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6)
- 2023(7990)
- 2022(6578)
- 2021(5791)
- 2020(4799)
- 2019(10471)
- 2018(10036)
- 2017(19284)
- 2016(10341)
- 2015(11256)
- 2014(11431)
- 2013(11364)
- 2012(10856)
- 2011(10308)
- 2010(10359)
- 2009(9762)
- 2008(9385)
- 2007(8331)
- 2006(7532)
- 2005(6931)
- 学科
- 济(69669)
- 经济(69618)
- 管理(27326)
- 业(22860)
- 方法(22717)
- 数学(20425)
- 数学方法(20283)
- 地方(18965)
- 企(17923)
- 企业(17923)
- 中国(14081)
- 地方经济(13714)
- 学(13712)
- 业经(11131)
- 农(10651)
- 财(10326)
- 融(9341)
- 金融(9340)
- 环境(8942)
- 制(8919)
- 银(8022)
- 银行(8007)
- 行(7777)
- 农业(7644)
- 经济学(7591)
- 和(7298)
- 贸(7259)
- 贸易(7254)
- 体(7195)
- 发(7041)
- 机构
- 大学(159674)
- 学院(158795)
- 济(76773)
- 经济(75341)
- 研究(62262)
- 管理(55145)
- 理学(47267)
- 理学院(46630)
- 管理学(45769)
- 中国(45474)
- 管理学院(45460)
- 科学(37688)
- 京(32894)
- 财(32723)
- 所(32606)
- 研究所(29680)
- 中心(26995)
- 农(26458)
- 财经(26326)
- 经济学(25956)
- 经(23916)
- 江(23786)
- 经济学院(23044)
- 院(22243)
- 业大(22171)
- 范(20916)
- 农业(20892)
- 师范(20720)
- 北京(20638)
- 科学院(19770)
- 基金
- 项目(105091)
- 科学(83169)
- 基金(77847)
- 研究(73215)
- 家(69456)
- 国家(68957)
- 科学基金(58065)
- 社会(49861)
- 社会科(47490)
- 社会科学(47479)
- 基金项目(40401)
- 省(40321)
- 自然(36569)
- 自然科(35726)
- 自然科学(35716)
- 自然科学基金(35086)
- 划(34274)
- 教育(32519)
- 资助(32087)
- 编号(26496)
- 重点(24463)
- 发(24362)
- 部(23280)
- 国家社会(21988)
- 成果(21557)
- 创(21119)
- 创新(20045)
- 科研(19938)
- 教育部(19771)
- 性(19749)
共检索到2457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杜群阳 宋玉华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使“东亚经济周期(EABC)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趋凸现,本文选取10个代表性国家(地区),以实证方法对1970-2004年东亚经济周期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和聚类分析;得出东亚经济周期存在,NIEs、ASEANs等次区域经济周期存在,地区性大国经济周期独立性较明显,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关联度逐渐加强等结论,分析结果为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出现的诸多现实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东亚经济周期 次区域经济周期 聚类分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童笛 张文彬
本文运用动态因子模型和B-B算法,以1993q1-2008q3时间段内GDP季度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东亚十国(地区)共同经济周期及其具体特征。再根据动态因子模型得到的参数,比较了东亚各国(地区)和共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我们发现,除中国和共同周期的关系不大,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和共同周期的关系比较紧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林松 张晓芳 孙皓
文章运用基于统计技术的新的非平稳单位根周期模型检验方法,采用我国10个省、市的GDP时间序列,检验了地区的经济周期的长度。结果显示在扰动为白噪声的情况下,文章所检验地区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为5~6年;在扰动存在自相关的情况下,经济周期的长度会更短,大概为4或5年左右,这基本上与我国区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符合。这种检验结果可以作为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依据,以减少经济的周期性剧烈波动造成的发展减缓,协调全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促进经济进一步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单位根周期模型 非平稳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于震 李晓 丁一兵
利用经济周期同步性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含义,采用经济周期距离衡量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结合多维标度技术,分析了包含中国在内9个东亚经济体和多种经济体组合的经济周期距离及其阶段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双边贸易强度、专业化差异、金融联系等变量的影响因素集合对经济周期距离加以解释。实证结果不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演化进行了评价与展望,还讨论了中国参与未来区域合作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东亚 经济周期 经济一体化 多维标度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崔晓燕
已有的研究文献普遍将贸易关联度和经济周期的相似性指标分别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两个独立的判断标准,运用历史数据来研究哪些经济体适宜组建一个最适度通货区。这种割裂两者关系的研究方法有可能产生不正确的结论,使得某些国家事先看来满足加入最适度通货区的条件而在事后看来并不合意。本文将这两个指标作为两个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来判断东亚各经济体是否适宜组建最适度通货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东亚区域基本满足建立最适度通货区所需的自我强化发展的动态约束条件,即随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开展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将随之改善,而东亚货币合作通过稳定汇率则能够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一体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薛敬孝 张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而在另外一些时期则存在着离散的倾向。通过计算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实证检验了上述结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和紧密经济联系的构筑、东亚各国(地区)趋同的经济和金融政策以及世界性冲击是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出现同步变动的主要原因;而东亚各国(地区)内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外部冲击的减弱是导致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在90年代上半期出现离散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经济周期 同期性 离散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兵
经济周期同期性问题的研究是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形成原因和传导机制。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经济周期 同期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麦延厚 张旭 彭婷婷
本文采用1992-2012年中国与东亚12国的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化分工、金融一体化程度和政策协调度等因素对中国与东亚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并从中勾勒出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进而传导至经济周期同步性这一间接机制。结果表明:就中国—东亚层面而言,贸易一体化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同步性无显著的直接影响,金融一体化程度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同步性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相似度(专业化分工)会直接减弱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童笛 张文彬
本文首先通过B-B算法,考察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然后运用动态因子模型,提取东亚共同经济周期,并通过比较东亚各国(地区)和共同经济周期的关系,直观地判断同步性问题。最后通过B-B算法计算出来各国(地区)经济周期的数据,使用一致指数方法定量地衡量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间的同步性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俊国
文章基于1993—2019年31省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周期的门限效应,研究发现: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推动经济周期扩张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第三产业、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显著为负。而重工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显著推动了我国经济周期的扩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重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由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变为背离比较优势,因此需要加速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背离比较优势的程度增加,产业结构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并没有出现显著的门限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宗平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其统计指标笔者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按一相近的时间长度限定的反复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它考察的重点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是绝对数指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涛 郑挺国
从区域层面探寻经济周期特征和规律,对深入理解和把握区域与国家层面的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1978—2009年间的经济数据,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区域与国家间经济周期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周期和国家周期都在1993年前后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区域经济周期差异性明显,区域与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较高,且在突变点后中西部区域的协同性比较接近,而东部区域的协同性差异较大。有鉴于此,只有从国家层面建立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特点的宏观政策体系以及发挥宏观政策的结构性功能,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缩小区域间宏观经济政策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雪梅 罗永会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小波分析方法,依据中国30个省市1952-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对省际区域经济周期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区域进行聚类分组研究。结果表明:从波谷个数来看,全国各省份至少出现了10次波谷,最多的省份甚至有14次;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来看,全国各省份均呈现出收敛趋势,且东部省份的收敛速度和幅度领先于其它省份;从省份之间短期波动的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共有44组省份(全部对象共计900组)的相关系数未能通过统计检验(P值取5%);聚类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东部省份的聚集程度明显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小愉 吴凯 孙焱林
文章从变量指标选取、周期特征估计、协同性测算三个方面提出一种关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新估算方法,分别测算了区域与全国的总体协同性以及区域间的双边协同性,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省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探讨以东、中、西部板块的传统思路划分政策区域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省份经济周期分化特征突出,处于同一板块的省份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周期的区域分化程度加深;处于不同协同性水平的省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地理位置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与其他区域的协同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关键词:
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 双边协同性 区域划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