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87)
- 2023(7242)
- 2022(6092)
- 2021(5627)
- 2020(4750)
- 2019(11032)
- 2018(10809)
- 2017(21176)
- 2016(11778)
- 2015(13437)
- 2014(13544)
- 2013(13495)
- 2012(12723)
- 2011(11387)
- 2010(11551)
- 2009(10881)
- 2008(11008)
- 2007(10325)
- 2006(8889)
- 2005(8004)
- 学科
- 济(53518)
- 经济(53477)
- 业(32378)
- 管理(30850)
- 企(25931)
- 企业(25931)
- 方法(24501)
- 数学(21929)
- 数学方法(21744)
- 农(16803)
- 中国(14256)
- 业经(13113)
- 财(12852)
- 农业(11784)
- 地方(11117)
- 学(10132)
- 制(10047)
- 贸(9869)
- 贸易(9867)
- 易(9572)
- 和(7780)
- 务(7504)
- 财务(7487)
- 银(7470)
- 财务管理(7464)
- 银行(7444)
- 行(7042)
- 企业财务(7030)
- 环境(6982)
- 理论(6954)
- 机构
- 学院(174270)
- 大学(174231)
- 济(73499)
- 经济(71986)
- 管理(65667)
- 研究(59329)
- 理学(56368)
- 理学院(55723)
- 管理学(54793)
- 管理学院(54462)
- 中国(44442)
- 科学(36700)
- 京(36412)
- 财(33194)
- 农(32197)
- 所(30831)
- 研究所(28061)
- 业大(27617)
- 中心(27498)
- 江(26754)
- 财经(26473)
- 农业(25563)
- 经(23913)
- 经济学(23237)
- 北京(23079)
- 范(22937)
- 师范(22716)
- 经济学院(21160)
- 院(21001)
- 州(20904)
- 基金
- 项目(114230)
- 科学(88916)
- 研究(84092)
- 基金(81331)
- 家(70700)
- 国家(70098)
- 科学基金(58905)
- 社会(52722)
- 社会科(49881)
- 社会科学(49861)
- 省(45166)
- 基金项目(43240)
- 教育(38898)
- 划(38145)
- 自然(36923)
- 自然科(35995)
- 自然科学(35982)
- 编号(35572)
- 自然科学基金(35340)
- 资助(32942)
- 成果(29249)
- 重点(25946)
- 发(25487)
- 部(25460)
- 课题(24222)
- 创(23480)
- 科研(21992)
- 创新(21989)
- 教育部(21611)
- 国家社会(21477)
共检索到255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刚 陈建成
在对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劳动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劳动力再就业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林区劳动力城市就业不充分、林区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以及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等影响林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指出国有林区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包括内部转移途径和林业外部转移途径,提出促进国有林区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制度保障,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劳动者个人要转变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关键词:
国有林区 劳动力 转移途径 再就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冬梅 豆志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效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内蒙古是一个地处祖国北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劳动就业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深化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有林区,尤其是森工企业,劳动力过剩一直是困扰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林业劳动部门的工作难点之一。通过调查实践证明,在林区发展农业经济是转移林区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林华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二元结构的不断加剧,农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桎梏。因此,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使农民能够真正离开土地,走向富裕,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 外部环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克继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并通过研究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了从农业内部和外部来拓展就业空间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日本经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冬冬 高旺盛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剩余劳动力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钧
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转移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区域、文化程度、培训、产业分布、地区分布和转移的组织方式等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河南省 劳动力转移 对策 扩大消费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拓 陈阳 毛飞
通过实地调研,报告总结了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特点;指出了当前存在政策扶持乏力、资金支持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设立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扶持基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惠农政策惠及国有林区林业人口等。
关键词:
国有林区 林业产业 特点 问题 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玲 白媛媛 马艳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少,内蒙古的相关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了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增长都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的结论,并探讨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亚慧 李瑞峰
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多在非正规部门工作,造成工资收入低、工作条件差、就业质量不高。在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外在因素逐渐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之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因素将成为就业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实际数据分析显示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影响了转移农牧区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不同途径的人力资本投资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路冠军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牧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广泛实施,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牧民主体视角基础上的转移就业引导机制研究。本文在明晰转移就业引导机制实施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资本引导、社会引导、市场引导、制度引导四个方面,阐述了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机制的具体内容。最后,针对转移就业引导机制实施的多维主体、客观对象、外部环境,系统论述了牧区转移就业引导机制实施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
内蒙古 牧区 转移就业 引导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鲍景喜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到近乎可以无限供给的国家。在全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在总数为4.2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又占了97.7%。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据测算,目前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这还不包括仍滞留在土地上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90年代中后期,全国农村每年还将增加600—700万个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人。对此,若不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方志 张杰飞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倪建国
当前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剩余劳动力应通过什么途径和形式转移?转移到何处?这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大问题。一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是客观事实。所谓“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置的生产要素,是浪费了的活劳动。我国八亿人口在农村,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规律的作用,自然增长的数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