沪—宁"、"沪—杭"沿线向两侧递减;(3)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5个核心城市排名处于网络中心的前列,扬州、南通、泰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相对靠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吸虹效应"有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与经济辐射,完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体系。
关键词:
空间流 网络结构 城市联系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大亮 孙烨 任航 陈影影 张振克
随着地理研究迈入大数据时代,运用互联网展开城市网络结构研究逐渐成为经理地理研究的新思路。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11年~2014年百度用户关注度,构建百度指数城市信息流网络,从大城市群视角和所辖三大子城市群视角,分别探讨城市网络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等级日益明晰,差距拉大。三大子城市群表现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区域非均衡性突显;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和改造着城市群,但非完全颠覆传统城市网络格局,地理区位对城市网络格局和城市影响力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张露 胡业翠 李振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且提升其一体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明确要求。在地理空间的基础架构上,基于长三角城市间有向多值信息流网络关系视角,全面探析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体系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间信息交换功能显著增强,城市体系由单中心的三角形等级结构向多中心多层级的扁平化网络结构演化;2011年,长三角城市体系网络空间组织形态明显呈现出以上海为单极中心,以南京、苏州、杭州为支撑点的"■"形结构;2015年,继续保持上海的单极中心结构,同时,以苏州、南京、合肥、杭州为辐射中心的"■"或"■"形子网络结构正在形成;2019年,以上海、苏州、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组织结构已初步形成,同时,沪宁杭已构成长三角信息流关系经济地理空间的核心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是单纯指物理空间上的一体化,而是通过建立区域价值网络实现关系经济地理上的空间一体化。建议将政府作为新一轮区域合作的主体,打破行政壁垒,将长三角城市群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从更灵活、动态和开放的角度界定空间规划单元,在考虑地理邻近、行政层级等的同时,更加重视从城市间的关系经济地理空间联系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测度和定性解读,继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下通过建立区域价值网络实现关系经济地理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闯 孟韬
本文以网络的视角透析中国城市间的流通体系,选取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店铺网络为样本,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整体属性及其层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完整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网络密度不高,并且网络区域性特征明显,区域网络之间存在重叠,也存在结构洞。(2)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不均衡性较强,层级结构明显,北京和上海是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核心。(3)流通网络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衡,也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东部地区的网络密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城市在网络层级中的位置较高,而网络结构洞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
关键词:
流通网络 连锁企业 网络分析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昱成 李秋丽
本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关系图、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特征,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城市实体特征对城市信息联系网络的影响。研究结论:城市信息联系骨架网络呈"三角形"结构,三个中心城市分别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武汉是"领头羊"地位;省内城市联系较紧密,部分地区城市打破了空间距离跨区域形成联系组团,省间联系则普遍弱,省级行政边界制约明显;网络联系年际加强但整体仍未发展稳定,总体而言一体化程度不高;城市实体空间与信息空间存在交互作用,城市信息网络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及行政等级的影响,空间距离影响则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