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95)
- 2023(10002)
- 2022(8489)
- 2021(8288)
- 2020(6798)
- 2019(16081)
- 2018(15759)
- 2017(30813)
- 2016(16471)
- 2015(18704)
- 2014(18580)
- 2013(18327)
- 2012(17030)
- 2011(15753)
- 2010(15969)
- 2009(14839)
- 2008(14379)
- 2007(12716)
- 2006(11416)
- 2005(10336)
- 学科
- 济(78714)
- 经济(78649)
- 管理(43235)
- 业(42757)
- 方法(34372)
- 企(33168)
- 企业(33168)
- 数学(31402)
- 数学方法(30842)
- 中国(22529)
- 农(21310)
- 贸(16885)
- 贸易(16877)
- 易(16486)
- 地方(16170)
- 业经(15815)
- 财(14736)
- 农业(13668)
- 制(13260)
- 策(11975)
- 学(11734)
- 产业(11361)
- 银(11345)
- 银行(11342)
- 行(11015)
- 融(11006)
- 金融(11004)
- 技术(10882)
- 环境(10566)
- 理论(10204)
- 机构
- 学院(236987)
- 大学(235398)
- 济(111777)
- 经济(109921)
- 管理(92553)
- 研究(85129)
- 理学(79694)
- 理学院(78866)
- 管理学(77469)
- 管理学院(77043)
- 中国(66084)
- 京(50052)
- 财(47722)
- 科学(47453)
- 所(41992)
- 研究所(38076)
- 中心(38009)
- 财经(37810)
- 经济学(35625)
- 经(34540)
- 江(33831)
- 农(33507)
- 北京(32496)
- 经济学院(32108)
- 范(30559)
- 院(30543)
- 师范(30357)
- 业大(29987)
- 财经大学(28039)
- 州(27119)
- 基金
- 项目(155318)
- 科学(124401)
- 研究(116645)
- 基金(114843)
- 家(99092)
- 国家(98402)
- 科学基金(84817)
- 社会(76489)
- 社会科(72880)
- 社会科学(72868)
- 基金项目(58726)
- 省(57774)
- 教育(53603)
- 自然(52547)
- 自然科(51392)
- 自然科学(51383)
- 自然科学基金(50487)
- 划(49446)
- 资助(49238)
- 编号(46310)
- 成果(37956)
- 部(35975)
- 发(35523)
- 重点(35035)
- 课题(32718)
- 国家社会(32622)
- 创(32427)
- 教育部(31380)
- 中国(30468)
- 创新(30380)
共检索到358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红霞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梯度由单一模式向复杂化、网络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在东亚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应适时采取对策,以获取分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世刚,姚秀丽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经济在不同阶段依次相继起飞,其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之一缘于东亚分工模式———“雁行模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的分工排序。在未来的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资本、技术主要提供者的日本能否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人们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
“雁行模式” 东亚 产业分工 排序变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鹿朋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关键词: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中间产品 分工地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捷
80年代美国的需求膨胀曾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随着这一条件的消失,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增多,相互依赖加深,对美依存度下降。但由于美国跟不上以机械产业为主导的东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美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失衡问题仍未解决,摩擦热点反而扩大化,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虚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雁行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追赶型"发展模式,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以中国相关经济数据为依据,分析在当今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危机蔓延新形势下"雁行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雁行模式 东亚 生产分工 经济再增长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甘梅霞 杨小勇
基于考察全球产品内分工两种模式的演进,并运用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分析暗含在两种模式演进背后的资本流动特征,认为全球资本流动除了经典意义上生产地理空间的脱域,还存在以下特征:更广泛的个体资本卷入到全球资本流通中、跨国资本形态由生产资本形态逐渐演变为货币资本形态、跨国资本的周转速度和整体收益提高、剩余价值由"外围资本"向"中心资本"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虞蔚
城市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中心。我国城市大部分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二产业尤为重要。1985年全国工业职工总数为5,246.3万人,其中3,522.6万人集中于295个设市城市的市区中,即近三分之二的工业职能集中于城市。从城市的十二大行业职工人数相对比重分析:295个城市全部职工人数为6,740.2万人,其中工业职工占一半以上,可谓城市产业之“大头”。因此在讨论城市职能时,有必要对各城市工业,特别是其主导部门的分工进行研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冬梅 潘世明
本文利用2000—2008年主要港口HS编码出口数据,以出口商品显性竞争优势(RCA)指标为核心构建一个分析体系,研究我国区域出口分工模式、相对竞争优势及其动态演进。研究期内,我国出口分工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均有所提高,不过并非呈单调上升。总体上看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出口商品显性竞争优势此消彼长,但两者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得越来越相似。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变迁幅度最大,且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也将进一步加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来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也正经历着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新趋势不但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也使产业升级具有了有别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内涵和实现途径。本文通过对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地方产业升级内涵的探讨,结合上海汽车产业在当代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提出了促进上海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路。
关键词:
国际价值链分工 上海汽车产业 产业升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柳天恩
产业分工包括部门间分工、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通过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发现,东北三省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区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弱化。本文通过区位熵和自定义的区位熵比值两个指标度量了东北三省27个工业行业专业化程度,发现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存在"大同小异"。尽管三次产业结构趋同,但在第二产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东北三省部门间分工在弱化,而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在强化。为推进产业分工合作,本文研究了东北三省适合参与区际分工的重点行业,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东北三省 产业分工 区位熵 产业链分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聆 薛元
本文运用RCA指数、TC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分工模式,结果表明中国除了表演艺术和视听商品外的多数创意商品国际竞争力比东盟国家强。中国和东盟的创意商品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比较小,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新媒体、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知识含量和创意含量较高的产品。中国和马来西亚产业间分工程度最高,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中泰和中马产业间分工程度上升,互补性增强,而中新产业内分工程度上升,竞争性增强。因此,应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以互补性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惠芳 丁小义 翁杰
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各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行业技术密集度及所负责的生产工序技术密集度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内分工模式,并影响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利用32个中国工业部门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论是低端型还是高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均会显著提高行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加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工资差距;不同产品内分工模式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机制存在差异,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通过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而高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则通过要素替代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国际产品内分工对高技术部门收入分配格局的影...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娅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中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国际产业链 产业链跨区域分工 产业转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继新 于润泽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催生出了以零工经济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雇佣关系。依托数字平台快速发展、打破传统用工模式的零工经济已成为灵活就业的“助推器”和全民就业的“蓄水池”。本文将零工经济用工模式划分为程序匹配式、兼职按需式、众包协作式、自由独立式四种类型,其具有雇佣自由化、薪酬灵活化、工作碎片化、管理平台化、劳动技能化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零工经济用工模式存在零工招聘方式有待规范、忠诚度有待提升、职业培训体系有待完善、福利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不足。最后,本文从人力资源的“选”“用”“育”“留”角度提出适应零工经济用工模式的管理优化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