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69)
2023(8105)
2022(6724)
2021(6154)
2020(5223)
2019(11606)
2018(11521)
2017(22244)
2016(12526)
2015(13887)
2014(14183)
2013(13718)
2012(13196)
2011(11936)
2010(12191)
2009(10949)
2008(11067)
2007(10184)
2006(8796)
2005(7868)
作者
(39199)
(33014)
(32547)
(31250)
(20942)
(15683)
(14784)
(12662)
(12503)
(11978)
(11446)
(11116)
(10895)
(10794)
(10630)
(10071)
(9787)
(9731)
(9632)
(9299)
(8528)
(8238)
(8135)
(7625)
(7584)
(7278)
(7266)
(7041)
(6856)
(6801)
学科
(52732)
经济(52669)
管理(32110)
(31934)
(25986)
企业(25986)
方法(21128)
数学(17885)
数学方法(17647)
(14407)
(13760)
中国(13421)
(13305)
(12400)
业经(11981)
地方(11555)
(10424)
产业(9901)
(9438)
金融(9430)
理论(9206)
(9086)
银行(9047)
农业(8817)
(8726)
技术(8379)
(8059)
贸易(8058)
(7844)
财务(7818)
机构
大学(185153)
学院(184457)
(74162)
经济(72626)
研究(70213)
管理(64522)
理学(55675)
理学院(54916)
管理学(53716)
管理学院(53377)
中国(49590)
科学(45513)
(40212)
(37796)
(37575)
研究所(34666)
(34417)
业大(30433)
农业(30133)
中心(30124)
(28925)
财经(27455)
(25588)
(25369)
师范(24985)
(24968)
北京(24967)
经济学(23410)
(22385)
(21589)
基金
项目(126480)
科学(98996)
基金(91447)
研究(88565)
(82602)
国家(81975)
科学基金(67998)
社会(55701)
社会科(52936)
社会科学(52921)
(50101)
基金项目(47974)
自然(44668)
自然科(43633)
自然科学(43611)
(42911)
自然科学基金(42882)
教育(40690)
资助(37794)
编号(33674)
重点(29659)
成果(28598)
(28270)
(27976)
(26191)
课题(25329)
计划(24885)
创新(24617)
科研(24217)
(23699)
期刊
(82685)
经济(82685)
研究(53904)
学报(36886)
中国(36761)
(34614)
科学(32069)
大学(26788)
(26359)
学学(25584)
管理(24192)
农业(23407)
教育(20634)
(16032)
金融(16032)
技术(14750)
财经(14126)
经济研究(13832)
业经(13563)
(12376)
(12327)
问题(11217)
(10469)
业大(10025)
科技(9322)
世界(8619)
统计(8577)
(8463)
技术经济(8452)
农业大学(8294)
共检索到2740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安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书杰  
分工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与资源转移效应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市场条件下分工发展的不平衡在企业之间具有自增强性,而在企业内部则具有自减弱性。分工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物流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社会物流硬技术发展是分工对社会协作瓶颈的突破,企业物流硬技术的发展是企业内部分工深化使然,而物流软技术发展则是企业内部协作与协调制约企业内部分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祝滨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东北亚各国以提升产业功能为动力,以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推动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日韩将成为区域内的研发中心,以其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与各国合作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承接产品和技术转移的同时,加速以国产化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过程,将成为加工制造业基地;俄罗斯则以其"能源大国"的天然优势面向东北亚市场,以"能源安全"为目标,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东北亚各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的新的分工体系将逐渐形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炳南  陈玲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小农长期被污名化,然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仍将长期存在。现代小农户已经不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兼业小农,而是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者。在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各类资本主体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小农户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从属和依附于资本,有关农业产业政策也排挤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小农户的功能,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之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尹翔硕  王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不平衡。从美国方面看,尽管美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美国对其他东业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在相对甚至绝对缩小,因此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的贸易逆差增加并不快,这一逆差占美国总的对外贸易逆差的比重在明显下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强  王孝松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中的东亚转移效应以及东亚转移效应在不同技术分类下的不同表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中国对东亚的投资开放度和加权实际汇率两个指标来度量东亚转移效应,并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东亚转移效应是中美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因素;东亚转移效应显著存在于高技术和中技术产品上,低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则不存在显著的东亚转移效应;高技术产品上的东亚转移效应要明显大于中技术产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有助于减少中、低技术产品顺差,但对高技术产品顺差几乎没有影响。为有效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中国须审慎对待人民币升值,稳步、有序地推进汇率制度改革,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并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洵  
结构是一个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即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节性。由于结构自身调节机制所带来的某种程度的守恒性和封闭性,使结构变化限制在一定的边界之内;一旦调节机制失控或外部强力干预,则可能导致原有转换规律的变更,进而改变原有结构并形成新结构。因此结构是依循一定转换规律而变化的动态整体。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锡进  吕永刚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国松  唐步龙  刘飞霞  
文章从投资与贸易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东亚FDI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程度:首先对比东亚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美国、东亚三方贸易不平衡现状;其次定量分析东亚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东亚在华直接投资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东亚和美国在华直接投资都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但东亚FDI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引致作用更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婷  芦岩  
文章首先回顾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各种观点,然后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协同实现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立城市群区域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城市的开发和扶持、建立城市群内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促进城市群经济不平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汤海燕  沈玉良  
世界制造业以生产者推动和购买者推动两种方式形成产业分工体系,上海制造业正在融入到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但上海处于制造业的"底部密集竞争"状态,要走出这一发展模式,必须要形成原创产业能力,并在制造业研发、供应链服务体系方面构筑综合竞争优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绍东  
在以产品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国际分工体系中,寻求合理的产业链治理模式是本土企业和理论界孜孜以求的目标。以产品技术结构演变作为分析基点,本文探讨本土企业产业链治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对产品建构特征影响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内在机制进行概括,并提出在产品市场需求不稳定背景下构建"柔性"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宏宇  张帅  
实证分析表明,尽管现阶段泰国各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指数不高,但初步建立了以曼谷为核心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出现了产业体系重构、各地分工加强的趋势,其标志就是制造业正持续从大曼谷区向泰国内陆地区扩散,但扩散力度明显受到地理因素制约。研究表明,泰国各地发展状况与当地产业结构以及该地区融入全国分工体系程度有关。2017年12月开工修建的中泰铁路将对泰国产业分工体系完善与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产生经济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