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9)
2023(4506)
2022(3738)
2021(3565)
2020(2991)
2019(6330)
2018(6191)
2017(11232)
2016(5708)
2015(6126)
2014(5377)
2013(5076)
2012(4548)
2011(4151)
2010(4289)
2009(4059)
2008(3944)
2007(3695)
2006(3141)
2005(2721)
作者
(14450)
(12291)
(12211)
(11372)
(7843)
(5796)
(5314)
(4631)
(4558)
(4205)
(4165)
(4053)
(3971)
(3847)
(3725)
(3690)
(3571)
(3553)
(3469)
(3343)
(3144)
(2893)
(2889)
(2711)
(2676)
(2672)
(2671)
(2652)
(2495)
(2336)
学科
(22058)
管理(21421)
(20709)
企业(20709)
(19555)
经济(19542)
技术(13601)
技术管理(11162)
(7790)
中国(6357)
业经(5714)
方法(5604)
理论(5183)
(4409)
(4288)
(4002)
教育(3975)
(3863)
(3859)
银行(3848)
数学(3841)
(3810)
金融(3810)
数学方法(3788)
(3735)
产业(3521)
地方(3498)
(3400)
(3383)
经济学(3215)
机构
大学(76063)
学院(75066)
(31143)
管理(30797)
经济(30593)
理学(26367)
理学院(26097)
管理学(25787)
管理学院(25620)
研究(25371)
中国(18242)
(15161)
科学(14660)
(13449)
(11920)
(11839)
中心(11305)
研究所(10724)
财经(10546)
(10450)
师范(10351)
经济学(9690)
(9606)
北京(9529)
(9447)
(9302)
业大(9093)
(8991)
商学(8868)
商学院(8765)
基金
项目(50406)
科学(41198)
研究(39472)
基金(35921)
(30926)
国家(30628)
科学基金(27082)
社会(26100)
社会科(24725)
社会科学(24720)
(21456)
基金项目(19035)
教育(18417)
(17965)
(17291)
自然(16209)
自然科(15899)
自然科学(15896)
自然科学基金(15662)
创新(15546)
编号(14971)
成果(12548)
资助(12497)
(11500)
重点(11463)
(11335)
(11206)
课题(11144)
国家社会(10783)
(10639)
期刊
(36291)
经济(36291)
研究(23886)
中国(18331)
管理(14599)
教育(13282)
(10466)
科学(10224)
学报(9959)
(8126)
技术(7784)
大学(7739)
科技(7160)
学学(6907)
(6261)
金融(6261)
经济研究(5873)
农业(5679)
业经(5623)
(5288)
论坛(5288)
财经(5264)
图书(5003)
技术经济(4929)
(4670)
(3913)
(3764)
问题(3708)
书馆(3685)
图书馆(3685)
共检索到117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庆利,李艳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亚崛起 ,伴随着东亚文明的发展 ,激发了人们对东亚文明创立的文化探源 ,认为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原动力。然而 ,事实却不尽然 ,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确曾对东亚的腾飞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本身在东亚文明发展中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如何创新的问题 ,进入 2 1世纪 ,儒学如何创新已日为紧迫。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蕴岭  
中国参与和推动区域合作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中国在与东盟构建自贸区中进行了许多创新,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经验。东亚合作的深化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在进程中创新,通过创新推进进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景林  云龙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运鹏  
文章探讨了企业价值观的相容或相似对不同国家企业共生的重要性;分析了东亚主要国家企业价值观的共性和个性,特别是我国企业存在的不足;指出东亚企业要实现和谐共生,必须以儒家价值观为基础,加强继承和创新,构建统一的东亚企业价值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震  金瑞  
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直接关联。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学新风气,推动了唐宋之际"疑经改经"的思潮发生,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乐晓  
左派王学是阳明后学的殿军 ,这一将王阳明心学思想推向极致的思想流派 ,以良知现成无待、当下即是为立论的原点 ,并沿着心学自我成圣论的思想理路 ,将率性造命的狂者精神发展为带近代色彩的救世意识。这种精神开启了儒学史上一个全新的局面 ,并构成了儒学现代性转型的某种信号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乔好勤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设教立学,邦俗从化,儒学渐启。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成书《陈氏春秋》及其《训诂》两书。至汉末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不但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者群体,而且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学术研究和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钱佳燮  
儒学从中国传入韩国,成为儒教。在象征、文学艺术、时尚风俗等方面,儒学和中国文化对韩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学精神在韩国得到了发扬光大,体现在尊师重教、反对奴役专制、反对贪污腐败等诸多方面。深厚的儒学文化背景对韩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车洪波  
现代新儒学是活跃于东南亚并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思潮,在我国也得到迅速的响应,本文对这一思潮的文化价值作了探讨,充分肯定了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为寻求解决“现世”问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指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根。文章最后指出:现代新儒学不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灵丹妙药。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海燕  俞玮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青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开始加快,随之而来的,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在逐渐增加。为了让人们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态,人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继而使自己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各大学派理论需要改变自身较为古板的存在形态,让先进思想从书本中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为此,儒学要与当代思想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儒学来实现当代思想中与身体转向相关的相关理论措施,以此帮助人们增长见识,一改人们对儒学思想的刻板印象。作者在开展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阳明学与日本战后派文学的关系研究”(22NDJC144YB)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时研读了该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光  
本文鸟瞰式地论述了浙江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从中提炼出浙江儒学的学术特色与基本精神,进而论述了浙江儒学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作者认为,浙江儒学有三大学术特色:一是多元包容,二是经世致用,三是从民本、亲民到民主的思想转型。浙江儒学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学精神,"崇尚气节,正直敢言"的豪杰精神,"教育优先、人才第一"的文教兴邦精神五大方面。浙江儒学的典型思想型态是王充以"实事疾妄"为宗旨的求实批判之学、叶适以"崇义养利"为核心价值的功利之学、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命题的"良知心学"、黄宗羲以"民主君客"为核心观点的"力行"实学、马一浮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命题的现代新经学。他们的思想宗旨与学术命题不仅在当时开风气之先,而且具有现代性与普世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与实践治理模式的良好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