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0)
2023(7301)
2022(6411)
2021(5920)
2020(5177)
2019(12334)
2018(12249)
2017(23367)
2016(13270)
2015(15250)
2014(15777)
2013(15466)
2012(14682)
2011(13256)
2010(13726)
2009(12872)
2008(12864)
2007(11946)
2006(10156)
2005(9084)
作者
(41174)
(34685)
(34464)
(32891)
(21663)
(16523)
(16013)
(13772)
(12890)
(12339)
(11635)
(11633)
(10969)
(10964)
(10955)
(10940)
(10827)
(10229)
(10058)
(9849)
(8806)
(8586)
(8528)
(7907)
(7858)
(7836)
(7622)
(7602)
(7150)
(7054)
学科
(53867)
经济(53801)
管理(34148)
(31310)
方法(25064)
(24272)
企业(24272)
数学(22107)
数学方法(21913)
(15828)
中国(14461)
(13614)
(13464)
地方(12401)
(11735)
业经(10187)
农业(10053)
(9795)
贸易(9795)
(9399)
理论(9055)
(8891)
(8878)
银行(8841)
(8597)
(8529)
金融(8521)
(8444)
(7837)
财务(7801)
机构
大学(194305)
学院(193344)
(75705)
经济(73833)
管理(69618)
研究(68958)
理学(59109)
理学院(58346)
管理学(57161)
管理学院(56820)
中国(51359)
(45290)
科学(45029)
(40242)
(36923)
(35102)
研究所(33721)
业大(33278)
农业(32099)
中心(31875)
(30461)
北京(29026)
财经(27442)
(26283)
师范(25937)
(24756)
(24545)
(23793)
经济学(22999)
技术(22651)
基金
项目(126892)
科学(97105)
研究(90978)
基金(88856)
(78496)
国家(77816)
科学基金(64446)
社会(54634)
社会科(51548)
社会科学(51530)
(50374)
基金项目(47161)
(43341)
教育(42307)
自然(41947)
自然科(40903)
自然科学(40887)
自然科学基金(40133)
编号(38288)
资助(36783)
成果(32204)
重点(29212)
(27828)
(27654)
课题(27304)
(25704)
计划(24601)
科研(24548)
创新(24098)
大学(23144)
期刊
(84554)
经济(84554)
研究(55153)
中国(40442)
学报(36591)
(36229)
科学(30476)
(28472)
大学(26585)
学学(24906)
农业(24011)
教育(23122)
管理(23019)
技术(17298)
(16250)
金融(16250)
业经(14166)
财经(13610)
经济研究(13421)
(12903)
问题(11940)
(11698)
(10943)
图书(10083)
技术经济(9481)
业大(9469)
统计(9448)
理论(9301)
(9011)
商业(8922)
共检索到289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荣朝和  闫星祎  
随着国内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市区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是城市集聚经济的重要表现,而城市空间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桎梏。东京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城市时空转换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视角和方式。尤其是大都市区轨道通勤体系的建立,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压缩通勤时间距离,提高城市就业可达性,从而拓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回顾了东京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二战"后数十年间的积极转型,认为轨道通勤体系在提高其时空转换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晓萍  赵坚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国主要大城市已经呈现出大都市区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都市区多中心格局的形成,体现人口、产业城市功能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空间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专业化分工所需的市场规模。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为多中心结构提供了空间支撑,在扩展城市集聚经济边界的同时,提高了大都市区多个集聚中心的可达性与连通性,维护了市场的完整性,为多中心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通勤铁路在建设成本、运行速度、运送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经济特性和经济优势,使之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最理想的交通方式。东京大都市区的通勤铁路系统在其空间组织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明  杨涛  凌小静  邬岚  
分析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特征,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层次体系与技术特性建议。综合考虑大都市区的用地布局、客流分布以及走廊特征,以扬州市为案例,提出带状用地布局的大都市区市郊轨道不适合直接穿越中心城区,而应该在中心城外围设置终点站与城区轨道衔接的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焦利民  龚晨  许刚  董婷  张博恩  李泽慧  
大都市区化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区域城市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区土地扩张及区域间的对比分析,以及都市区发育过程中城市扩张的一般化空间模式还未被深入理解。论文选取东京、纽约和上海3个大都市区,获取1990—2015年间3期Landsat影像数据,使用梯度和格网分析法,采用城市土地密度函数和城市扩张指数,从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城市形态变化等方面,多角度对比分析各城市不同阶段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大都市区边界仍在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在研究期内持续增长;20多年间东京、纽约和上海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63%、53%和233%;上海一直处于高强度扩张状态,而纽约的城市扩张在后期几近停滞。②大都市区建设用地密度从中心向外呈圈层递减式分布,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半径的增长最明显;城市形态均趋向于紧凑。③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异质性明显。东京的远郊新城不断建设,纽约一些尚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次中心仍在扩张但速率逐渐放缓,上海的核心区外围增长剧烈并逐渐向远城区推进。④大都市区域扩张先后经历高速期—缓慢期—停滞期,扩张进程表现为核心区膨胀—次中心及新城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多中心结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运迎霞  董艳霞  
新城是大都市区多中心、高密度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促进城乡空间紧凑布局、集约一体发展的新城市空间,轨道交通则因其快速、准时、大容量的特点能有效提升新城的通达性而成为区域客流空间联系的首选。选取新加坡作为研究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讨轨道交通引导下城市空间的组织特征,对其如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解决城市空间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大都市区的空间整合与新城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沛  王超深  
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大都市区概念界定标准的演变历程,对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进行了反思。其次,探讨了轨道交通线网和快捷道路交通支撑条件下通勤率指标的取值问题,提出了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单向通勤率指标为10%或5%的阈值标准。最后,认为阈值标准具有动态性和可调整性的特点,应根据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和对外交通通达条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京祥  
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县行政关系的反复变化,认为这种变化正是我国区域治理体系尚不成熟的表现,不应频繁使用。针对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正在实施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指出应该区别情况对待,而不宜简单划一。在借鉴西方大都市区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充分利用省直管县、调整地级市职能的机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层制大都市区治理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魏立华,丛艳国  
文章以京津唐大都市区为例,从大都市区居民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作为"城际交通"主要方式的快速列车的运行态势及其对都市区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建立"中心辐射型"城际快速列车运行系统,并将中心城市的"城际交通"与"城内交通"衔接的规划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潘海啸  
我国城市发展面临快速城市化,机动化的问题,传统超高密度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如何构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所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世界各国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定得启示。由于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有必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加以总结。本文以上海为例,通过常年的调查研究,从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站点周边土地使用,交通出行的响应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结构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卡  
通过对南京的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新城的深入考察和访问,并以问卷为基础,研究了新城居民在通勤行为空间上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居民通勤行为中新城和主城的空间互动机制。结果表明,一方面,新城的结构与功能影响其通勤流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主城和新城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新城通勤空间的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娉婷  张晓平  
区域重心模型能够直观地衡量经济属性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区域差异,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1989—2009年天津市人口与工业总产值数据,引入重心测度模型,以人口重心为参照,对天津市工业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各区县工业差异变动规律,对重心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与人口重心在北辰区内缓慢移动不同,21年来天津市工业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由市中心移动到市区外围,且在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显著大于南北方向。区位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会对工业布局产生影响,引起工业重心迁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海  
随着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期,长江三角洲有条件建设世界级巨大都市带。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现代化轨道交通,是引领巨大都市带经济社会一体化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先进运输方式。以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为标志,未来长三角将建成拥有多条现代化轨道交通走廊的发达轨道交通体系,形成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轴的"1小时交通圈",人流和物流的规模、速度、频率、效率都会远超过原有基于高速公路的"3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将真正进入高度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新时代,进而构造以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为主框架的世界级巨大都市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承志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研究试图解决的是这样一对矛盾:大都市区内部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了大都市区协调治理的需要,而大都市区内部的权威分割又带来了区域整体治理的难题。也就是说,大都市区的治理根本就是要实现自治与权威、分散与集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国外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研究和治理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为了提升新时期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绩效,应当建立跨区域的权威性协调机构以加强区域协调治理,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以及在大都市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费跃  过秀成  过利超  张宁  
由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组成的高快路系统是满足大都市区范围内长距离快速机动化交通需求的主要载体,是支撑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和产业布局重构的重要因素。论文分析了大都市区化背景下高快路一体化的内涵和布局形态,采用供需平衡模型测算高快路发展规模,通过计算节点和线路重要度确定高快路主要控制节点和走向,结合理论分析和城市实践,估算高快路环线半径。最后以南京大都市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道勇  贾东  任利剑  
"多中心"空间体系是应对持续快速城镇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的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建设是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关键。文章选取东京、新加坡、巴黎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究轨道交通与新城成长的路径,从空间战略整合、投资建设运营及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基于此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当前的政府决策和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