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13)
- 2023(18257)
- 2022(15643)
- 2021(14643)
- 2020(12310)
- 2019(28248)
- 2018(27635)
- 2017(52769)
- 2016(28490)
- 2015(32135)
- 2014(31687)
- 2013(31286)
- 2012(28677)
- 2011(25941)
- 2010(25323)
- 2009(22974)
- 2008(22244)
- 2007(18935)
- 2006(16231)
- 2005(14006)
- 学科
- 济(114450)
- 经济(114324)
- 管理(79424)
- 业(74446)
- 企(61173)
- 企业(61173)
- 方法(56044)
- 数学(49027)
- 数学方法(48374)
- 中国(30258)
- 贸(29058)
- 贸易(29045)
- 农(28977)
- 易(28257)
- 财(27902)
- 学(25980)
- 业经(23779)
- 地方(20529)
- 环境(19706)
- 农业(19319)
- 制(18694)
- 和(17938)
- 务(17705)
- 财务(17632)
- 财务管理(17598)
- 理论(17531)
- 技术(17369)
- 企业财务(16588)
- 银(16329)
- 融(16291)
- 机构
- 大学(408492)
- 学院(404268)
- 济(166355)
- 经济(163256)
- 管理(157817)
- 研究(140234)
- 理学(138497)
- 理学院(136951)
- 管理学(134321)
- 管理学院(133634)
- 中国(102301)
- 科学(88774)
- 京(86266)
- 农(71805)
- 所(70826)
- 财(70721)
- 业大(65724)
- 研究所(65626)
- 中心(62271)
- 财经(58670)
- 农业(57230)
- 江(54763)
- 北京(54029)
- 经(53789)
- 院(51227)
- 范(51116)
- 经济学(50853)
- 师范(50469)
- 经济学院(46131)
- 州(44423)
- 基金
- 项目(288474)
- 科学(225534)
- 基金(211318)
- 研究(202316)
- 家(188031)
- 国家(186604)
- 科学基金(158634)
- 社会(128421)
- 社会科(121867)
- 社会科学(121835)
- 基金项目(111666)
- 省(110238)
- 自然(106042)
- 自然科(103649)
- 自然科学(103618)
- 自然科学基金(101756)
- 划(94459)
- 教育(92446)
- 资助(87970)
- 编号(79441)
- 重点(65117)
- 部(63691)
- 成果(62623)
- 发(60899)
- 创(59685)
- 科研(56424)
- 创新(55913)
- 课题(54528)
- 计划(54149)
- 教育部(54034)
- 期刊
- 济(167502)
- 经济(167502)
- 研究(112945)
- 学报(72598)
- 中国(68527)
- 科学(63879)
- 农(63559)
- 管理(55443)
- 大学(54211)
- 财(51591)
- 学学(51556)
- 农业(44521)
- 教育(37658)
- 技术(32799)
- 融(29684)
- 金融(29684)
- 经济研究(29143)
- 财经(27498)
- 业经(26503)
- 业(24117)
- 经(23662)
- 贸(23506)
- 问题(22768)
- 国际(21269)
- 科技(20288)
- 版(20091)
- 业大(19127)
- 统计(18967)
- 技术经济(18738)
- 图书(18477)
共检索到5695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钱志权 杨来科
随着中国在东亚垂直分工体系中角色日渐凸显,其产业及贸易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利用可比价格的全球投入产出表,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日、韩、印尼、马、菲、新、泰、中国台湾、越等东亚国家(地区)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运用MRIO-SDA技术对1997-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进行了跨期比较。研究表明:1东亚垂直分工导致了中国隐含碳排放增长,而且虽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隐含碳的增加有缩减效应,但减幅明显收窄。贸易结构恶化与贸易规模扩张是中国对东亚地区出口隐含碳增长的重要因素;2由于隐含碳排放区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王苒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对全球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和气候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生产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模式有很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需要考虑贸易伙伴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差异。本文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并比较其生产和消费排放责任后发现,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占中国碳排放的11.77%~19.93%,中国的生产碳排放从1995年的29.2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70.8亿吨,而消费碳排放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只有24.7亿吨和61.8亿吨。文章进而采用结构分解分析和碳排放贸易条件解释这一现象,并将其具体到主要贸易伙伴,从而证明目前的国际碳排放...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 排放责任 多区域投入产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随着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承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将垂直专业化率引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利用1995-2007年中国的产业、贸易和能源数据估算中国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再结合中国产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各行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与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在高碳产业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产品生产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文治 任暠凯
【目的/意义】“双碳”目标下准确测算我国内资和外资企业的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合理界定我国的碳排放责任和实现外资与环境的共赢发展。【设计/方法】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跨国企业活动数据库,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解法对中国内资与外资企业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论/发现】研究期间我国10%~15%碳排放来源于外资企业,生产责任原则高估了中国的碳排放责任;外资进入对我国内资企业碳排放的拉动效应不显著;高碳行业煤炭消耗碳排系数下降显著抑制了内外资企业碳排放的增加;国内内资最终品需求和外资最终品出口显著促进了内外资企业碳排放的上升。总之,清晰界定我国的碳排放责任,促进内资与外资企业碳减排合作和降低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的提升反映出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存在一定冲突,但贸易引起的环境代价正在逐渐降低,与GVC分工地位的逐渐改善相一致。最后,从转变外贸发展模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服务业出口以及主导区域价值链等方面就如何在GVC分工趋势下实现碳减排目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
关键词:
对外贸易 隐含碳 投入产出法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李雪珊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关键词:
隐含能 多国投入产出模型 能耗贸易条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李雪珊
国际贸易在促进要素流动、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对国内能源的需求。隐含在国际贸易中的能源伴随着产品的进出口在全球流动。本文运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数据,测算了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能,考察了我国隐含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情况。结果显示,基于隐含能视角,2011年我国净出口隐含能达到60 206万吨标准煤,已成为隐含能源净出口国,我国生产中消耗的11.84%的能源通过出口用于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需要,其中,向美国输出的隐含能最多,占我国隐含能出口的18.84%。
关键词:
隐含能 多国投入产出模型 能耗贸易条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楠 刘学敏
本文构建了垂直专业化下的投入产出模型及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中国与日本贸易总"隐含碳"、行业"隐含碳"的排放情况,重点研究了进口中间产品"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变化,并与改进的投入产出法计算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中国是净"隐含碳"出口国,中国在碳排放责任分担与利润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两种方法计算的中国从日本进口"隐含碳"差距悬殊,主要体现在进口加工再出口部分。对两种方法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垂直专业化下的计算更能真实反映中国加工贸易产生的碳排放。同时,进料加工逐渐改变着中日贸易"隐含碳"的结构性排放,这种进料加工主要集中于金属压延,焦炭、精炼石油及核燃料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初级制品行业中,对电气、光学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仍然以来料加工为主。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 投入产出 中日贸易 隐含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关键词:
中国 贸易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关键词:
中国 贸易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潘安 魏龙
本文基于技术异质性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地区和行业两个维度来分析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考察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进口隐含碳排放则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重制造业、轻制造业、能源工业等工业行业,仅能源工业和农业的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为负;规模效应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起到了主导的正效应,技术效应有利于抑制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但结构效应...
关键词:
隐含碳 MRIO模型 SDA方法 碳减排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树林 齐中英
不同于目前多数文献采用投入产出表,我们基于UV表计算了中国进出口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这一方法可以克服前者对隐含排放系数的高估问题,同时避免了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不得不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量等同于产品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带来的偏差。在"进口避免排放"假设下,2007年中国净出口隐含碳的数量为1779.32百万吨,占当年生产产品隐含碳的27.9%;从部门层面看,除农业外,中国都面临贸易国数量巨大的"碳泄漏"。
关键词:
UV表 隐含碳 进口避免排放 碳泄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