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62)
2023(8875)
2022(7966)
2021(7677)
2020(6406)
2019(15101)
2018(15091)
2017(29354)
2016(16051)
2015(18145)
2014(18131)
2013(17885)
2012(16265)
2011(14616)
2010(14316)
2009(12821)
2008(12290)
2007(10381)
2006(8921)
2005(7532)
作者
(46352)
(38280)
(38090)
(36258)
(24399)
(18417)
(17305)
(15289)
(14536)
(13589)
(13342)
(12667)
(12034)
(11952)
(11822)
(11623)
(11575)
(11465)
(10848)
(10801)
(9563)
(9341)
(9135)
(8640)
(8541)
(8489)
(8459)
(8375)
(7634)
(7580)
学科
(61020)
经济(60953)
管理(44427)
(42020)
(35553)
企业(35553)
方法(30277)
数学(26209)
数学方法(25911)
(15431)
(14883)
中国(14710)
(14168)
业经(13323)
地方(12622)
理论(10790)
(10585)
(10585)
贸易(10580)
农业(10399)
(10245)
技术(9998)
环境(9754)
(9402)
财务(9344)
财务管理(9330)
(9242)
教育(8892)
企业财务(8842)
(8584)
机构
大学(224508)
学院(221435)
管理(91748)
(82385)
理学(80608)
经济(80469)
理学院(79711)
管理学(78229)
管理学院(77848)
研究(73435)
中国(51658)
科学(48224)
(48080)
(36995)
(35658)
(35545)
业大(35313)
研究所(34214)
中心(32497)
北京(30445)
(30223)
(30184)
师范(29915)
财经(29573)
农业(27983)
(27118)
(26996)
(25171)
师范大学(24410)
技术(23683)
基金
项目(160713)
科学(125593)
研究(116368)
基金(116051)
(101519)
国家(100697)
科学基金(86262)
社会(70647)
社会科(66841)
社会科学(66820)
基金项目(62909)
(62600)
自然(58255)
自然科(56872)
自然科学(56862)
自然科学基金(55813)
(53236)
教育(53109)
编号(47877)
资助(47804)
成果(38328)
重点(35580)
(34982)
(33551)
(33232)
课题(32421)
科研(31135)
创新(30908)
大学(29858)
项目编号(29776)
期刊
(86648)
经济(86648)
研究(63053)
学报(37168)
中国(36942)
科学(34143)
管理(32253)
(31534)
大学(27536)
学学(25819)
教育(25296)
(24844)
农业(22789)
技术(19002)
(14600)
金融(14600)
业经(14217)
图书(13562)
经济研究(13235)
财经(13112)
科技(11868)
理论(11799)
(11439)
实践(11173)
(11173)
问题(11127)
(10943)
情报(10474)
技术经济(10369)
资源(10206)
共检索到307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杰  张龙  
利用扫描电镜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成虫前翅感受器的外部细微结构及分布进行了观察。根据感受器的外部细微结构和分布特点,将东亚飞蝗成虫前翅感受器分为3种类型。类型Ⅰ:感受器长30~80μm,直径一般为5~10μm,基部略有膨大,表面比较光滑,主要分布在前翅背面的前缘脉域和臀脉域的基部,数量(512.6±36.0)个,以及前翅腹面的前缘脉域,中脉域和臀脉域的基部,数量(1 278.8±67.8)个;类型Ⅱ:感受器长100~300μm,直径为3~5μm,着生于膨大的毛窝中,主要分布在前翅背面的前缘脉和亚前缘脉上,数量(107.8±5.4)个,以及前翅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奇妙  张龙  李文  贾君镇  
报道了不同龄期、生物型、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有毛形、刺形、锥形、腔锥形及腔形5种类型。毛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细长且顶端略弯曲,主要分布在触角第1~2节。刺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的表皮领中,顶端弯曲或不弯曲,在触角各节上呈均匀分布。锥形感受器粗短,直立于触角表面,其数量约占总数量的50%,集中分布在触角第10~20节。腔锥形感受器为1个锥状突起,着生于1个陷于表皮下的腔中,小锥表面有沟纹,顶端有小孔。腔形感受器为1个直径约3~4μm空腔,或者腔内有非常小的锥状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腔形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第10节以后,在第10节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琼  吴绍平  陈辉  
【目的】揭示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树木的识别机制和行为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及幼虫全身的感受器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头部是感受器分布集中的部位,成虫的前足、鞘翅和膜翅也有化学感受器的分布,主要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和芽形感器7种类型;幼虫全身分布Bhm氏鬃毛、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触角毛形感器是单层壁孔感器,孔状结构连接内腔神经;触角刺形感器是3~4层壁无孔感器;锯齿形毛状结构内部无神经等结构。【结论】位于触角的毛形感器是华山松大小蠹识别寄主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章颖慧  张东  林俊达  董巧香  黄长江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日本沼虾第一触角触鞭上各种感受器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日本沼虾触角感受器在种类、形态和分布上均相似。第一触角分为内、外两鞭,外鞭上具有附鞭。触角上共有四种感受器,分别为化感刚毛(或称嗅毛)、Ⅰ型简单刚毛、Ⅱ型简单刚毛和有齿刚毛。化感刚毛上端柔软,顶端无孔,仅着生于附鞭的凹槽内。其它三种感受器在内外两鞭上均有分布。Ⅰ型简单刚毛通体光滑,顶端逐渐变细,具一顶孔,常伴生Ⅱ型简单刚毛和有齿刚毛,但长度比后两种的短;Ⅱ型简单刚毛基部光滑,顶端被鳞片覆盖,且具复杂的孔结构;有齿刚毛有大小两种类型,表面长有许多齿状突起,齿状突起主要分布于刚毛近顶端1/2~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洪亮  王丙丽  李广花  
应用电子扫描技术,对日本草履蚧雌、雄成虫触角、足及雄虫翅上的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雄体表共存在5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C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最多,触角、足、翅上均有大量分布,占总感受器数量的90%。其他类型的感受器数量均较少,仅占总感受器数量的10%。腔形感受器、C形感受器只分布于雄虫,而腔锥形感受器仅见于雌虫。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虹雨  丁韦程  和秋菊  杨晨  马方舟  施雯  易传辉  
利用扫描电镜对金环胡蜂指名亚种和贝罗纳亚种的蜂王、职蜂和雄蜂触角的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两亚种雌蜂鞭节均为10小节,雄蜂鞭节为11小节,雄蜂鞭节每一小节上有感觉突;同一亚种蜂王、职蜂和雄蜂的触角长度关系为雄蜂>蜂王>职蜂,两亚种蜂王、雄蜂、职蜂的触角长度关系为贝罗纳亚种>指名亚种;两亚种雌蜂和雄蜂触角均有5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Ⅰ、TSⅡ)、锥形感受器(BSⅠ、BSⅡ)、板形感受器(PSⅠ、PSⅡ)、刺形感受器(CSⅠ、CSⅡ)和腔锥形感受器(CoS),其中,毛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聪芬  牛春东  王利祥  魏琪  吴顺凡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阳离子通道。TRP通道基因最先在研究视觉缺陷的突变体黑腹果蝇中被发现,因其受光刺激仅产生瞬时电生理信号而得名。此后基于序列同源性,在不同动物、酵母和藻类中均有发现,在果蝇中共鉴定得到13个基因,并划分为7个亚家族(TRPC、TRPA、TRPM、TRPV、TRPN、TRPP和TRPML)。TRP通道家族基因在昆虫体内扮演着调控各种生理与行为的重要角色,参与调控昆虫各种感觉的发生,例如视觉、嗅觉、听觉、温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欣璞  姚树然  
气象条件是影响东亚飞蝗发生期早晚的重要因子,建立发生期的气象因子预报对虫害的防治十分必要。通过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蝗区东亚飞蝗1980-2003年发生期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用合成分析法进行分析,筛选影响东亚飞蝗发生期早晚的关键气象因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生态类型蝗区东亚飞蝗发生期的预报方程。通过历史回查,并在2004年至2005年进行试报,误差一般在4 d以内,可以纳入业务运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小平  王宏元  张育辉  郑巧华  
用光镜观察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幼体和成体鼻腔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北方山溪鲵幼体和成体的嗅上皮中均存在Bowman′s腺,鼻腔外侧存在犁鼻器。山溪鲵属于有尾目中最原始的类群,为终生水栖型。说明在四足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中,嗅黏膜中Bowman′s腺的出现与陆生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山溪鲵具有犁鼻器,说明在水生型的原始有尾两栖动物已经具有犁鼻器,犁鼻器在种系发生上是从水生的四足动物出现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可  王小艺  
[目的 ]触角是昆虫最重要的嗅觉器官,触角感受器是昆虫嗅觉识别的最小形态学单元。为了明确多种林木蛀干类吉丁虫和天牛的重要天敌白蜡吉丁肿腿蜂的触角感受器种类和形态。[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雄蜂触角及其感受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感受器在不同性别成蜂触角上的分布规律和数量。[结果 ]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呈膝状,雌雄蜂触角均为13节,包括柄节、梗节和11个鞭小节,雄蜂触角显著长于雌蜂。在雌雄蜂触角上共发现7类11种感受器,包括2种刺形感器、3种毛形感器、1种锥形感器、1种板形感器、2种栓锥形感器、1种腔锥形感器和1种鳞形感器。雌蜂触角上存在10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型和II型、锥形感器为其特有。雄蜂触角上存在8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器III型为其特有。毛形感器I型、锥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和II型)和腔锥形感器各自数量在同一性别的不同个体间一致,而其余类型感受器的数量在不同个体间不等。在雌雄蜂共有的感器类型中,刺形感器I型、栓锥形感器I型在雌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雄蜂更多;而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II型在雄蜂触角上的数量较雌蜂更多;腔锥形感器的数量在雌雄蜂之间相同。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表面有微孔,是典型的化学感器。[结论 ]本研究解析了白蜡吉丁肿腿蜂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发现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均存在典型的性二型现象,这些结果为后续研究该寄生蜂的化学通讯机制和雌雄蜂的嗅觉行为差异奠定了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燕  孟庆繁  宗翔  高文韬  
作为探讨栗山天牛成虫的寄主选择、配偶定位等行为机制的一部分,利用扫描电镜对栗山天牛触角的形态、感受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等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栗山天牛触角上有锥形感受器7个亚型、刺形感受器4个亚型、毛形感受器2个亚型、齿形感受器2个亚型、芽形感受器1个亚型、钟形感受器1个亚型;锥形感受器Ⅳ、刺形感受器Ⅳ为雌虫特有的感受器,锥形感受器Ⅴ、锥形感受器Ⅵ、锥形感受器Ⅶ、毛形感受器Ⅰ和钟形感受器为雄虫特有的感受器;触角感受器数量上雌虫多于雄虫,雌虫触角腹面感受器数量略多于背面,但都差异不显著。栗山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受器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等的差异表明,雌雄虫可能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信息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子豪  王文倩  秦道正  
【目的】探究蜡蝉科及其各亚科的分布格局与起源。【方法】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分区,以搜集到的标本和权威文献记录为依据,建立蜡蝉科物种及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对地理分布数据库进行运算,得到蜡蝉科物种地理分布图,用区系相似系数分析区域间物种的相似性。【结果】(1)蜡蝉科在新热带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达290种,其次是东洋区、非洲区和澳洲区,在新北区和古北区较少;(2)新热带区分布的属和特有属最多,非洲区次之,东洋区的特有属比例小于前2个大区,澳洲区分布属较少,但特有属比例很高,古北区分布的特有属明显较少,新北区无特有属分布;(3)新北区和新热带区蜡蝉科物种的相似系数为4.38,古北区与东洋区的相似系数为2.29,其他各区之间的相似系数都较低。蜡蝉科中Lyncidinae、Phenacinae、Poiocerinae和Strongylodematinae 4个亚科均起源于新世界;Aphaeninae、Xosopharinae和Zanninae 3个亚科起源于旧世界;Amyclinae、Dichopterinae、Enchophorinae和Fulgorinae 4个亚科可能分别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结论】各大区间蜡蝉科种类相似性系数高低与该科的地质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蜡蝉科可能起源于新世界和旧世界,起源时间可能在白垩纪早期,距今约135 Ma。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大琪  杜建中  张建琴  郝耀山  刘晓健  王亦学  马恩波  张建珍  孙毅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在蜕皮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在飞蝗发育过程中致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为实现基于RNAi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在东亚飞蝗EST数据库搜索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以飞蝗不同龄期第4天若虫和5龄东亚飞蝗不同组织部位为材料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RT-PCR方法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选取在表皮高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LmCht6,采用RNA干扰方法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基于东亚飞蝗EST库搜索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共获得7条几丁质酶基因片段;不同组织部位与不同龄期RT-PCR结果表明这7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阎雄飞  孙月琴  刘永华  李晓娟  骆有庆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光肩星天牛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触角为线形,共11节,即柄节、梗节和9个鞭节。在雌雄成虫的触角上均存在5类13种感受器,包括5种刺形感受器、2种毛形感受器、4种锥形感受器、1种钟形感受器和1种指形感受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感受器的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永生  原国辉  罗梅浩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铜绿丽金龟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并讨论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铜绿丽金龟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8个亚节组成。在触角上可见到毛状感受器、刺状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腔柱感受器和腔乳头状感受器7种感受器,其中腔柱感受器和腔乳头状感受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雌雄间感受器种类无明显差异,但在分布和数量上有差异,触角感受器主要集中于鞭节鳃叶状的6~8亚节上,且以几种腔状系列的感受器为主;分布在鞭节1~5亚节上的主要是数目相对较少的毛状、刺状和锥状等感受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