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2)
- 2023(3989)
- 2022(3304)
- 2021(3214)
- 2020(2481)
- 2019(6129)
- 2018(5988)
- 2017(11058)
- 2016(6002)
- 2015(6618)
- 2014(6363)
- 2013(6322)
- 2012(5978)
- 2011(5539)
- 2010(5746)
- 2009(5122)
- 2008(5101)
- 2007(4558)
- 2006(4090)
- 2005(3916)
- 学科
- 济(26195)
- 经济(26167)
- 管理(11329)
- 业(10621)
- 地方(8153)
- 农(7790)
- 企(7438)
- 企业(7438)
- 中国(7050)
- 方法(6640)
- 学(5816)
- 关系(5638)
- 数学(5512)
- 农业(5504)
- 数学方法(5378)
- 理论(4907)
- 制(4600)
- 业经(4566)
- 地方经济(4450)
- 体(4338)
- 经济关系(4131)
- 教育(4048)
- 教学(4031)
- 贸(3989)
- 贸易(3981)
- 融(3907)
- 金融(3905)
- 财(3798)
- 易(3764)
- 对外(3621)
- 机构
- 大学(78809)
- 学院(77900)
- 研究(33349)
- 济(30081)
- 经济(29314)
- 管理(24511)
- 中国(23790)
- 科学(20410)
- 理学(20345)
- 理学院(20015)
- 管理学(19461)
- 管理学院(19308)
- 京(17847)
- 所(17676)
- 农(16696)
- 研究所(16026)
- 中心(14616)
- 江(13696)
- 财(13418)
- 范(12670)
- 农业(12661)
- 院(12549)
- 师范(12533)
- 业大(12394)
- 北京(11706)
- 州(11287)
- 省(10779)
- 技术(10689)
- 师范大学(10215)
- 财经(10049)
- 基金
- 项目(52284)
- 研究(39688)
- 科学(39229)
- 基金(35323)
- 家(32212)
- 国家(31940)
- 科学基金(25330)
- 社会(23012)
- 社会科(21581)
- 社会科学(21576)
- 省(20258)
- 教育(19628)
- 基金项目(18180)
- 划(17740)
- 编号(16545)
- 自然(15560)
- 自然科(15181)
- 自然科学(15175)
- 成果(15132)
- 自然科学基金(14880)
- 资助(14540)
- 课题(12859)
- 重点(12584)
- 发(11903)
- 部(11536)
- 年(10905)
- 性(10569)
- 创(10542)
- 大学(9884)
- 创新(9847)
共检索到133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燕
2000年以来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实践转向"逐渐渗透到国际关系学科中,形成了以北美学者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实践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世界政治不能被简单视为民族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利益竞争或者交换,而是由基于共同的"背景性知识"而实施适当绩效行动的"实践共同体"组成。对"实践理性"的强调无疑是突破现有国际关系研究大多强调"国家理性"的理论局限的一种重要尝试。本文的研究表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基本符合实践理论的解释:持续的地区合作实践、"在合作中"的背景性知识,以及形成中的实践共同体成为判断东亚地区合作
关键词:
实践理性 实践共同体 东亚地区合作 中国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晓燕
2000年以来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实践转向"逐渐渗透到国际关系学科中,形成了以北美学者为代表的"国际关系实践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世界政治不能被简单视为民族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利益竞争或者交换,而是由基于共同的"背景性知识"而实施适当绩效行动的"实践共同体"组成。对"实践理性"的强调无疑是突破现有国际关系研究大多强调"国家理性"的理论局限的一种重要尝试。本文的研究表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合作进程基本符合实践理论的解释:持续的地区合作实践、"在合作中"的背景性知识,以及形成中的实践共同体成为判断东亚地区合作基于"实践理性"而非"国家理性"的三个突出特征。
关键词:
实践理性 实践共同体 东亚地区合作 中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元鹏
"经济学理性假设"以及由该假设所演绎推理出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始终是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但是,人们对"理性假设"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近年来,以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为代表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从实证和科学实验的角度,对行为人自身特性的假设、决策环境的假设、行为的追求目标,甚至理性假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等,都提出了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挑战,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对目前主流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迎军 邹旸
管理工具日益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受这种现象的启示,本文从进化论视角讨论了管理协同进化体的构成和管理工具进化的动因,并得出管理学科属性更接近于技术学科的结论。这种思考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学科领域教学、科研活动的意义。
关键词:
管理工具 管理协同进化体 多样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弛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东南亚、东北亚两个地区的经济合作几乎同时起步。不过,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南亚合作机制的建设已取得了签署RCEP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但东北亚却依然步履蹒跚。国际合作的社会心理学逻辑指出,集体身份的确立是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而集体身份的主要来源之一则是集体记忆。所以,集体记忆是影响合作成败的重要变数。东北亚合作之所以比东南亚合作更加困难,其关键原因在于相较于深受"亚洲"意识感召的东南亚集体记忆,作为东北亚核心国家的中日韩三国的集体记忆充斥着争议和伤痛,这种集体记忆对该区域的合作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若要早日建成中日韩FTA、促进东北亚一体化的进程,中日韩三国需要积极推动历史和解,构建一种包容、和谐的"东北亚记忆",为区域合作的发展灌注正能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曙光
一、引言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地方经济权力的扩大和地方利益意识的增强,各个地方都把发展地区经济和增加地区收入作为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地区经济的竞相发展和高速增长就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一个具有特征性现象,东部沿海地区要追赶亚洲“四小龙”,提前进入小康;中西部地区要加快翻番,尽快摆脱落后状态。与此相适应,地区经济理论和地区经济研究也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不少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文章讨论的是地区经济差异,但却没有充分注意地区经济的特点以及地区经济比较和国际经济比较的区别和联系。2.虽然文章中心是讨论经济改革开始以后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胡令远 王高阳
东亚是中国崛起的舞台,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的前沿阵地,但东亚却面临着"巴尔干化"的危险。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安全结构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轮辐式双边主义的过剩,而积极合理的多边主义却相对匮乏。这就使得中日之间缺乏有利的安全环境,从而也使两国长期为历史问题所困,从未实现真正和彻底的和解。而来自欧洲国际关系史的经验,验证了多边主义的安全框架对实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和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东亚,无论是轮辐式双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相较于欧洲,都呈复杂形态。因此,在厘清它们的分际之后,我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地区积极合理的多边主义,从而为中日两国早日实现真正的和解,提供一种所需的路径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彭文平
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普遍存在利率管制,但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这是传统金融自由化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建立的模型证明了,只要利率稍微为正,利率管制就可以通过创造租金,激励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增设分支机构,起到动员储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对中国改革二十余年的经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利率管制 储蓄动员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炜
与中东欧有意识设计的转轨模式不同,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践动因源于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动因也成为推动和评价转轨绩效的线索,并贯穿始终。迄今的转轨实践证明,转轨必然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形成过程,转轨过程、绩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并不存在一元线性关系。因此,针对转轨过程的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本文试图以中国转轨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适应能力、路径选择、创新能力等指标,解释中国成功实践中的某种合理逻辑。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尝试从中国的成功中总结可用于分析的一般性方法,同时也作为对“北京共识”的一种系统阐述。希望这项研究能使“中国模式”更具普世意义。
关键词:
转轨过程 制度创新 适应能力 绩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权
新地区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Ethier的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区域中的内部国家和(B,E)类型的外部国家是新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据此,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将依循“3”→“3+5”→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路径顺次展开。
关键词:
新地区主义 东亚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赵京霞
本文分析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与特点的基础,侧重对进一步发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与其前景进行一些探讨。本文认为,如果中、日韩三国的合作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将对促进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有明显的好处。
关键词:
东亚 合作 特点 研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江世勇 崔基哲
用混沌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汇率的决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许多研究表明:汇率存在混沌现象。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理论性解释:汇率系统属于一个耗散系统,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信息的非均匀交换和处理是汇率系统表现出非线性的直接诱因,混沌则是复杂非线性的潜在可能。外汇交易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则为汇率走向混沌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本文最后指出,由于大多数混沌对系统是有害的,因此,需要加强央行的干预与管制。
关键词:
汇率 耗散 非线性 混沌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林
权利、均衡与制度变迁一种关于产权起源的非合作博弈解释宁夏大学经济学系李军林一、引言自从R·科思1960年发表了那篇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以来,就把人们对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权利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分析产权,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明棋
本文扼要回顾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脉络,并从货币一体化理论的角度评述了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及存在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虽然单一货币离东亚十分遥远,但实现汇率稳定的机制性安排仍是可能的,它将引导东亚向更高的货币一体化阶段迈进。作者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和中国应采取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