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73)
- 2023(16571)
- 2022(13725)
- 2021(12883)
- 2020(10418)
- 2019(23988)
- 2018(23789)
- 2017(44529)
- 2016(23917)
- 2015(27553)
- 2014(27386)
- 2013(26898)
- 2012(25103)
- 2011(22808)
- 2010(22964)
- 2009(21454)
- 2008(21035)
- 2007(19059)
- 2006(17331)
- 2005(15867)
- 学科
- 济(114358)
- 经济(114230)
- 管理(64002)
- 业(57097)
- 企(44967)
- 企业(44967)
- 方法(38720)
- 中国(33383)
- 数学(33135)
- 数学方法(32755)
- 农(29532)
- 地方(27082)
- 业经(24336)
- 学(22974)
- 财(22823)
- 制(21881)
- 贸(20964)
- 贸易(20945)
- 易(20291)
- 农业(19187)
- 融(18490)
- 金融(18481)
- 银(17968)
- 银行(17940)
- 行(17342)
- 理论(17093)
- 体(16675)
- 地方经济(15631)
- 环境(15539)
- 和(15063)
- 机构
- 大学(347191)
- 学院(344796)
- 济(150434)
- 经济(147386)
- 研究(127140)
- 管理(123708)
- 理学(104325)
- 理学院(103009)
- 管理学(101145)
- 管理学院(100509)
- 中国(99766)
- 京(76103)
- 科学(73695)
- 财(69339)
- 所(64088)
- 中心(57657)
- 研究所(57572)
- 农(55418)
- 财经(54179)
- 江(53091)
- 经(49183)
- 北京(48752)
- 范(48677)
- 经济学(48201)
- 师范(48200)
- 业大(46320)
- 院(45551)
- 农业(43185)
- 经济学院(43078)
- 州(42375)
- 基金
- 项目(219616)
- 科学(172496)
- 研究(164784)
- 基金(158914)
- 家(138603)
- 国家(137475)
- 科学基金(116502)
- 社会(106015)
- 社会科(100267)
- 社会科学(100238)
- 省(83007)
- 基金项目(82694)
- 教育(75482)
- 自然(71437)
- 划(70577)
- 自然科(69814)
- 自然科学(69793)
- 自然科学基金(68544)
- 编号(66473)
- 资助(64849)
- 成果(56318)
- 重点(49898)
- 部(49266)
- 发(49035)
- 课题(47303)
- 国家社会(45154)
- 创(45100)
- 教育部(42527)
- 创新(42364)
- 性(41800)
- 期刊
- 济(179808)
- 经济(179808)
- 研究(113041)
- 中国(78388)
- 财(53683)
- 学报(52791)
- 农(52302)
- 科学(49509)
- 管理(49185)
- 教育(43960)
- 大学(40960)
- 学学(37875)
- 融(37294)
- 金融(37294)
- 农业(35218)
- 技术(30879)
- 经济研究(29904)
- 财经(28546)
- 业经(26507)
- 经(24996)
- 问题(23433)
- 贸(21223)
- 业(20107)
- 国际(19658)
- 世界(19305)
- 图书(17651)
- 技术经济(17289)
- 版(15983)
- 坛(15478)
- 论坛(15478)
共检索到551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澈元 刘祯
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其责任意识使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因此而逐渐形成以"隐性主导"为特征的中国角色。然而,国内市场的非一体化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角色的有效发挥。对中国而言,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的"改革创造效应"而尽力避免其"改革损害效应",保持国家对内对外的一体化进程协调一致,是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权
新地区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Ethier的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区域中的内部国家和(B,E)类型的外部国家是新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据此,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将依循“3”→“3+5”→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路径顺次展开。
关键词:
新地区主义 东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赵银亮
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实践经验,深刻地揭示了该地区所具有的地区整合和地区离散的双重特征。东盟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等议题,深刻地阐释了新地区主义研究背景下的制度转型。东盟期望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更具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文化的认同和调适。
关键词:
新地区主义 东盟 制度转型 文化认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谭向东
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景谭向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新生事物,它作为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经济领域内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原有的区域性安排正在恢复活力,并吸收新的成员国;新的地区组合也在逐步酝酿形成。区域主义的复活,尤其从乌...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松川
自由贸易区成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10+3”机制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了 某种形式的协调模式,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将是曲折的,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淑娟
鉴于目前东亚地区双边FTA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全地区一体化目标实现的因素,及早采取对策,把双边FTA的发展纳入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是目前东亚地区合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定核 丁勇刚
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探讨中国人民银行胡定核,丁勇刚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当今世界上,一方面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生产要素跨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另一方面,在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其共同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军亚
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推动该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客观有利条件。从经济层面上分析,这些有利条件包括该地区的贸易开放度、区内贸易依存度、贸易密集度以及区内相互投资的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动力 东亚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关权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关系十分紧密,东亚经济一体化有了一个初步的尝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一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近期热烈讨论的所谓TPP问题,中日就存在博弈关系,从而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日两国要么都加入TPP,要么都不加入,只有一方加入时对另一方不利。因此,中国应该观望东亚经贸关系,伺机而动,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东亚经济一体化 TPP 博弈 纳什均衡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全毅 高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10+3)经济一体化取得长足的进展,经济区域化给东亚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绩效。文章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东亚经济区域化带来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效应,并通过计量模型对东亚地区的FDI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在东亚FDI与进口和出口都是互补关系,即FDI促进了东亚地区的贸易发展。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绩效分析 贸易与投资 面板数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闫鸿飞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焦点。事实上,尽管东亚未能实现经济联合,但以区域内贸易和相互投资的扩大为基础,东亚各国的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相互依存关系也日趋密切,已经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东亚经济圈。从地缘政治和地区性经济集团的角度看东盟具备了领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能力,东盟和东亚主要国家也都认识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意义,以东盟为枢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整个东亚为保障和出口促进所必要的市场一体化成本削减收益,必须实现相当程度的政策深化,以克服区域内的非关税壁垒和市场分割,进一步促进要素
关键词:
东盟 东亚 经济一体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余诚 秦向东
近年来,在全球区域化浪潮下,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如火如荼的趋势。东盟"10+3"与"10+1"对话机制的建立,《清迈倡议》下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东盟共同体目标的提出,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都表明东亚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深化。从贸易角度结合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制度因素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给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贸易一体化 制度因素 一体化路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皖南
丰富的合作经验,独特的大国平衡战略,使得东盟在当今的东亚经济合作中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是,这种中心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其持续维持还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对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的论述,分析了东盟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其制约因素。
关键词:
东盟 经济一体化 东亚经济合作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蕴岭
本文在对亚太经济链条形成和APEC发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FTAAP的建设提出看法。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基础是经济链接,合作机制的构建基于推动开放的区域市场,APEC承担推动开放主要的功能。由于区内经济关系和结构的变化,各方基于本身的利益参与和推动不同的自贸区。TPP和RCEP难以包容亚太整体,FTAAP提供整体框架。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蕴岭
本文在对亚太经济链条形成和APEC发展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FTAAP的建设提出看法。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基础是经济链接,合作机制的构建基于推动开放的区域市场,APEC承担推动开放主要的功能。由于区内经济关系和结构的变化,各方基于本身的利益参与和推动不同的自贸区。TPP和RCEP难以包容亚太整体,FTAAP提供整体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