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41)
- 2023(2961)
- 2022(2585)
- 2021(2413)
- 2020(1901)
- 2019(4436)
- 2018(4283)
- 2017(8626)
- 2016(4713)
- 2015(5233)
- 2014(5300)
- 2013(5377)
- 2012(5289)
- 2011(4955)
- 2010(4950)
- 2009(4559)
- 2008(4338)
- 2007(3864)
- 2006(3352)
- 2005(2999)
- 学科
- 济(26365)
- 经济(26346)
- 业(10031)
- 地方(9793)
- 产业(7929)
- 方法(7752)
- 管理(7677)
- 农(7218)
- 数学(6754)
- 数学方法(6712)
- 企(6578)
- 企业(6578)
- 业经(6342)
- 地方经济(6286)
- 农业(5170)
- 结构(5090)
- 学(4914)
- 中国(4812)
- 技术(4214)
- 贸(4081)
- 贸易(4080)
- 易(3885)
- 产业结构(3678)
- 环境(3558)
- 发(3172)
- 融(3151)
- 金融(3150)
- 关系(3126)
- 制(2871)
- 和(2755)
- 机构
- 大学(70635)
- 学院(70568)
- 济(32846)
- 经济(32371)
- 研究(31123)
- 管理(24112)
- 中国(20964)
- 理学(20790)
- 理学院(20423)
- 管理学(20119)
- 管理学院(19980)
- 科学(19507)
- 所(16976)
- 京(16415)
- 研究所(15694)
- 农(13142)
- 中心(12878)
- 范(11812)
- 师范(11737)
- 财(11487)
- 院(11233)
- 业大(10714)
- 北京(10668)
- 经济学(10482)
- 农业(10470)
- 科学院(10442)
- 江(10243)
- 师范大学(9813)
- 经济学院(9601)
- 财经(9359)
- 基金
- 项目(49957)
- 科学(39323)
- 研究(36032)
- 基金(35738)
- 家(32191)
- 国家(31986)
- 科学基金(26071)
- 社会(23139)
- 社会科(22080)
- 社会科学(22076)
- 基金项目(19429)
- 省(18997)
- 划(16891)
- 自然(16293)
- 自然科(15839)
- 自然科学(15837)
- 自然科学基金(15542)
- 教育(15161)
- 编号(13928)
- 资助(13731)
- 发(13595)
- 重点(12090)
- 发展(11295)
- 展(11164)
- 成果(11060)
- 部(10857)
- 创(10407)
- 课题(10079)
- 国家社会(9874)
- 创新(9794)
共检索到106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捷
80年代美国的需求膨胀曾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随着这一条件的消失,东亚地区的产业分工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增多,相互依赖加深,对美依存度下降。但由于美国跟不上以机械产业为主导的东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美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失衡问题仍未解决,摩擦热点反而扩大化,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虚弱。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世刚,姚秀丽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经济在不同阶段依次相继起飞,其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之一缘于东亚分工模式———“雁行模式”。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的分工排序。在未来的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资本、技术主要提供者的日本能否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人们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
“雁行模式” 东亚 产业分工 排序变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红霞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梯度由单一模式向复杂化、网络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在东亚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应适时采取对策,以获取分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赵彪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地域分工 产业分工 环渤海 空间结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明 蔡清
90年代以来,随着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两国两地区(以下简称东亚)的经贸合作日趋密切,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外商在华投资设厂与合资办厂势头旺盛,我国由此发展了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与加工装配业,并与东亚形成了较密切的产业分工格局。随着外商在华投资竞争的开展。东亚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着新的变化和重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邹晓涓
二战后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结构变动表现以日本为雁头,以东亚"四小龙"为雁身、以东盟四国为雁尾、以其它后起发展中国家为延伸的"雁阵模式"下的区域间的梯度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多元化趋势,主导产业选择呈现跨越式特征,产业发展向低能耗的清洁能源结构的方向调整。"后雁阵模式"取代了"雁阵模式",新的东亚经济格局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雁阵模式 后雁阵模式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朱英华 尹翔硕
90 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间出现了比较优势趋近、贸易依赖度加强、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东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东亚地区的供求关系、产品多样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以及区内直接投资等出现了新的变化。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贸易的扩大及产业的升级都是有利的,因此我国应重视并发展产业内贸易。
关键词:
东亚 产业内贸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邹宗森 原磊 薄晓东
目前中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模式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比重较低且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表明:市场规模、人均收入水平、汇率和FDI是影响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捷
6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和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速度上的差距呈现日益扩大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1965—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东亚地区为8.1%,世界平均为5%;1973—1980年,东亚为6.6%,世界平均为3.3%;1980—1989年,东亚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志乐
一九九三:东亚的崛起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王志乐(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年,东亚(传统的西方地理学把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以及蒙古称做东亚、本文所指东亚包括东北亚(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和中国)以及东南亚。--作者注)经济依然高速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昭阳 周昕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东亚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零部件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随着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承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将垂直专业化率引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利用1995-2007年中国的产业、贸易和能源数据估算中国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再结合中国产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各行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与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在高碳产业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产品生产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吴寄南
在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日本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类型。进入90年代以来,它们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在东亚国际格局变动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日本的经济互动关系如何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建伟
随着技术创新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以垂直分工、集中布局、制服分离、工贸互促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向强化自主发展、链条扁平发展、多元弹性布局、寻求产业生态等方向转变。随着传统国际分工合作路径被打破,围绕新要素新生态的发展竞争加剧,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既往空间被大幅压缩,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风险显现,构建创新发展新优势的挑战不断加大。为此,需要立足强大的国内产业体系和市场优势,有序推进产业链再造重构,加快在新兴前沿领域的布局发展,争取尽快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和分工位势。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生态 产业协作 分工位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