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3)
2023(10818)
2022(9483)
2021(8738)
2020(7519)
2019(17438)
2018(16961)
2017(33353)
2016(18457)
2015(20888)
2014(21018)
2013(20847)
2012(20156)
2011(18416)
2010(18964)
2009(17683)
2008(17873)
2007(16607)
2006(14593)
2005(13133)
作者
(55537)
(46739)
(46664)
(44448)
(29925)
(22239)
(21339)
(17975)
(17532)
(17090)
(15896)
(15697)
(15067)
(14946)
(14826)
(14483)
(14282)
(13760)
(13591)
(13483)
(11788)
(11763)
(11521)
(10649)
(10617)
(10599)
(10366)
(10340)
(9514)
(9389)
学科
(82511)
经济(82425)
(50709)
管理(48536)
(39343)
企业(39343)
方法(34162)
数学(29730)
数学方法(29377)
(25381)
中国(20900)
地方(19780)
(19006)
业经(17664)
(17261)
农业(16631)
(16549)
贸易(16544)
(16026)
(15029)
(12810)
金融(12807)
(12681)
银行(12645)
(12204)
(12126)
(12075)
产业(11498)
技术(11452)
环境(11387)
机构
大学(274758)
学院(274528)
(117969)
经济(115519)
管理(102722)
研究(100574)
理学(87679)
理学院(86582)
管理学(85024)
管理学院(84495)
中国(74252)
科学(61249)
(58880)
(53595)
(52812)
(50060)
研究所(47969)
中心(45646)
(43168)
财经(42009)
业大(40696)
农业(39523)
(38250)
师范(37917)
(37917)
北京(37363)
经济学(36323)
(35608)
(34067)
经济学院(32922)
基金
项目(177604)
科学(139343)
研究(130454)
基金(128015)
(112524)
国家(111263)
科学基金(93287)
社会(81976)
社会科(77689)
社会科学(77665)
(69054)
基金项目(67385)
自然(59356)
教育(59320)
(59005)
自然科(57910)
自然科学(57885)
自然科学基金(56866)
编号(53108)
资助(52928)
成果(44994)
重点(40659)
(40651)
(39868)
课题(37503)
(36515)
创新(34156)
科研(33713)
教育部(33661)
国家社会(33624)
期刊
(134800)
经济(134800)
研究(83078)
中国(52555)
(46325)
学报(43077)
科学(40779)
(40111)
管理(36731)
大学(32096)
农业(31378)
学学(30148)
教育(28570)
(26721)
金融(26721)
技术(22616)
业经(21943)
经济研究(21237)
财经(20563)
问题(18247)
(17885)
(17135)
(15735)
国际(14341)
世界(14233)
技术经济(14167)
(13589)
统计(13184)
商业(12890)
图书(12660)
共检索到417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欣  
通过分析东亚国家在东亚金融危机前、中、后不同阶段汇率制度选择的变化,发现东亚国家或地区汇率制度以"钉住美元"为主线,基本符合东亚经济特征。汇率波动存在传染效应,汇率制度缺乏合作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浮动恐慌。东亚汇率制度演变的基本结论是:东亚各国或地区能否抵抗货币攻击,与采取的汇率制度密切相关。东亚各国或地区的汇率制度需要根据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变得困难且不合时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明兴  罗俊伟  
国际资本从一个充裕的国家流动向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是基于资本稀缺国家的资本边际产品高于资本丰裕国家。在一个完全的市场中,资本流动能够使得全球范围内储蓄和投资的配置更富于效率,并为厂商和个人的投资风险分散及跨时期交易提供了便利。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许多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燕  黄凯  
本文分析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在原有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基础上所作的变化。文章第一部分分析制定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比较了新旧政策的几点主要变化,第三部分指出了未来政策变化的趋势。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朱英华  尹翔硕  
90 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间出现了比较优势趋近、贸易依赖度加强、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东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东亚地区的供求关系、产品多样化与规模经济的矛盾、以及区内直接投资等出现了新的变化。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贸易的扩大及产业的升级都是有利的,因此我国应重视并发展产业内贸易。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傅德棣  周永春  张强  刘红  
本文分析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简介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为迎接科技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而对本国或本地区的科技计划和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情况;展望21世纪的技术发展前景,提出了优先发展关键技术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世伟  巴曙松  
有些西方经济界人士认为,多数西方国家正在进入一个低通胀的新时期,事实上,从1985年至今,OECD国家多数年份通胀都低于5%,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则在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比较产重的通胀。本文从东亚国家通胀的经历及其一些新特征分析认为: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是诱发通胀的直接原因,其次国际因素、东亚国家的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减少、某些特定的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瓶颈作用等屯是造成通胀的原因,另外从需求角度看,需求增大,导致供不应求也引发了通胀。但通胀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为此提出了对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昭阳  
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国家贸易合作的步伐开始加快,但其合作程度仍然落后于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本文针对东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现状,对在东亚建立“10+3”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及影响进行分析。在东亚地区,只有建立“10+3”自由贸易区才更加有利于东亚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军  杨健  
本文指出市场交易的重要性及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着重阐述东亚市场中的交易“圈子”依人际关系对交易成本的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昭阳  
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国家贸易合作的步伐开始加快,但其合作程度仍然落后于欧盟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本文针对东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现状,对在东亚建立“10+3”自由贸易区的基础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东亚地区,建立“10+3”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东亚国家福利水平的提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郑海青  
文章分析了金融发展与人均GDP之间互动发展的关系;然后通过构造衡量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的不同指标,检测东亚各国的金融体系的规模、行为及效率,结论是三个指标都证明了中国和日本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对其他东亚国家则因不同的指标,结论有不相一致的地方。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昭阳  陈漓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然而,东亚国家区域一体化步伐相对较慢,目前仅形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尚未建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各个国家的贸易竞争指数、出口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进出口相似度指数来探究东亚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并且为东亚地区进一步经济贸易合作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裕雄  张正河  
处于刘易斯转折点时期的中国农业面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借鉴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三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对刘易斯转折点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认为中国农业政策目标仍然要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力,保证农民收入与其他产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并在此前提下有效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从政策措施来讲,应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将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更直接与农民收入挂钩;严格坚持现有农地所有权制度,通过鼓励使用权流转、发展农村合作和协作组织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倾斜的税收及金融政策促进农村工业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殷瑞瑞  赵炳新  于振磊  
中、美、日是与东盟关系最为密切的3个国家,中、美、日与东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网络视角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亚国家产品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网络,其特定结构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本文利用亚洲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中国-东盟、美国-东盟和日本-东盟区域间产业网络模型,计算其区域间基础关联效应和产业波及效应,分析国家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地位。本文的设计方法和计算结果为制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定量依据,也为研究区域联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